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在现代软件工程中,随着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变化,软件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增加。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 DDD)作为一种应对复杂性的方法论,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从软件复杂性的来源、DDD的重要性以及其核心概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软件复杂性的来源

软件复杂性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力挑战:需求规模庞大,业务类型繁多,相互耦合,导致系统复杂度增加。例如,供应链涉及多个行业和商业模式,系统间边界划分不清晰,依赖关系复杂。
  2. 不可预测性挑战:商业环境和流程的快速变化使得软件系统设计难以一劳永逸。例如,国际化、智能商业路由等新兴需求的出现,对软件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协作力挑战:需求往往涉及多个团队,需求传递和沟通效率低下,缺乏统一的业务语言,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二、DDD的重要性

DDD通过设计合适的领域模型来映射现实业务,解决核心复杂问题。它的优势在于:

  • 分而治之:通过控制规模,有效管理复杂性。
  • 关注点分离:将领域模型与存储模型分离,业务与技术分离,应对理解力挑战。
  • 分层架构:通过分层架构和核心分离,保持系统结构的清晰,应对不可预测性。
  • 统一语言: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语言,提高团队间的沟通效率,减少理解偏差。

三、DDD的核心概念 DDD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 1. 通用语言: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共同语言,确保概念和模型的一致性。 2. 分层架构:将系统分为不同的层次,每层关注不同的职责。 3. DDD要素:包括实体、值对象、聚合、领域服务等,它们是构成领域模型的基础。 4. 边界上下文:定义系统的边界,明确不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和交互。 通过DDD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应对软件复杂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图片 通用语言是一种在特定领域内提炼和共享的沟通工具,它对于团队协作和项目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对通用语言的详细阐述: 1. 定义与作用:通用语言是团队成员在需求分析过程中达成共识的结果,它帮助不同背景的成员理解彼此的观点,并确保对系统目标、范围和功能有统一的认识。 2. 领域语言的特点:领域语言是团队专有的,由领域专家、产品经理和开发人员共同护。尽管在团队内部概念名称相同,但离开团队后,其含义可能完全不同。 3. 团队协作:通用语言是连接领域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桥梁,它促进了跨领域的有效沟通。 4. 文档与沟通:在编写文档和日常沟通中,保持概念的一致性至关重要。特别建议创建中文对照表,将概念名称与代码实现相对应,以减少混淆。 5. 通用语言的价值: - 定义公共术语,避免概念混淆。 - 通过沟通达成共识,消除歧义和理解偏差,提高需求理解和知识传递的效率。 - 概念与代码的统一,加强了概念与实现之间的联系。 6. 实施建议:为了实现通用语言的最大化效益,建议在团队中推广以下实践: - 定期举行术语定义会议,确保所有成员对关键术语有共同的理解。 - 在项目文档中明确列出术语和定义,便于新成员快速上手。 - 在代码中使用与文档一致的术语,确保概念与实现的一致性。 7. 总结:通用语言是团队协作的基石,通过明确和一致的术语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项目的质量。 图片 在领域驱动设计(DDD)中,分层架构是其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模型的分离和关注点的独立。一个优秀的架构设计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 关注点分离:将不同的功能和职责明确区分开来,使得系统更加清晰和易于管理。 2. 可维护性:由于关注点的分离,各个部分可以独立更新和维护,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3. 可测试性:分离的架构使得对各个部分进行单元测试变得更加容易,有助于提高软件质量。 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人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很容易出现混乱和效率低下的情况。在软件开发中,如果一段代码承担了过多的职责,也会导致代码难以理解和维护。因此,我们需要将代码分解,使其专注于单一职责,从而提高整体的代码质量和开发效率。 分层架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 用户界面层:负责与用户交互,展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 - 应用层:处理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协调不同层之间的交互。 - 领域层:包含业务规则和业务实体,是系统的核心。 - 基础设施层:提供技术实现,如数据库访问、消息传递等。 通过这种分层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复杂的系统分解成多个可管理的部分,每个部分专注于解决特定的问题,从而实现高效、可维护的软件开发。 图片

商品域领域模型,在分层架构中的位置,如下:

图片 在软件架构设计中,CQRS(Command Query Responsibility Segregation)模式是一种将读(Query)和写(Command)操作分离的策略。在这种模式下,领域模型主要负责处理命令,而查询和搜索服务则不通过领域模型实现,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隧道层(tunnel层)是应用架构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它负责与数据库和外部数据资源的交互,实现了领域模型与数据访问的解耦,这与数据访问对象(DAO)模式相似。 外部系统与领域模型的交互通常通过SPI(Service Provider Interface)实现,这是一种适配器模式,允许系统以灵活的方式与外部服务进行交互,类似于六边形架构中的适配器。 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强调以业务领域为中心进行软件开发。DDD中有几个关键要素: 1. 实体:具有唯一标识符(ID)、生命周期和状态的领域对象。它们拥有属性和行为,能够响应外部事件,触发状态或行为的变化。 2. 值对象(VO):与实体不同,VO的属性是不可变的,通常使用final修饰。VO用于简化模型,通过将描述性属性分组封装,提高模型的表达力和结构化。 3. 服务:服务层负责处理跨实体的操作,如批量操作和实体间的交互,例如商品复制和资金转账。 在商品域的工程架构中,服务层的职责包括实体的创建、持久化以及跨实体的操作。不同层使用不同的数据对象,隧道层使用面向存储的数据对象,这些对象需要与领域实体进行转换。领域实体之间可以有动态加载的关联关系,而数据对象通常只包含数据,没有行为,也不具备关联关系。 这种分层和解耦的架构设计,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灵活性。 图片 在探讨边界上下文的概念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核心要点。边界上下文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特定的领域或子领域,它定义了领域对象的准确含义。一旦超出这个边界,领域对象的含义可能就会发生变化,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苹果”,在不同的领域可能指代不同的事物。 边界上下文的概念同样适用于语言的使用。语言本身是具有上下文性的,不同的语境下,相同的词汇可能表达不同的含义。此外,人们在不同的边界上下文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例如,一个人在家中可能是父亲,在公司可能是员工,这两种角色所对应的职责和任务是截然不同的。 总结来说,边界上下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我们理解领域对象的限定性,语言的多样性以及个体在不同环境下角色的多样性。 图片 在探讨一个领域如何发挥其价值时,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一个封闭的系统是难以产生价值的。领域需要与外界进行交互,才能实现其价值的输出。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1. 共享内核:这是一种通过共享核心功能来实现不同领域间协同工作的方式。共享内核可以确保不同领域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能够访问到共同的资源和功能。 2. 防腐层:这是一种保护领域模型不受外部变化影响的技术。具体来说,当外部系统需要与领域模型交互时,不是直接暴露领域模型,而是通过一个转换层来实现。这样,即使外部系统发生变化,也不会直接影响到领域模型的稳定性。 以采购域为例,当商品上游系统提供SPI(Service Provider Interface)时,采购域会建立一个防腐层。这个防腐层的作用是接收商品上游的变更信息,并将其转换为适合采购域内部使用的形式,从而减少商品上游变更对采购域的影响。 通过上述方法,我们可以确保领域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与外界进行交互,从而实现其价值的输出。 图片 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 DDD)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论,其核心在于通过领域模型来解决复杂问题。然而,在实施DDD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挑战。以下是对这些挑战的梳理和分析: 1. 领域知识的识别与模型化:在DDD实施中,首先需要识别和提炼领域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转化为模型代码。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软件能否准确反映业务需求和逻辑。 2. 模型的持续演进:随着业务的发展,领域模型需要不断地进行演进和优化。这要求开发团队持续投入,以保证DDD的实践能够持续有效地进行。 3. 团队思维的转变:DDD的实施还涉及到团队成员思维模式的转变。开发人员需要从传统的编程思维转向领域驱动的思维,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这些挑战的克服,需要团队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的实践。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可以逐步提高DDD实施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业务需求。 图片

2  什么是领域知识?

领域知识有分层分类,平台通用商业规则,是领域模型主要输入,商家个性化不能下沉到领域模型层。

图片 在进行领域知识提炼和需求分析时,我们采用两阶段分析法,即用户故事和链路5W1H分析法。以下是对这一过程的详细阐述: 第一阶段:用户故事分析 用户故事分析聚焦于前3W,即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此阶段的目的是理解用户的基本需求和动机。例如,用户故事可能是:“作为采购小二,我需要商品库存为0时自动下架,以避免超卖风险,减少客户投诉。” 第二阶段:链路和边界分析 链路和边界分析则关注When(何时)、Where(何地)、How(如何)。此阶段旨在明确触发条件、涉及的领域以及各领域需提供的能力。例如,若要实现商品库存自动下架功能,我们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 When:触发自动下架的条件是什么? - Where:哪些环节或系统需要参与此功能? - How:各环节或系统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需求? 通过这两个阶段的分析,我们能够全面获取用户需求,并明确全链路的分工和协作方式,确保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注意: - 用户故事应简洁明了,直接反映用户的需求和动机。 - 链路分析要细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为实现需求贡献力量。 - 分析过程中要不断回顾和调整,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图片

4  领域知识提炼,结构化分析

  • APP层至上而下过程分析,模型层自下而上分析相结合。

  • 能力下沉保持模型不断演进,能力下沉标准:复用、内聚。

图片

5  思考方式的转变

领域驱动,在模型阶段不会关注数据设计、不会关注存储、不会关注消息怎么发,业务和技术视角关注点做了分离。

图片

五  商品域实践相关

商品域工程架构:

图片

图片

最后,保持模型不断演进!!!

商品域模型更新readme,保持模型不断演进。否则会APP层会越来越大,模型层越来越小,最后头重脚轻,领域坍塌了。

图片 《微服务实战技术图谱》是由微服务领域的专家组精心打造的课程,它基于目前广受欢迎的微服务技术栈,如Spring Cloud Alibaba和Nacos。本课程汇集了阿里巴巴工程师的丰富实战经验,深入探讨了微服务架构中的关键技术点,包括但不限于服务发现、服务配置、服务调用、服务熔断以及Service Mesh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能够系统地掌握微服务架构的构建和应用,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点击下方链接,立即开始您的微服务技术学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