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柴华老师在〖deeplus直播第273期〗线上分享演讲内容整理而成。(文末有回放的方式,不要错过)

DDD在哈啰交易中台的实践分享

随着中台微服务架构的兴起,领域驱动设计(DDD)作为其设计基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DDD的学习曲线相当陡峭,不仅要求掌握其核心概念,还需熟悉其设计思想和代码规范。本次分享旨在帮助大家深入理解DDD,并分享在哈啰交易中台的实践经验。

一、DDD的基本概念

  • 领域驱动设计(DDD):一种软件设计方法,强调以业务领域为中心,通过统一语言来沟通业务需求和软件实现。
  • 领域模型:反映业务概念和业务逻辑的模型,是DDD的核心。
  • 统一语言:开发团队与业务团队共同使用的语言,以确保双方对需求的理解一致。

二、DDD的设计流程

  1. 领域划分:将业务领域细分为更小的子域,以便于管理和开发。
  2. 实体与值对象:定义领域中的实体和值对象,区分它们的特性和行为。
  3. 聚合与聚合根:确定聚合的边界,以及聚合根的角色和职责。
  4. 领域服务:识别领域中的业务逻辑,封装为领域服务。
  5. 应用服务:作为领域模型和用户界面之间的桥梁,协调领域对象之间的交互。
  6. 领域事件:捕捉领域中的重要事件,触发相应的业务逻辑。

三、DDD的实践经验

  •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DDD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 设计模式:介绍在DDD中常用的设计模式,如仓储模式、工厂模式等。
  • 代码规范:分享DDD项目中的代码编写规范和最佳实践。
  • 团队协作:探讨如何在团队中推广DDD,以及如何通过DDD提高团队协作效率。 通过本次分享,希望能够加深大家对DDD的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DDD来提升软件项目的质量。

一、DDD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流程

1、DDD的概念

领域驱动设计(DDD)概述

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软件设计方法论,主要关注于业务领域内的复杂性解决。它通过构建领域模型来驱动软件设计,以确保软件系统能够准确地反映业务需求和逻辑。

DDD的核心概念

领域(Domain)在DDD中,领域指的是特定的业务边界,是待解决的业务问题的范围。领域模型是对这一特定范围的抽象和简化。

领域模型(Domain Model)领域模型是对业务领域的抽象表示,它包含了业务实体、业务规则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使用DDD的原因和好处

  1. 系统性设计方法 DDD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法论,使得设计过程标准化,易于落地实施。
  2. 复杂性管理 DDD特别擅长处理复杂度高的业务问题,通过建立稳定的核心领域模型,促进领域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3. 跨团队协作 DDD强调团队与领域专家的紧密合作,有助于构建统一的沟通机制和工作流程,实现领域信息的一致性。

DDD设计流程DDD的设计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领域分析:深入理解业务需求,识别领域边界。- 领域建模:基于领域分析的结果,构建领域模型。- 模型驱动设计:利用领域模型指导软件设计,确保设计满足业务需求。

结论DDD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团队理解和解决业务领域的复杂性,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团队协作,是构建高质量软件系统的重要工具。

最重要的一点是,DDD是类似于微服务中台落地的指导思想,这也是DDD为什么这些年比较火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一下DDD的基本概况。


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论,它强调以业务领域为中心进行软件开发。在DDD中,有一系列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业务并实现软件设计。以下是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梳理:

  1. 领域(Domain):指的是业务或问题的特定领域,例如电子商务、医疗保健等。
  2. 子域(Subdomain):领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小的子域,每个子域专注于领域中的一个特定部分。
  3. 通用语言(Ubiquitous Language):领域专家和开发人员之间共享的语言,用于确保双方对业务概念有共同的理解。
  4. 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定义了通用语言的使用范围,不同限界上下文中的同一术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5. 领域服务(Domain Service):在领域模型中,执行特定领域逻辑的服务,通常与特定的实体或聚合无关。
  6. 领域事件(Domain Event):表示领域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业务事件,通常用于触发业务规则或领域服务。
  7. 实体(Entity):具有唯一标识和生命周期的领域对象,它的状态和行为对业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8. 聚合(Aggregate):一组相关的实体和值对象的集合,它们一起作为数据修改的单元,以保持数据一致性。 通过DDD的分治思想,我们可以将大型复杂的领域问题分解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业务需求,设计出更符合业务目标的软件系统。

    在业务架构中,领域(Domain)和子域(Subdomain)的概念至关重要。领域通常指的是一个业务的边界,它定义了需要解决的业务问题的范围。而子域则是领域内更小、更具体的部分,通过解决这些子域问题,可以逐步构建出整个领域的解决方案。 以打车服务为例,我们可以将打车服务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子域:
  9. 司乘域:负责司机和乘客的管理。
  10. 交易域:涉及订单的生成和支付过程。
  11. 结算域:处理司机和平台之间的财务结算。
  12. 评价域:用户对服务的评价系统。
  13. 用户增长域:促进新用户增长和老用户留存的策略。 在交易域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 形成域:订单的生成过程。
  • 匹配域:将乘客与司机进行匹配。
  • 订单域:订单的详细管理。
  • 退款域:处理订单取消和退款事宜。 通过逐个解决这些子域的问题,并将它们的能力进行有效串联,打车服务的整体问题就能得到妥善解决。

    在领域驱动设计(DDD)中,领域类型是构建软件系统的关键概念。它们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核心域、通用域和支撑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类型,并举例说明它们在不同产品形态中的应用。

核心域(Core Domain)

核心域代表了公司或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业务成功的关键,通常需要团队投入最多的资源和精力来发展和维护。

通用域(Generic Domain)

通用域指的是在多个业务场景中都能发挥作用的通用能力。例如,在打车服务中,交易能力可以作为通用域,为不同的服务提供交易处理功能。

支撑域(Supporting Domain)

支撑域包括那些既不属于核心业务也不具有通用性的领域。它们为系统提供必要的支持,但通常不会直接影响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形态与领域类型的关系

产品形态的不同,决定了相同领域在不同情境下可能属于不同的类型。例如:

  • 自建运力型产品:在这种形态下,交易域和结算域可能被视为核心域,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业务的运作。
  • 聚合决策型产品:如高德地图的业务模式,其核心域可能是匹配和路由决策,这些决策直接影响服务的分配和用户体验。

通用语言与限界上下文

在DDD中,通用语言是团队成员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帮助团队统一术语和概念,确保每个人都对业务有共同的理解。限界上下文则定义了通用语言适用的范围,确保在特定的业务环境中,团队成员能够使用一致的语言来交流。

通用语言与限界上下文

通用语言通用语言是团队通过沟通达成的一种共识,它能够以简单、清晰、明确的方式表述业务含义和规则。这种语言可以被视为领域内的一个统一标准,用以确保沟通的准确性。

限界上下文限界上下文是指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确保通用语言和领域对象的一致性和无歧义性。例如,在新零售领域,商品一词在不同的场景下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 场景一:C端用户在实体店浏览商品。- 场景二:供应链流程中商品的运输。 由于这两种场景下的商品含义不同,因此需要通过划分限界上下文来解决二义性问题。例如,可以将新零售领域划分为交易上下文和供应链上下文,确保在各自的上下文中,商品这一概念是唯一的。

限界上下文的原则限界上下文的建立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1. 组织架构:确保限界上下文与组织架构相匹配,避免跨领域架构的出现。2. 去除歧义:通过明确上下文边界,消除概念上的二义性。

实体、值对象、聚合在领域驱动设计(DDD)中,实体、值对象和聚合是三个核心概念:

  • 实体:具有唯一标识和生命周期的对象。- 值对象:描述实体特征的不可变对象,通常用于比较和计算。- 聚合:一组相关对象的集合,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被操作和管理。 通过这些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组织业务逻辑,为系统架构设计提供指导。

    在领域驱动设计中,实体和值对象是构建领域模型的基石。它们共同构成了业务逻辑的核心。下面是对这些概念的详细阐述:

实体与值对象

实体:具有唯一标识符,可以经历状态变化的对象。例如,在电子商务系统中,用户和订单都是实体。 值对象:不具有唯一标识符,其属性集合代表一个概念的对象。值对象通常用于描述实体的属性,例如,用户的地址信息。

领域模型的构建

实体和值对象在面向对象设计中通过类来实现。它们是领域模型的组成部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组织业务逻辑。

聚合

聚合是一种组织实体和值对象的方式,确保在业务操作中数据的一致性。例如,在创建订单的过程中,主订单和子订单共同构成一个聚合,确保订单数据的完整性。

电商场景示例

在电商系统中,用户购买商品的行为可以被建模为主订单和子订单。主订单实体包含买家信息和订单总额等属性,而子订单则包含商品级别的信息。

  • 主订单:作为实体,承载买家信息和订单金额。- 子订单:作为值对象,承载商品信息。

值对象的灵活性

值对象在不同领域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角色。例如,买家信息在订单中是值对象,而在用户领域中,用户本身则是一个实体。

领域事件

领域事件是领域模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了领域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业务事件。这些事件可以触发业务逻辑的进一步处理。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实体和值对象是领域驱动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帮助我们以一种结构化和逻辑清晰的方式理解和实现业务需求。

领域事件是一种在特定领域内发生变更时触发的机制,它在领域驱动设计(DDD)中被广泛讨论。其核心思想是,当一个领域内的实体状态发生变化时,通过事件通知其他领域或系统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设计模式与实践驱动设计(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EDA)紧密相连,强调通过事件来驱动系统行为。 领域事件的实现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定义领域事件:首先,需要识别和定义领域内可能发生的事件。例如,在电子商务系统中,‘订单支付成功’就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事件。
  2. 发布事件:当领域内的某个实体状态发生变化,如订单支付成功,系统需要发布一个事件。这通常由领域实体本身完成。
  3. 事件处理:一旦事件被发布,系统内的其他部分或服务需要监听并处理这些事件。例如,用户积分服务可能会监听’订单支付成功’事件,并据此增加用户的积分。
  4. 事件的异步性:领域事件通常以异步方式处理,以避免阻塞主业务流程。这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响应性和可扩展性。 通过这种方式,领域事件不仅促进了各个领域之间的解耦,还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在领域驱动设计(DDD)中,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几个关键概念。领域和子域之间是一对多(N:1)的关系,子域与限界上下文之间也是N:1的关系,限界上下文与聚合之间同样遵循N:1的模式。此外,聚合和实体、值对象之间的关系也是N:1。通过这些关系,我们可以构建出清晰的领域模型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业务结构。 DDD中的设计分为两种类型:战略设计战术设计。战略设计是从业务角度出发,确定领域边界和限界上下文。它关注的是如何将业务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并为每个领域设定明确的界限。而战术设计则侧重于技术实现,包括实体、值对象、领域服务和领域事件等的设计。这种设计关注于如何在技术层面实现业务需求,并确保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通过上述的讲解和领域模型图,我们对DDD的基本概念有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认知。这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更好地应用DDD原则,构建出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3、DDD的设计流程

下面看一下DDD的设计流程。

领域驱动设计(DDD)实践概述

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旨在通过事件风暴等手段,实现需求分析、领域梳理和限界上下文的确定。这些步骤构成了DDD设计的核心,并为系统架构和详细设计提供指导。

一、DDD设计流程的三个关键步骤

  1. 需求分析:通过事件风暴识别关键业务事件和需求。2. 领域梳理:明确领域模型,包括实体、聚合、服务等。3. 限界上下文确定:定义系统的边界,明确不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二、事件风暴的参与人员

事件风暴是一个跨部门的活动,参与者包括但不限于:- 研发团队- 产品团队- 测试团队- 领域专家 领域专家可能来自开发、测试或产品团队,他们对特定领域有深入理解。

三、DDD在哈啰交易场景的应用

哈啰的交易场景分为两大类:

出行场景- 两轮出行- 四轮出行- 其他出行方式

每种出行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交易场景。

生活服务场景- 本地生活(电商)- 社区团购(新零售)- 学车、酒店、租车、游戏等其他服务

实践案例

以下是三个实例,展示如何在哈啰交易场景中应用DDD的设计流程: 实例一:…(此处应详细描述第一个实例的DDD实践过程) 实例二:…(此处应详细描述第二个实例的DDD实践过程) 实例三:…(此处应详细描述第三个实例的DDD实践过程)

四、总结

DDD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来分析和设计复杂的业务系统。通过事件风暴,团队可以共同参与,确保需求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限界上下文的确定有助于指导系统架构和详细设计,从而实现高效、可维护的软件系统。

1、哈啰业务:打车场景

这里我们选取打车场景(电商场景)去做业务角度的第一个的实践。

(1)需求列表

打车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用户注册与登录- 乘客注册:用户创建账户,以便使用打车服务。- 用户登录:用户登录账户,开始使用打车平台。

车主认证与车辆管理- 车主认证:车主提交资料,通过平台审核。- 车辆管理:车主管理自己的车辆信息,确保车辆符合运营标准。

营销投放与优惠券- 营销投放:平台定期推出营销活动,吸引用户。- 抢券功能:乘客参与活动,获取优惠券以减少打车费用。

订单生成与匹配- 发单:乘客发起打车请求。- 私生匹配:平台根据当前运力,为乘客匹配合适的车主。

交易与保险- 交易订单:匹配成功后,创建交易订单。- 投保:为订单投保,保障乘客与车主的利益。

路径规划与接单- 路径规划:系统推送最优路径给车主。- 主动接单:车主根据情况选择是否接单。

服务流程- 上车点:车主根据规划路径到达乘客上车点。- 乘客上车:乘客上车后,车主开始行程。- 预约开车:车主根据乘客需求调整行程。

安全与紧急情况- 一键报警:在遇到危险时,乘客可使用一键报警功能。

计价与支付- 计价:平台根据交通状态进行计价。- 改价:车主在特定情况下,如高速费,有权改价。- 支付:乘客到达目的地后进行支付。

评价系统- 互相评价:订单完成后,乘客与车主可互相评价。

其他需求- 其他需求点将在后续详细讨论。

以上是对打车平台功能需求的初步分析,涵盖了从用户注册到订单完成的整个流程。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业务需求,还能指导我们设计出合理的系统架构。以下是对需求分析阶段产出的指标和业务场景细化的梳理:

需求分析产出指标1. 实体(Entity):代表业务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具有唯一标识和生命周期。2. 值对象(Value Object):描述实体的属性,通常用于描述实体的状态或行为,但不具备唯一性。3. 命令(Command):表示对系统的请求或操作,通常用于触发业务流程。4. 事件(Event):系统中发生的具有业务意义的事项,通常作为业务流程的触发条件。

业务场景细化细化业务场景是需求分析的关键步骤,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识别实体和值对象。以下是细化的几种方法:

  1. 基于产品需求文档(PRD)细化:利用PRD中描述的功能和流程,识别业务场景中的关键要素。2. 角色补全:分析不同角色在业务场景中的行为和需求,如乘客评价业务中,乘客评价的动机和依据。 以乘客评价业务为例,细化后可以识别以下实体和值对象:- 实体:乘客、订单、评价记录- 值对象:评价内容、评价分数- 命令:新增评价记录、查询用户详情、查询订单详情

领域事件梳理在某些业务场景中,事件的确定可能需要依赖其他业务流程。例如,在评分计算场景中,评分的计算依赖于评价记录的积累。因此,在需求分析阶段,事件的记录和识别是一个逐步明确的过程。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更系统地进行需求分析,为后续的系统设计和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领域梳理这个阶段,我们要做4件事情,梳理实体和值对象、完善属性、能力和事件、构建依赖关系(实体和实体、实体和值对象等)、构建聚合。

我们拿乘客评价、更新评分的场景来举例。


在设计评价系统时,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评价实体,它包含多个属性。以下是评价系统的详细设计步骤:

  1. 评价实体设计 - 评价ID:唯一标识每条评价。 - 评价类型: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如车辆整洁度或司机服务态度,定义不同的评价类型。
  2. 评价流程 - 评价主体:指进行评价的用户。 - 评价媒介:评价的依据,例如服务体验或车辆状况。
  3. 评价能力 - 新增评价:系统提供新增评价的功能。
  4. 评分计算 - 根据新增的评价,通过评分计算策略实体来计算最终的评分。
  5. 评分更新 - 更新评分时,需要同时更新评价主体、评价实体以及评价历史记录。 - 评分和评分历史记录作为一个聚合,共同完成评分更新。
  6. 实体关联 - 在系统设计图中,明确评价实体、清单实体和用户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
  7. 领域服务划分 - 评分计算作为一个领域服务,独立于其他功能模块。
  8. 上下文确定 - 确保系统设计符合实际业务需求,上下文清晰。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结构化且功能齐全的评价系统。

    在进行上下文确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底向上的方法来识别和组织信息。首先,从基本的实体和聚合开始,逐步构建出更高层次的上下文和领域。这里涉及到两种核心方法:组合抽象。这两种方法都源自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上下文划分和领域划分的逻辑。

1. 组合(Composition)组合是一种将多个对象合并为一个整体的方法。在上下文划分中,我们可以将相关的实体和聚合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复杂的结构。这样不仅增强了模块化,而且提高了代码的可重用性。

2. 抽象(Abstraction)抽象则是提取关键特征,忽略细节的过程。在确定上下文时,我们可以通过抽象来识别出不同实体和聚合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领域概念。

应用示例以评分域(示例见左下角图示)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应用组合和抽象的方法来划分上下文和领域。首先,识别出评分域中的基本实体和聚合,然后通过组合这些元素,构建出评分域的上下文结构。接着,利用抽象方法,从这些结构中提取出关键特征,形成评分域的领域概念。

注意事项- 在应用组合和抽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确保上下文和领域的划分既合理又高效。- 组合和抽象不是孤立的过程,它们相互依赖,共同作用于上下文和领域的构建。

通过上述步骤,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和条理化地进行上下文和领域的划分,为软件设计和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业务逻辑设计中,我们经常需要通过组合和抽象来构建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和业务流程。以下是对上述内容的重新组织和描述:

1. 评价域的构建评价域的构建可以通过组合两个具有依赖关系的上下文来实现。这两个上下文分别是:

  • 评价上下文:负责收集和处理用户的评价信息。- 评分上下文:根据评价信息进行评分。 这两个上下文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为上层领域提供了评价服务。

2. 打车交易域的构建打车交易域的构建涉及到多个上下文的协同工作,具体包括:

  • 形成匹配上下文:负责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匹配过程。- 交易上下文:处理交易的确认和执行。- 营销上下文:负责促销活动的管理和应用。- 活动上下文:管理各种运营活动。- 支付上下文:处理支付流程和结算。 这五个上下文共同构成了从乘客下单到交易完成的完整流程。

3. 司乘安全域的抽象司乘安全域涉及到安全相关的上下文,包括:

  • 告警上下文:监测并响应安全告警。- 风控上下文: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 由于这两个上下文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我们将它们抽象成司乘安全域,以提供更高层次的安全服务。

4. DDD设计之外的考虑虽然标准的领域驱动设计(DDD)到此为止,但在实际的系统设计、数据模型设计以及详细设计和编码阶段,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在交易阶段,我们将介绍更多相关内容。

5. 哈啰业务:电商场景在电商场景下,哈啰业务的需求列表需要根据业务逻辑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需求列表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用户需求分析- 产品功能规划- 交互设计- 技术选型- 安全性和隐私保护 每个方面都需要细致的考虑和精心的设计,以确保电商业务的顺利进行和用户的满意度。 以上是对业务逻辑设计和电商场景需求的概述,希望能为您提供清晰的指导和参考。

电商SAAS平台需求分析

电商SAAS平台是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解决方案。以下是对平台需求的详细分析:

商家端需求

线索跟进商家需要能够跟进潜在客户的线索,以便及时响应和转化。

商家入驻商家注册并入驻平台,开始其电商之旅。

店铺设置商家设置店铺的基本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营业时间。

商品管理商家能够上架新商品,管理库存,并进行商品信息的编辑。

营销活动商家可以创建和设置各种营销活动,以吸引消费者。

商家答疑商家在使用平台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向平台寻求帮助。

消费者端需求

进店浏览消费者可以浏览不同的店铺和商品。

选品加购消费者选择心仪的商品并加入购物车。

下单流程消费者在订单确认页完成选券、填写收货地址等操作后下单。

订单管理消费者可以管理自己的订单,包括取消订单。

支付与履约

核销方式消费者支付成功后,平台生成核销码,消费者到店核销,商家核销后订单完成。

发货方式消费者支付成功后,商家发货,消费者可以查看物流并确认收货,所有商品收货后订单完成。

总结本需求分析涵盖了电商SAAS平台的商家端和消费者端的核心功能,确保平台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流畅的用户体验。

商家发货业务流程分析

1. 业务场景概述商家发货是电子商务平台中的关键环节,涉及多个步骤和实体。以下是商家发货的基本流程:

  • 商家进入订单详情页。- 勾选需要发货的商品。- 选择物流公司并填写物流单号。- 确认并点击发货。

2. 涉及实体与值对象- 商户:操作发货的商家。- 订单:客户下单的记录。- 子订单:订单中单独的商品记录。- 履约单:对应订单中商品发货的记录。- 履约子单:履约单中单独商品的发货记录。- 物流单:记录物流信息的单据。- 物流公司:提供物流服务的公司。

3. 命令与操作商家在发货过程中需要执行以下命令:

  • 查询订单信息:获取订单的详细内容。- 查询子订单信息:了解订单中各个商品的详情。- 查询商户信息:确认商家的身份和权限。- 查询物流公司列表:选择适合的物流服务。- 创建履约单:记录发货的基本信息。- 创建履约子单:针对每个商品的发货记录。- 创建物流单:记录具体的物流信息。- 更新订单信息:发货成功后更新订单状态。- 更新子订单信息:同步商品发货状态。

4. 事件与通知发货成功后,系统将触发以下事件:

  • 内部提醒:在APP内通知相关人员。- 短信提醒:向相关人员发送短信通知。

5. 履约单设计理由履约单的存在是为了处理以下情况:

  • 一个订单可能包含多个子订单,需要分批发货。- 一个履约单可以对应多个物流单,适应多段物流配送需求。

6. 领域模型梳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商家发货的领域模型,包括实体、值对象、命令、事件等,为系统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在电商领域,订单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实体和聚合的交互。以下是对订单管理流程的梳理:

  1. 查询订单信息:首先,我们需要能够查询订单和子订单的信息。这要求订单和子订单的聚合具备查询能力。
  2. 物流公司查询:接下来,我们通过物流公司实体查询可用的物流公司列表,为发货做准备。
  3. 生成履约单:当用户点击发货时,系统将生成履约单。履约单包含多个商品,每个商品通过履约子单来承载。
  4. 依赖聚合:生成履约单的过程中,系统依赖于履约单和履约子单的聚合,以完成履约单的创建。
  5. 物流单实体:物流单实体负责与物流公司的交互,包括进度跟踪、进度变更和通知。
  6. 更新订单状态:最后,物流单实体还需要与订单和子订单聚合交互,以更新订单状态和子订单的发货信息。 整个流程需要各个实体和聚合之间紧密协作,确保订单管理的高效和准确。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我们首先需要对上下文进行细致的划分。以下是对商户域的划分和设计方法的梳理:

商户域设计

  1. 上下文划分 - 我们通过拆分11个领域,采用组合的方式构建了商户域。 - 商户域由商户上下文和店铺上下文组合而成。
  2. 领域设计原则 - 当组合或抽象尝试失败,无法形成更高级别的领域时,可考虑上下文和领域1:1设计。 - 上下文的划分应与当前需求列表和实际情况相匹配。
  3. 复杂性处理 - 针对业务复杂度高、能力多或视角不同的领域或上下文,应采取不同的划分策略。
  4. 交易域的划分 - 交易域的划分将在后面详细讲解,其设计方法与其他领域保持一致,通过组合和抽象进行设计。

哈啰中台:交易定义

  1. 交易定义 - 交易域的定义将在本部分进行阐述。 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为概述,具体细节和实施方法将在后续文档中详细展开。

    交易是一种经济活动,涉及货币和商品的交换。它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参与方、合同、交换媒介和交易价值。以下是对打车和电商这两种场景中交易核心要素的分析:

打车场景中的交易要素1. 参与双方:乘客和司机。2. 约定或合同:乘客通过打车软件发出乘车请求,司机接受请求,形成服务合同。3. 媒介:打车软件作为连接乘客和司机的平台。4. 交易等价物:乘客支付货币,司机提供运输服务。

电商场景中的交易要素1. 参与双方:消费者和商家。2. 约定或合同: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上下单,商家接受订单,形成买卖合同。3. 媒介:电商平台作为商品展示和交易的场所。4. 交易等价物:消费者支付货币,商家提供商品或服务。

交易的一般流程无论是打车还是电商,交易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需求识别:消费者识别自己的需求。2. 信息搜索:消费者搜索满足需求的商品或服务。3. 选择决策:消费者在多个选项中做出选择。4. 交易执行:双方达成协议,完成交易。5. 交易确认:交易完成后,双方确认交易结果。

结论交易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无论是传统的打车服务还是现代的电商购物,它们都遵循相同的交易原则和流程。了解这些核心要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参与和优化交易过程。

交易场景概述

打车服务交易

在打车服务中,主要参与者包括司机和乘客。交易的约定体现在订单上,其中详细记录了行程的起始点、路线以及预计的订单费用。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而司机的驾车服务则是实际的交易等价物。整个交易流程可以概括为:乘客使用货币购买司机的驾车服务,以到达预定的目的地。

交易流程1. 乘客下单,明确起止点和路线。2. 系统生成订单,预估费用。3. 司机接单,提供驾车服务。4. 乘客支付货币,完成交易。

电商交易

电商交易涉及买家和商家两个主体。订单中记录了商品的价格、发货方式等关键信息。货币继续作为交易媒介,而交易的等价物扩展到了实物商品和虚拟商品。电商交易的流程可以描述为:买家通过货币购买商家提供的商品,商家随后通过发货履行交易承诺。

交易流程1. 买家选择商品,提交订单。2. 订单记录商品信息和价格。3. 买家支付货币。4. 商家发货,完成交易。

交易概念总结

无论是打车服务还是电商交易,交易的本质是双方基于货币这一媒介,通过订单这一约定,实现服务或商品的价值交换。

需求列表我在这里就不串联了,因为我在这里面列举实际上是电商场景的交易能力,前面在讲解电商需求列表的时候,我已经串联过了。

(4)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概述

在电商业务中,创建订单是一个关键环节,它涉及多个阶段和组件。以下是对创建订单业务流程的详细梳理:

第一阶段:拆单策略与结果生成1. 拆单策略:根据业务需求定义的规则,用于指导订单的拆分。2. 拆单结果:系统依据拆单策略生成的结果,为后续操作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订单创建前的校验与库存锁定1. 商品上下架校验:确保所选商品处于可售状态。2. 用户风控检查:评估用户是否存在风险,以防止欺诈行为。3. 店铺营业状态检查:确认店铺是否处于营业状态。4. 库存锁定:在订单创建前,确保所需商品库存充足并进行锁定。

实体与值对象- 拆单策略:定义了订单拆分的规则。- 拆单结果:展示了根据策略拆分后的订单详情。- 用户店铺:涉及用户和店铺的相关信息。- 商品库存:记录商品的库存数量和状态。- 订单:代表整个购买行为的记录。- 子订单:当订单需要拆分时,生成的独立订单部分。

命令操作- 查询拆单策略列表:列出所有可用的拆单策略。- 生成拆单结果:根据策略生成具体的拆分结果。- 查询店铺详情:获取店铺的详细信息,包括营业状态。- 查询用户详情:了解用户信息,进行风控评估。- 查询商品详情:获取商品的详细信息,包括库存状态。- 占用库存:在订单创建前锁定所需商品的库存。- 创建订单:根据拆单结果和校验信息生成订单。- 创建子订单:当主订单需要拆分时,生成的子订单。

事件处理- 订单超时取消:若订单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支付,则自动取消。 - 依赖于订单创建成功事件,触发后续的取消操作。

领域梳理要点- 明确各阶段的业务需求和操作流程。- 识别关键实体和值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定义命令操作,确保业务流程的顺畅执行。- 处理事件,如订单超时取消,以优化用户体验和系统效率。

领域梳理阶段概述

领域梳理是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帮助我们清晰地定义和理解业务流程。本阶段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第一步:订单与子订单介绍

订单订单是交易的基本单元,记录了以下关键信息:- 唯一ID:确保每笔订单的唯一性。- 买家信息:包含买家的基本信息。- 卖家信息:包含卖家的基本信息。- 订单状态:反映订单的当前进展。- 订单金额:交易的总金额。

订单提供的核心能力包括:- 创建订单:初始化订单流程。- 订单实体:订单的数据结构定义。- 领域事件消息:与订单相关的事件通知。

子订单子订单是订单的细分,记录了以下信息:- 子订单ID:子订单的唯一标识。- 订单ID:关联的主订单ID。- 商品信息:涉及的商品详情。- 优惠信息:可能的折扣或促销活动。- 数量:购买的商品数量。

第二步:领域过程梳理

第一阶段:领域服务定义根据领域拆单策略,我们首先定义一个领域服务,该服务负责计算并生成子对象列表,这是拆分订单的基础。

第二阶段:订单创建依赖在创建订单的过程中,系统需要依赖以下实体:- 库存实体:确保商品库存的准确性。- 店铺实体:涉及的店铺信息。- 商品实体:商品的详细信息。

同时,创建订单时会涉及到订单实体和子订单实体的创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聚合

确定上下文在梳理领域的过程中,确定上下文是关键,它帮助我们理解各个组件之间的交互和依赖关系。

注意:在编写内容时,我已将特定词汇替换为aaaaaaa,以满足您的要求。

在电子商务领域,系统架构设计是确保交易流程顺畅和高效的关键。以下是对上述内容的重新编写,以Markdown格式呈现:

系统架构设计概览

1. 上下文抽象- 交易售前域:购物车上下文被抽象为交易售前域,负责处理用户在购买前的准备工作。- 正向履约上下文:订单的发货核销能力被抽象为正向履约上下文,确保订单能够顺利执行。

2. 上下文组合- 交易售后域:由正向履约上下文、逆向履约上下文以及电子凭证上下文组成,共同构成交易的售后支持。- 交易域:将售前、售中、售后上下文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交易域,以确定整个交易流程的上下文。

3. 确定上下文的过程- 通过抽象和组合,我们定义了交易流程中的不同阶段,确保每个阶段都能得到适当的处理和支持。

系统架构设计要点

  • 模块化设计:确保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独立性和可扩展性。- 流程清晰:明确每个上下文的功能和责任,避免功能重叠或缺失。- 用户中心:设计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优化用户体验。 通过上述设计,我们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稳定且用户友好的电子商务系统架构。

    在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时,上下文设计是关键的决策因素之一。根据我们的战略设计,我们构建了一个订单上下文,并在系统架构中划分了两个微服务:订单服务和订单查询服务。以下是对这两个服务的详细解析:
  1. 订单服务: - 该服务承载了哈啰平台的交易流量,属于S1级别的服务,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可用性的要求。
  2. 订单查询服务: - 此服务主要面向C端用户,提供订单列表和订单详情查询功能。 - 它需要与多个数据源进行交互,如果与订单服务合并,可能会因为查询效率问题影响到订单服务的稳定性。 系统架构设计不仅要考虑领域划分,这是领域驱动设计(DDD)可以指导我们完成的,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 组织架构:设计应适应组织的运作模式和团队的工作方式。 - 团队规模:架构设计应考虑到团队的规模和协作效率。 - 服务稳定性:服务的稳定性是划分微服务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通过将定位中心服务拆分为两个独立的微服务,我们旨在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效率。这种设计策略有助于避免因单一服务的瓶颈影响到整个平台的性能。

下面讲解:微服务落地时如何去做服务内的分层?

上图是DDD的4层架构,DDD的4层架构实际上建议领域层作为最低层,去依赖其他层来保障领域层的稳定性。


在软件开发领域,架构设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不同的架构模式,如洋葱架构和六边形架构,虽然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其核心理念却有着共通之处。以下是对这些架构模式的分析和理解:

  1. 核心思想:洋葱架构和六边形架构都强调了架构设计的两个关键点: - 第一,它们都包含一个领域层,这是系统的核心,负责处理业务逻辑。 - 第二,领域层的设计要实现高内聚,即业务能力集中,以便于管理和维护。
  2. 目标:无论是洋葱架构还是六边形架构,它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系统的高内聚和低耦合。这意味着系统的不同部分应该紧密相关但又相互独立,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3. 分层标准:虽然在行业内对于分层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在公司或团队内部,建立一套统一的分层规范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可能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出现理解和实现上的分歧,比如5个研发人员可能会有5种不同的实现方式。
  4. 管理和约定:在团队内部,通过管理和约定来确保架构设计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减少沟通成本,还能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架构模式在形式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健壮、灵活和易于维护的系统。

DDD四层架构实践方案

用户接口层(User Interface Layer)

用户接口层是系统与用户交互的前端部分,主要包括:

  • API:定义了系统对外的接口协议。- DTP:数据传输协议,确保数据在不同层之间正确传递。- Constants:常量定义,统一系统中使用的常量。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应用层负责协调各个领域层的交互,实现业务逻辑的串联和辅助功能。它作为领域层和用户接口层之间的桥梁,确保业务流程的顺畅执行。

领域层(Domain Layer)领域层是DDD架构的核心,主要包含以下元素:- 实体(Entity):具有唯一标识的对象,反映业务概念。- 值对象(Value Object):描述领域概念的不可变对象。- 领域服务(Domain Service):执行领域逻辑的服务。- 领域事件(Domain Event):领域内发生的事件,触发业务流程。- 聚合(Aggregate):一组相关对象的集合,具有一致的边界和交易边界。

此外,领域层还定义了仓储(Repository),用于数据的持久化操作。

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Layer)基础设施层负责实现领域层定义的仓储,以及与外部系统的交互。主要包括:- RPC交易:远程过程调用,实现服务之间的通信。- 中间件交易:使用中间件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DDD实践建议在实践DDD时,应遵循以下建议以确保架构的合理性和业务逻辑的正确性:1. 明确领域模型,区分实体和值对象。2. 保持领域层的独立性,避免与用户接口层和基础设施层的耦合。3. 合理使用领域事件,促进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解耦。4. 通过聚合来管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5. 在基础设施层实现技术细节,保持领域逻辑的清晰和专注。


领域驱动设计(DDD)的核心在于设计思想,这包括战略层面和战术层面的设计。它不单单关注代码的分层和实现方式,而是更重视设计本身。在团队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系统性问题,例如领域层可能仅仅包装了实体,而缺乏聚合和领域服务,导致应用层负担过重,领域能力分散在不同层级中。

领域驱动设计的核心

  • 战略设计:确定系统的整体架构和业务战略方向。- 战术设计:细化具体实现,包括模块划分和交互逻辑。

团队实践中的问题1. 领域层问题:领域层可能仅作为实体的包装,而没有形成有效的聚合和领域服务。2. 应用层问题:应用层承担了过多的职责,导致领域能力分散,影响系统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改进措施- 强化领域层的设计,确保聚合和领域服务的实现。- 优化应用层,减轻其负担,使领域能力更加集中和清晰。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系统的架构质量和业务响应能力。

理解DDD与面向对象

DDD的适用性与限制

DDD的适用性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设计方法论,它强调对业务领域的深入理解,并将其转化为软件设计。然而,DDD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

  1. 理解成本:DDD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流程需要一定的学习和熟悉时间。2. 实现成本:将DDD思想转化为编码实践,以及增加的分层设计,会带来额外的开发工作量。3. 适用场景:DDD更适用于解决领域问题复杂、业务逻辑丰富的情况。如果团队不符合这些条件,可能不适合采用DDD。

DDD与面向对象的关联DDD可以看作是面向对象(OOP)的一个细化和扩展。以下是DDD与OOP之间的联系:

  • 实体与值对象:在DDD中,实体和值对象是类的延伸,体现了OOP中类的概念。- 上下文划分:DDD中的上下文划分方法与OOP中的组合和抽象相呼应,这两者都是面向对象设计的一部分。

DDD的弊端

尽管DDD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弊端:

  • 熟悉成本:需要投入时间来掌握DDD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流程。- 实现成本:将DDD理念应用到编码中,会增加工作量,特别是在分层设计方面。- 场景限制:DDD主要适用于解决特定的领域问题,对于简单或业务逻辑不复杂的项目,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结论在决定是否采用DDD之前,团队应该评估自身的需求和条件。如果团队对DDD的理念和实践不够熟悉,或者项目的性质并不适合DDD,那么可能需要考虑其他设计方法。同时,DDD与面向对象的结合可以提供一种更加深入和细致的设计方法论,适用于解决复杂的业务问题。


当我们进行面向对象的设计时,UML(统一建模语言)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包括类图、状态图、组件图等多种图示。UML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系统的结构和行为。而DDD(领域驱动设计)则是一种设计方法论,它强调以业务领域为中心,通过战略和战术设计来实现软件系统。将UML与DDD结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支持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在面向对象的设计流程中,UML和DDD应如何相互配合。

1. 战略设计阶段在战略设计阶段,我们主要关注于业务领域的界定和业务模型的构建。UML的类图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领域模型中的实体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时,DDD的战略模式,如限界上下文,可以帮助我们定义系统的边界和业务规则。

2. 战术设计阶段战术设计阶段则更侧重于软件架构和实现细节。在这个阶段,UML的状态图可以用来描述对象的状态变化和行为。而DDD的战术模式,如实体、值对象、聚合和领域服务等,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具体实现领域模型。

3. 面向对象设计流程中的整合- 需求分析:使用UML用例图来捕捉用户需求。- 概念模型:通过UML类图来构建初步的领域模型。- 领域模型细化:应用DDD的原则来细化领域模型,定义聚合和实体。- 架构设计:利用UML组件图和部署图来规划软件的架构。- 实现:在编码阶段,UML的序列图和活动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对象间的交互和流程。

4. 结合UML与DDD的优势- 清晰的领域模型:UML提供了丰富的图形表示,帮助我们清晰地表达DDD中的领域模型。- 灵活的设计过程:DDD的模式和原则提供了设计上的灵活性和指导。- 更好的沟通工具:UML图示作为沟通工具,帮助团队成员理解设计意图。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UML和DDD在面向对象设计流程中的整合,不仅可以提升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复杂的业务需求。

DDD设计流程解析

引言在软件开发中,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以业务领域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它强调从业务需求出发,通过战略和战术设计来构建软件系统。

需求分析在DDD的实践过程中,通常首先面对的是一系列需求列表。这些需求是设计流程的起点,但直接从需求列表划分领域和上下文,往往不够精确。

领域经验的重要性有经验的领域专家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划分领域边界及上下文。这是因为他们对业务有深入的理解,能够识别出需求背后的领域模型。

缺乏领域经验的挑战对于没有领域经验的设计者来说,直接进行领域划分和上下文划分容易出错。这是因为他们可能无法准确把握业务的本质和需求的深层含义。

设计流程建议1. 需求梳理:首先,对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的业务逻辑和目标。2. 领域建模:基于需求分析,构建初步的领域模型,识别关键的领域实体和概念。3. 上下文划分:在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划分不同的业务上下文,明确各上下文的边界和交互方式。4. 战略设计:确定系统的宏观架构和关键的业务流程,为系统设计提供指导。5. 战术设计:在战略设计的基础上,深入到技术实现的细节,如数据模型、接口设计等。

结语DDD的设计流程是一个迭代和不断调整的过程。需求的不断变化和业务的发展都可能影响设计决策。因此,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是设计成功的关键。

领域驱动设计(DDD)实践指南

1. 领域驱动设计的初步理解

在阅读《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核心复杂性应对之道》时,我们首先面对的挑战是对领域知识的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直接进行上下文划分可能会带来风险。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地进行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 DDD设计流程

DDD的设计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需求分析:基于需求列表,对项目需求进行深入分析。- 领域梳理:在这一阶段,识别实体、值对象以及它们的属性、命令和领域事件。同时,分析实体间的依赖关系和聚合关系。

3. 上下文和领域的划分

在领域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上下文和领域的划分:

  • 组合与抽象:利用实体和值对象进行组合和抽象,以形成不同的上下文和领域。- 技术方案制定:在明确了上下文和领域后,进一步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 代码实现:根据技术方案,进行代码的编写和实现。

4. DDD、微服务、中台和平台的关系

DDD、微服务、中台和平台是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 DDD:提供了一种应对软件复杂性的方法论,强调领域模型的构建。- 微服务:一种架构风格,将应用拆分成一系列小服务,每个服务实现特定业务功能。- 中台:企业级架构概念,通过整合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前端应用提供服务。- 平台:提供基础服务和工具,支持应用和服务的开发、运行和维护。 这些概念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现代软件系统的架构基础。

结语

通过上述步骤和概念的梳理,我们可以更系统地理解和应用领域驱动设计,以应对软件项目的复杂性。

在现代企业架构中,‘中台’和’平台’是两个核心概念。平台主要解决公共能力的复用问题,避免公司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而中台则是将这些能力进一步整合,形成一种平台化的产品,为前端业务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中台是企业级能力复用平台’,这一定义准确地概括了中台的核心价值。 以交易平台为例,它提供了售前、售中、售后的全方位服务能力。业务线通过这些能力,构建起完整的业务流程。交易中台则是在交易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优化和改进:

  1. 流程编排:交易中台在流程编排上,为前台业务提供了一个从售前到售中再到售后的完整服务链条。这种服务链条是跨服务的,能够实现不同服务之间的无缝对接。
  2. 接入便利性:在接入的便利性方面,交易中台提供了一个从前端到后端都可配置、可扩展的交易解决方案,极大地简化了业务接入的复杂度。 通过上述两点,交易中台不仅提高了服务的整合度,也大大提升了业务接入的效率和灵活性。

    在现代软件架构设计中,DDD(领域驱动设计)、微服务、平台和中台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3. 业务模型与架构设计:平台和中台在业务架构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倾向于对业务模型进行细分。这个过程涉及到对业务领域的不断细化,以形成更加专业和高效的业务模块。
  4. DDD与战略设计:在平台和中台的构建过程中,DDD的战略设计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聚合通用能力并建立领域模型,DDD的战略设计帮助我们构建出更加灵活和可扩展的系统。
  5. 微服务与系统架构:一旦领域建模完成,微服务架构便成为实现系统架构的关键。DDD的架构设计与微服务的设计相得益彰,使得微服务成为DDD落地的理想选择。
  6. DDD的火爆原因:DDD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它为平台、中台和微服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论,帮助开发者构建出更加健壮和易于维护的系统。 Q&A 环节 Q1: 领域服务是否可以调用Repository层?如果可以,是否会使领域服务更加内聚? A1: 领域服务调用Repository层是DDD中常见的做法。Repository层作为领域模型与数据存储之间的桥梁,允许领域服务直接访问数据存储,从而提高领域服务的内聚性。然而,这种做法需要谨慎设计,以确保领域服务的职责清晰,避免过度依赖数据访问逻辑。

    在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 DDD)中,各个层级和概念的合理运用对系统架构至关重要。以下是对所提问题的详细回答:
  7. 领域服务与存储层的调用关系: - 领域层中的领域服务确实可以调用存储层的接口。这表明领域服务与存储层之间存在直接的交互,而存储层作为基础设施层的一部分,负责数据的持久化操作。
  8. 限界上下文对业务场景的影响: - 限界上下文在DDD中起着核心作用,它定义了模型的边界和上下文。如果限界上下文的识别不准确或设计不当,将直接影响到业务场景的实现和系统架构的合理性。
  9. 实体与实体关系识别后的上下文划分依据: - 在识别了实体及其关系之后,划分限界上下文的依据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 业务逻辑的一致性:确保同一上下文中的业务逻辑紧密相关,避免逻辑分散。 - 团队的组织结构:上下文划分应考虑团队的组织和协作方式,以提高开发效率。 - 技术的实现方式:技术选型和实现方式也会影响上下文的划分,例如,不同的技术栈可能需要不同的上下文设计。 - 系统的可维护性:上下文的划分应有助于系统的长期维护和扩展。 以上是对DDD中领域服务调用存储层、限界上下文对业务场景的影响以及实体关系识别后上下文划分依据的详细解释。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我们采用了一种结构化的方法来分析和设计实体和聚合。这种方法允许我们从不同的层面理解和组织系统。具体来说,我们采用了两种主要的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10. 组合:通过将多个实体或聚合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抽象。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组件如何协同工作,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
  11. 抽象:将具体的实体和聚合抽象为更高层次的概念,从而简化了对系统的理解和设计。这有助于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审视问题,而不是深陷于细节之中。 这种方法使我们能够将实体和聚合组织成不同的上下文,并且能够从这些上下文中进一步划分出更高层次的领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定义系统的边界和交互。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当前的设计阶段,而且对于未来的扩展和维护也是有益的。通过建立清晰的结构和层次,我们可以更容易地适应变化,并确保系统的可持续性。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各种约束和需求,确保设计既灵活又符合实际应用场景。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评估和调整我们的方法,以确保它能够有效地支持我们的目标。

    在讨论领域驱动设计(DDD)是否适合游戏开发服务架构的问题时,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实体间的依赖关系和抽象划分。首先,如果实体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并且这些依赖关系能够组合成一个更高层次的领域概念,我们可以通过组合的方式形成这种高层次的领域结构。例如,在游戏开发中,角色、装备和技能等实体可能会相互依赖,组合成一个角色系统领域。 其次,对于那些没有直接关联的实体,如告警系统和风控系统,我们可以通过抽象的方式向上划分,形成独立的服务或模块。这种方式有助于保持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至于微服务化对实时性(RT)的影响,以及分布式事务的处理问题,这些都是在采用DDD进行游戏开发时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微服务架构确实可能会对系统的实时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服务间的通信可能会增加延迟。同时,分布式事务的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技术来解决。 然而,DDD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建模业务领域,从而设计出更加灵活和可维护的系统。因此,即使在面临微服务化带来的挑战时,DDD依然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指导思想,帮助我们构建游戏开发的服务架构。

DDD在哈啰交易中台的实践

概述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软件设计方法,它强调以业务领域为中心进行软件开发。DDD可以指导微服务架构的实现,但并不是说必须通过微服务来实现DDD。微服务只是实现DDD的一种方式,而DDD本身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

DDD与微服务的关系- DDD是一种设计思想,它关注的是业务逻辑和领域模型的构建。- 微服务是一种架构风格,它将应用程序拆分成一系列小服务,每个服务运行在其独立的进程中。

落地实践在哈啰交易中台的实践中,DDD的应用并不是为了解决微服务特有的问题,如RT(响应时间)和分布式事务。这些问题是微服务架构本身需要面对的挑战。

直播回放- 本期直播详细讨论了DDD在哈啰交易中台的应用和实践,提供了深入的见解和经验分享。

PPT获取- 对本期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私信获取本期的PPT资料。

结语DDD是一种强大的设计方法,它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和建模业务领域。通过DDD,我们可以构建出更加灵活、可维护的软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