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师必知必会之架构设计的基础知识 -- 知识铺
架构师必知必会的理论知识汇总
作为一名架构师,掌握以下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并在文末提供相关内容的跳转链接。
软件架构的定义软件架构是软件系统的顶层结构,它提供了软件整体结构与组件的抽象描述,是指导大型软件系统设计的基础。
架构设计的目标架构设计的目标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多、快、好、省。这四个词分别代表了:- 多:高效率,追求最大的产出。- 快:快速响应,缩短开发周期。- 好:高质量,确保软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省:低成本,优化资源使用,减少浪费。
此外,架构设计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效率: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成本:控制开发和维护成本。- 稳定: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运维:简化系统运维工作。- 演进:支持系统的持续演进。- 容错: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 安全:保障系统的数据安全。
架构的职责架构师的职责主要包括:1. 抽象:从变化中抽象出不变的部分,形成稳定的组件。2. 依赖管理:识别和管理组件间的依赖关系,明确组件边界。3. 多维度变化:管理不同维度的变化,确保系统的灵活性。4. 易变更实现:将业务逻辑转化为易于变更的配置实现方式。
架构的类型架构的类型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优势。具体类型将在文末的跳转链接中详细介绍。
以上是对架构师理论知识的简要汇总,希望对您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参阅文末的相关链接。
软件架构概述
软件架构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它定义了系统的结构、行为和实现。本文将系统性地介绍软件架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发展历程。
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是组织结构和技术架构的基础,它决定了业务的定义和划分。业务架构的顶层设计对整个组织的运作至关重要。
应用架构
应用架构关注的是应用的结构设计,包括规范制定、接口定义以及数据交互协议等。其目的是在实际业务场景中控制复杂度。
系统架构
系统架构着重于系统的非功能属性,如性能、安全性、可用性和稳定性。它涉及到技术选型和综合考虑业务场景。
数据架构
数据架构聚焦于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数据收集、处理、服务提供和标准化。目标是形成统一、易维护的数据资产。
物理架构
物理架构关注软件元件在硬件上的部署,涵盖机房搭建和网络拓扑设计。
运维架构
运维架构负责运维系统的规划和部署,旨在通过规范化的运维体系和自动化工具提升运维效率。
软件架构发展史
软件架构的演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一种架构风格的出现都是对前一阶段的优化和改进。
原始分布式时代
Unix的分布式设计哲学强调了接口与实现的简单性。这个时代面临了服务发现、通信等挑战,但也奠定了RPC和DFS等概念的基础。
单体系统时代
单体架构适用于小型系统,当系统性能需求或研发团队规模超出单机能力时,单体架构的局限性开始显现。
SOA时代
SOA时代标志着分布式服务的广泛应用,它提供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研发方法论,但也因规范过于严格和复杂而受限。
微服务时代
微服务是对SOA的轻量级补救,它降低了复杂性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缺乏统一规范。
云原生时代
云原生时代的最大特点是软件与硬件界限的模糊,容器化技术的出现为软件架构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
无服务时代
无服务架构解决了分布式中的容错能力等问题,它由后端设施和函数即服务组成,使开发者更专注于业务。
常见软件架构设计模式
MVC三层架构
MVC是一种经典的设计模式,它将应用程序分为模型、视图和控制器三个部分,以实现职责分离。
架构演进是一个不断适应新需求和挑战的过程。选择合适的架构模式需要综合考虑业务需求、团队能力和技术适配性。了解架构演进历史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稳健和创新的系统。
软件架构设计中的 MVC 架构
软件系统设计中,MVC(Model-View-Controller)架构是一种经典的设计模式。它将应用程序分为三个核心部分:
- 模型(Model):负责数据和业务逻辑。2. 视图(View):负责展示数据(UI)给用户。3. 控制器(Controller):作为模型和视图之间的中介,处理用户的输入并调用模型和视图进行相应的操作。 这种分层设计有助于实现业务逻辑的分离,从而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系统的可扩展性。
优点- 分离关注点:将数据、界面和控制逻辑分离,便于管理和扩展。- 提高灵活性:易于修改某一部分而不影响其他部分。
CQRS 架构
CQRS(Command Query Responsibility Segregation)是一种软件架构模式,它通过分离命令(修改数据的行为)和查询(检索数据的行为)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 命令:用于执行对系统状态的修改操作,如增加、删除、更新。2. 查询:用于检索数据,不改变系统状态。
优点- 逻辑清晰:命令和查询逻辑分离,使得系统设计更加清晰。- 性能优化:可以针对命令和查询分别进行性能优化。
总结MVC 和 CQRS 都是旨在提高软件系统架构的清晰度和可维护性的设计模式。MVC 通过分层来实现关注点分离,而 CQRS 通过分离命令和查询来实现。两者都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壮和灵活的应用程序。
CQRS 架构优缺点分析
优点1. 业务逻辑清晰:通过读写操作分离,使得业务逻辑更加清晰,有效降低系统复杂性。2. 可维护性增强:读写模型的分离允许它们独立演化和优化,从而增强了系统的可维护性。3. 可扩展性增强:支持独立扩展读或写部分,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使系统更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4. 性能优化便捷:可以针对读模型进行专门的优化,以更好地满足查询性能的要求。
不足1. 结构复杂度高:引入两个独立的读模型和写模型,增加了系统结构的复杂性,提高了维护和理解两个模型之间关系的成本。2. 冗余代码多:由于存在独立的读写模型,导致代码冗余,尤其是那些共享的业务逻辑部分。3. 性能问题出现:多次数据库操作可能引发性能问题,特别是在频繁进行读写操作的场景中。4. 工作流不直观:读写模型的独立性使得功能任务分解为多个步骤,这可能导致工作流难以理解。5. 缺乏标准化:缺乏广泛的标准化指导,团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否则容易缺乏一致性和规范性。
结论在对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性能有较高要求的情况下,CQRS 可能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六边形架构概述
六边形架构,亦称为端口适配器模式,是由 Alistair Cockburn 在 2005 年提出的一种软件架构模式。其核心目标是将应用程序的核心逻辑与特定的输入/输出技术解耦,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和演化。
核心特点- 应用程序的核心逻辑独立于输入/输出技术。- 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实现核心逻辑与外部世界的交互。- 端口适配器模式允许应用程序更容易地适应新的输入/输出技术,无需修改核心逻辑。
六边形架构的三个关键原则
1. 明确分层层次在六边形架构中,实现应用层(Application)、领域层(Domain)和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的明确分离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分层结构的设计原则允许开发者将不同的关注点进行分离,使得每一层可以独立于其他层进行变化,从而增强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和可扩展性。
应用层(Application)- 应用层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界面,负责协调用户请求和系统响应。
领域层(Domain)- 领域层是业务逻辑的核心,封装了业务规则和实体。
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 基础设施层提供了系统运行所需的外部资源和服务,如数据库访问、消息传递等。
分层的优势- 可维护性:由于层与层之间的独立性,使得维护和更新更加容易。- 可测试性:每一层可以独立进行测试,提高了测试的覆盖率和效率。- 可扩展性:系统设计允许在不影响其他层的情况下,对某一层进行扩展或替换。
2. 保持关注点分离- 通过分层,开发者可以专注于各自层的逻辑,减少代码间的耦合。
3. 促进独立变化- 每一层都可以根据需要独立变化,而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其他部分。
结论六边形架构通过明确的分层,为开发提供了一种灵活、可扩展的设计模式,有助于构建高质量、易于维护的软件系统。
在软件架构设计中,领域层的独立性至关重要。以下是对领域层独立性重要性的阐述:
- 领域层独立性的重要性:领域层是系统的核心,它应该独立于应用程序逻辑和基础设施技术。这种独立性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测试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 依赖关系:依赖关系应该从应用层(Application)和基础设施层(Infrastructure)指向领域层(Domain)。这意味着应用层和基础设施层不能直接互相调用,而应该通过领域层的接口进行通信。
- 技术实现:技术上,要确保领域层不依赖于应用层和基础设施层。这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应用层和基础设施层不直接调用对方的功能或操作。 - 所有通信都通过领域层的接口进行。
- 优势:保持领域层的独立性可以带来以下优势: - 稳定性:领域层不受应用层和基础设施层变更的影响,保持稳定。 - 易读性:清晰的代码结构使得代码更容易阅读和理解。 - 易管理性:独立的领域层使得代码更易于管理和维护。
- 维护和扩展:由于领域层的独立性,当需要对系统进行维护或扩展时,可以更加灵活和高效地进行。
- 总结:通过确保依赖关系的正确指向和领域层的独立性,可以构建一个结构清晰、易于维护和扩展的软件系统。
六边形架构概述六边形架构,又称为端口和适配器架构,是一种软件设计模式,旨在提高系统的可测试性、可维护性和灵活性。它通过将业务逻辑与外部环境解耦,使得系统的各个部分更易于替换、测试和理解。
1. 架构设计原则- 解耦合:业务逻辑与外部环境分离,降低依赖性。- 可替换性:各个组件可以独立更换,不影响其他部分。- 易于理解:清晰的边界和接口,便于开发人员理解系统。
2. 端口与适配器- 端口:定义了系统与外部世界交互的接口。- 适配器:实现了端口定义的接口,用于与外部系统或服务进行通信。
3. 架构优势- 易于测试:由于业务逻辑与外部环境分离,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单元测试。- 灵活性:系统更容易适应变化,如技术栈的更新或业务需求的变更。
4. 实践建议- 明确定义端口,确保接口的清晰和一致性。- 编写适器,实现与外部系统的交互逻辑。- 保持业务逻辑的独立性,避免与外部环境的直接耦合。
5. 结论六边形架构通过使用端口和适配器模式,有效地隔离了系统的边界,为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提供了一种灵活、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六边形架构与洋葱架构概述
六边形架构特点
- 对称性:系统设计以核心组件为中心,所有交互均通过该中心进行。2. 隔离性:核心组件被适配器层包围,对外部环境变化具有免疫力。3. 可插拔性:通过更换适配器,系统可适应不同上下文,更改接口。
六边形架构优点
- 灵活性:外部环境变化时,仅需调整适配器,无需修改核心。2. 测试友好:易于模拟和替换适配器,便于测试核心部分。3. 低耦合:核心与外部环境解耦,易于维护和扩展。
六边形架构不足
- 设计复杂度高。2. 需求分析和设计耗时。3. 学习曲线陡峭,需具备设计知识。
六边形架构总结
六边形架构是一种提升代码质量和维护性的设计方式,但存在学习成本和实施难度。应根据项目规模、复杂度及团队能力灵活运用。
洋葱架构特点
洋葱架构由Jeffrey Palermo于2008年提出,基于端口和适配器架构,将领域置于中心,用户用例和基础设施置于外围。
设计理念
- 将应用核心从基础设施关注中解放。- 通过适配器代码实现核心与基础设施的解耦。
优点
- 框架和中间件变更时,核心领域不受影响。- 易于替换和升级基础设施。
洋葱架构总结
洋葱架构通过将领域逻辑置于中心,强调了业务逻辑的独立性和系统的可维护性。
结论
两种架构均强调核心与基础设施的解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选择时应考虑项目需求和团队能力。
洋葱架构设计原则与优势分析
设计原则1. 依赖性:洋葱架构的层次结构中,内圈代表领域和业务规则,外圈代表机制。内层是核心,外层依赖内层,但内层对外界一无所知。2. 数据封装:每层封装其实现细节,对外层提供接口。内层定义抽象接口,外层实现具体功能,确保关注领域模型而非实现细节。3. 关注点分离:系统分为多个层级,每层解决不同的问题,各自承担一组职责。4. 耦合性:低耦合性确保模块间的交互不依赖对方内部实现。
架构分层1. 应用服务层:协调请求步骤,无业务逻辑,与其他服务交互以满足请求。2. 领域服务层:保持业务逻辑和规则,由应用服务协调。3. 领域模型层:封装实体属性和行为。4. 基础设施层:与外部世界交互,不解决领域问题。5. 可观察性服务层:监控应用,用于数据收集与存储。
优势1. 提供灵活、可持续、可移植的架构。2. 各层之间低耦合,有明确的关注点分离。3. 所有代码依赖更深层或核心,提高可维护性。4. 提高代码可测试性,单元测试不影响其他模块。5. 框架/技术易于变更,不影响核心领域。
不足1. 设计复杂性:需要额外设计工作,增加系统复杂度。2. 维护困难:系统复杂,维护难度较高。
总结适用于大型、复杂应用,有助于降低变更风险,提高可靠性和可扩展性,可根据项目规模和技术水平调整。
领域驱动设计(DDD)
核心概念1. 领域层:DDD的核心,通过领域模型深入理解业务概念和规则。2. 领域模型:捕捉业务概念和规则,提高系统对业务的表达能力。3. 实体/值对象/聚合:构建领域模型的基本概念。
优势1. 深入理解业务,提高系统可理解性。2. 高可维护性,通过领域模型降低系统复杂度。3. 良好的适应性,灵活应对业务变化。
总结DDD分为两个派系:1. 理论派:重规范,系统训练,方法体系。2. 实践派:重实践,个人感悟,思想体系。
DDD关注业务领域,通过领域模型实现软件与业务的结合,提升架构灵活性和易维护性。
COLA 架构
COLA,即整洁面向对象分层架构,是一种控制软件复杂度的面向对象分层架构。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框架,确保系统清晰、可维护、可扩展。
架构特点- 提供理论指导和具体实施框架。- 确保系统清晰、可维护、可扩展。
总结COLA架构通过面向对象的方式,实现软件系统的整洁分层,控制复杂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软件架构设计概述
软件架构设计是构建软件系统的基础,涉及到系统的组织结构、组件划分、技术选型等多个方面。本文将详细介绍软件架构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实践,帮助开发者和架构师构建高质量、可维护的软件系统。
架构模式
四层架构1. 展现层:负责用户界面和输入输出,如页面和控制器。2. 应用层:包含业务逻辑,协调领域服务。3. 领域层:包含业务核心,如实体、聚合等。4. 基础设施层:处理外部通信和数据库访问。
设计规范- 组件、包、命名的规范,确保设计一致性。
架构框架- TOGAF:企业架构开发框架。- DODAF:美国国防部系统架构框架。
编程范式- 结构化、面向对象、函数式编程范式,指导代码设计。
架构设计原则- 合适、简单、演化原则,指导架构设计。
软件设计七原则- SRP、OCP、LSP等,确保代码整洁和易维护。
组件构建原则- REP、CCP、CRP,指导组件的聚合和独立性。
组件耦合原则- 最小化耦合、接口耦合等,降低组件间的依赖。
识别复杂度- 需求分析、关键元素、交互评估等,识别系统复杂度。
识别风险项- 需求变更、技术债务、性能风险等,评估和解决架构风险。
架构组织文化- 架构文化支持架构的可持续性和团队协作。
架构思维培养- 系统思维、风险管理、演进性思考,提升架构设计能力。
架构技能培训- 领域建模、架构前瞻、问题解决,提高团队技能。
规约/最佳实践- 数据库、缓存、中间件使用规约,代码规范。
架构设计遵循定律- 康威定律、墨菲定律等,指导架构设计决策。
架构设计实践案例- 微服务架构的崛起:Microservices定义。- 六边形架构:Hexagonal Architecture官方说明。
结语架构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需要架构师不断学习、实践和反思。通过遵循上述原则和方法,可以设计出适应快速变化需求的软件系统。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geek001/post/20240730/%E6%9E%B6%E6%9E%84%E5%B8%88%E5%BF%85%E7%9F%A5%E5%BF%85%E4%BC%9A%E4%B9%8B%E6%9E%B6%E6%9E%84%E8%AE%BE%E8%AE%A1%E7%9A%84%E5%9F%BA%E7%A1%80%E7%9F%A5%E8%AF%86--%E7%9F%A5%E8%AF%86%E9%93%BA/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