领域驱动设计(DDD)实现策略

在开发复杂的业务系统时,我们经常面临以下挑战:

1. 业务逻辑耦合与重构困境- 初始阶段,系统简单,CRUD操作即可满足需求。- 随着迭代,业务逻辑变得复杂,模块间耦合严重,导致变更困难。- 即使进行代码重构,若未将业务模型映射至代码,重构效果有限。

2. 技术文档的滞后性- 服务初期,设计文档是重要参考。- 迭代过程中,文档更新难以跟上,变得不再可靠。- 依赖代码实现,但若代码与业务知识脱节,将导致维护和修改困难。

3. 代码的可读性- 代码不仅要为机器执行,更要易于人类阅读。- 强调代码的可读性,以提高维护性和可理解性。

面对这些挑战,领域驱动设计(DDD)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DDD的核心价值-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强调业务知识的整合。- 通过统一语言和领域对象,显性化业务语义,提升代码可读性。- 目标是实现“代码即文档”,使非技术团队成员也能理解业务逻辑。

DDD与微服务的结合- DDD通过界限上下文实现模块分割和解耦。- 微服务追求业务层面的分割和复用。- DDD与微服务理念相契合,共同促进业务架构与系统架构的映射。

实践DDD的步骤1. 界限上下文划分:明确不同业务模块的边界。2. 实体和值对象识别:区分领域中的实体和值对象。3. 关联和聚合根分析:分析实体间的关联关系,确定聚合根。4. 仓储设计:设计用于领域对象存储和检索的仓储。5. 模型合理性校验:验证领域模型是否合理反映业务需求。

DDD的元模型体系- 领域层独立于其他架构层,直接关联元素包括: - 领域服务:表达业务逻辑。 - 领域事件:反映实体状态变化。 - 实体:具有唯一标识和生命周期的对象。 - 值对象:描述实体的属性,无唯一标识。- 资源库:负责领域对象的存储与访问。- 聚合:封装实体与值对象,确保数据完整性。- 工厂:封装复杂对象的创建逻辑,实现对象创建与使用的分离。

通过上述步骤和模型,DDD帮助我们构建清晰、可维护、易扩展的业务系统。

领域驱动设计概念解析

实体(Entity)实体是指通过其唯一标识而非属性来区分的对象。每个实体具有独特的状态、属性、生命周期和业务行为。例如,人是一个实体,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标识,如身份证号。

值对象(Value Object)值对象用于描述事物,但没有唯一标识。它们具有不变性、相等性和可替换性。例如,颜色信息,只需知道颜色名称和值,这些属性足以定义对象,无需设置标识。

聚合(Aggregate)聚合是一组相关对象的集合,作为一个整体对外提供访问。它不仅包括对象的简单组合,还封装了业务规则以保证领域的不变性。例如,不允许重复提交或删除时确保关联对象同时被删除。

防腐层(Anti-Corruption Layer)防腐层,亦称适配层,用于在不同上下文之间进行访问时,对外部上下文的访问进行转义,以防止外部变化对内部逻辑的影响。

资源库(Repository)资源库是一个统一管理领域对象存储和访问的对象。它支持多种存储方式,如数据库、分布式缓存等。

领域服务(Domain Service)领域服务是当某个操作或转换过程不属于实体或值对象职责时,该操作应被放置在一个单独的接口中。它通过串联领域对象、资源库等,提供交互接口。

领域事件(Domain Event)当领域对象状态变化,并且需要触发同一领域内其他模块的后续动作时,会发布领域事件。例如,交易单状态变更可以触发事件,实现业务流程的解耦。

贫血症与失忆症- 贫血症:指领域对象仅作为数据载体,缺少内在行为,通常包含大量getter和setter方法。- 失忆症:指业务逻辑和状态散落在多个方法中,导致代码意图不明确。

贫血症与失忆症示例考虑一个场景,判断交易单是否可以提交贷款申请。通常实现方式是检查贷款状态是否符合特定条件。但这种方式对于新开发者来说,不易理解业务含义。

为了提高可读性,可以定义一个applicableLoanStatus变量,其名称暗示了其用途。然而,如果其他提交业务也需要使用此逻辑,我们可能会考虑将其抽象到一个方法中,如放置在util类里。但这又引发了如何定义util类和确保新开发者能够使用它的难题。

结论在业务开发中,应避免贫血症和失忆症,确保领域对象具有完整的业务行为和清晰的逻辑结构。

这种时候DDD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这个逻辑下沉到领域对象中,成为领域对象的一个行为方法,在提交的的时候直接调用贷款实体的是否可申请方法。


DDD分层架构是一种软件设计方法,它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以实现更好的模块化和业务逻辑的清晰性。以下是该架构的实现方式:

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层负责提供系统运行所需的基础服务和资源,如数据库访问、消息传递等。

领域层(Domain)领域层是DDD架构的核心,它包含了业务实体、业务规则、业务策略、完整性约束和业务流程的实现。这一层的目的是封装业务逻辑,确保业务规则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应用层(Application)应用层定义了系统的业务功能,并通过接口描述了系统的全部功能。它不直接实现业务逻辑,而是将功能实现委托给领域层的对象,自身则负责协调领域对象,完成业务功能的组合和排列。

用户接口层(User Interface)用户接口层,也称为表示层,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界面。它负责展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将用户的操作转换为应用层可以理解的命令。

在实现DDD分层架构时,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功能,确保了系统的高内聚和低耦合。


在软件开发领域,架构模式的选取对于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至关重要。以下是对两种不同架构模式的描述:

经典三层架构1. 用户接口层:位于架构的最上层,是底层系统之上的封装层。它为特定类型的用户(无论是人类用户还是计算机程序)提供访问底层系统的入口。同时,它还负责将底层系统的状态数据转换为用户所需的格式。

  1. 业务逻辑层:通常位于用户接口层和数据访问层之间,负责处理应用程序的业务规则和逻辑。
  2. 数据访问层:位于架构的最底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包括数据的存储、检索和更新等。

领域驱动设计(DDD)模式1. 领域层:是系统中的核心,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与具体的技术实现无关。

  1. 基础设施层:为领域层和应用层提供技术支持,包括数据持久化、消息通信等。例如,通过JDBC、JPA、Hibernate或NoSQL技术实现持久化服务。
  2. 应用层:作为领域层和用户接口层之间的桥梁,负责协调业务流程。
  3. 适配器:在DDD模式中,适配器用于将外部服务、消息传递和持久化等技术实现与领域层进行交互。
  4. 六边形架构:这种架构模式通过使用适配器将应用程序的核心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测试性。
  5. CQRS:即命令查询责任分离,是一种将读操作和写操作分离的架构模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性和可扩展性。

KebootKeboot是一种采用六边形架构和CQRS模式的实现方式。在这种模式下,适配器层集成了消息传递、数据持久化和其他服务的适配,使得系统更加模块化和易于维护。

结构化和模块化无论是经典三层架构还是DDD模式,它们都强调了系统的结构化和模块化,使得系统更加易于理解和维护。通过将不同的功能划分到不同的层次或模块中,可以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和降低系统的耦合度。


在软件开发中,领域模型是一种关键的设计模式,它有助于防止领域逻辑的扩散和混乱。领域模型的目的是封装业务逻辑,保持数据和行为的一致性。此外,应用层的读写分离是提高系统性能和可扩展性的一种策略。 六边形架构是对传统分层架构的改进。它采用对称结构,可以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在架构的右侧,资源库的实现被视为持久化适配器。通过不同的适配器,可以实现资源的多样化获取方式,例如:

  • 关系型数据库:传统的数据存储方式,支持复杂查询。
  • 基于文档的存储:如MongoDB,适合存储结构化或半结构化数据。
  • 内存存储:如Redis,提供快速的数据访问能力。 这种架构允许开发者通过添加新的适配器来扩展系统功能,而无需修改现有代码,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CQRS架构,即命令查询职责分离,是一种设计模式,旨在解决数据读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资源竞争问题。例如,它可以避免写入操作中的加锁和脏读现象。此外,在处理复杂业务场景时,查询操作往往不仅涉及领域对象,还可能包括外部数据源。 CQRS的核心思想是将系统分为两部分:命令端和查询端。命令端负责执行操作,而查询端则负责返回数据。在Java编程中,这通常体现为方法的返回类型,命令方法通常没有返回值(使用void),而查询方法则返回数据传输对象(DTO)。 CQRS架构的优点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它通过分离读写操作,减少了资源竞争,提高了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其次,由于查询模型与业务规则相分离,可以对写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避免聚合体的过度膨胀。

    优点

    1. 减少资源竞争:通过分离读写操作,CQRS架构有效降低了资源争用,提升了系统性能。 2. 查询模型轻量化:查询端的独立使得写模型可以更加专注于业务逻辑,简化了系统结构。

    实现方式

    在Java代码中,CQRS架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命令端:定义执行操作的方法,通常不返回任何数据(使用void)。 - 查询端:定义返回数据的方法,通常返回DTO或相关的数据结构。 这种架构模式适用于需要高并发读写操作的系统,尤其是在复杂的业务场景下,可以有效地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COLA结构:

实现领域驱动设计

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软件设计方法,它通过将复杂的业务逻辑映射到软件模型中,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维护性。本文将介绍几个实现DDD的框架和方法论。

框架介绍

COLACOLA是Clean Object-Oriented & Layered Architecture的缩写,代表“整洁面向对象分层架构”。COLA架构旨在通过定义良好的应用结构,提供最佳应用架构实践。COLA v5版本支持JDK 17和SpringBoot 3.x,并增加了单元测试和Junit5的Extension支持。COLA GitHub

EnodeENode是一个帮助开发DDD、CQRS、EDA和事件溯源风格应用的框架。它遵循一些开发规则,如一个命令只允许影响一个聚合,以及领域事件是实现聚合间交互的唯一方式。ENode GitHub

分层架构与DDD分层架构是企业应用开发中常用的架构风格,它将软件系统的职责划分到不同的逻辑层中。在DDD的语境下,分层结构每一层有其具体职责,如基础设施层、领域层、应用层和用户接口层。DDD与分层架构

阿里高级技术专家方法论阿里巴巴高级技术专家张建飞分享了一套复杂业务代码编写的方法论。他提倡自上而下的结构化分解与自下而上的面向对象分析相结合,并通过能力下沉策略,将复用性高的功能下沉到领域层,以提高代码复用度和业务语义表达能力。阿里高级技术专家方法论

其他资源- 《实现领域驱动设计》一书深入探讨了DDD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美团技术团队分享了他们在实践中如何应用DDD的经验。- CQRS(命令查询责任分离)是一种架构模式,可以与DDD结合使用,提供了一种简化实现的方法。

结语通过上述框架和方法论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DDD在软件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无论是通过COLA架构还是ENode框架,或是遵循分层架构的原则,DDD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复杂业务逻辑建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