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处理复杂业务领域的软件设计方法。它通过将实现连接到不断发展的模型来满足复杂需求,适用于复杂领域和大型应用,而不是简单的CRUD应用。 1

DDD的核心思想是将业务领域作为软件开发的中心,通过与领域专家紧密合作,将领域知识转化为高质量的软件模型。它强调开发人员与领域专家协同,使用统一语言、领域模型、领域划分和服务划分等手段来降低软件复杂度。 2

DDD由埃里克·埃文斯(Eric Evans)在2003年出版的《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核心复杂性应对之道》一书中提出。其主要思想是利用确定的业务模型来指导业务与应用的设计和实现,确保业务模型与代码实现的一致性。 3

DDD通过将业务概念和业务规则转换成软件系统中的概念和规则,从而降低或隐藏业务复杂性,使系统具有更好的扩展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业务问题。它是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设计方法、一种设计思维和方法论。 4

在互联网开发的“小步快跑,迭代试错”环境下,DDD虽然看似“古老而缓慢”,但由于互联网公司业务日益复杂,DDD在解决传统行业软件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5

📚 基本概念

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简称DDD)是一种从系统分析到软件建模的完整方法论。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业务概念和业务规则转换成软件系统中的概念和规则,从而降低或隐藏业务复杂性,使系统具有更好的扩展性。

DDD由Eric Evans在2003年出版的《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核心复杂性应对之道》一书中提出。Evans的DDD方法论强调业务与技术的结合,通过统一语言、领域模型、领域划分和服务划分等手段来降低软件复杂度。

DDD的核心思想是业务与技术相结合的过程,既强调业务的理解,又强调应用领域建模方法的使用。它本质上是面向对象分析的扩展和延伸,基于面向对象分析技术进行了分层规划,并对其中的核心概念和划分做了详细的指引。

在DDD中,开发团队和领域专家通过通用语言(Ubiquitous Language)共同理解和消化领域知识,从中提取和划分为一个个子领域(如核心子域、通用子域、支撑子域),并在子领域上建立模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和迭代的过程,最终构建出一套符合当前领域的模型。 6

DDD不仅仅是一种系统架构设计方法,更是一种设计思维和方法论。它通过将业务需求转化为领域模型,强调开发人员与领域专家的协同工作,从而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业务问题。

🏗️ 架构设计

领域驱动设计(DDD)的分层架构在不断发展,最早是传统的四层架构,后来通过依赖倒置原则(DIP)优化,实现了各层对基础层的解耦。最终形成了优化后的四层架构,包括用户接口层、应用层、领域层和基础层。 7

用户接口层负责向用户显示信息和解释用户指令。用户可以是人、程序、自动化测试或批处理脚本等。它主要处理与用户的交互,确保用户的需求能够被系统正确理解和响应。

应用层是一个很薄的层次,主要面向用例和流程相关的操作。它位于领域层之上,负责协调多个聚合的服务和领域对象完成服务编排和组合。应用层也是微服务之间交互的通道,负责服务的组合、编排和转发。

领域层是DDD的核心,负责实现企业核心业务逻辑。它通过各种校验手段保证业务的正确性,主要体现领域模型的业务能力。领域层包含聚合根、实体、值对象、领域服务等领域对象。

基础层为其它各层提供通用的技术和基础服务,包括第三方工具、驱动、消息中间件、网关、文件、缓存以及数据库等。它采用依赖倒置设计,封装基础资源服务,实现应用层、领域层与基础层的解耦,降低外部资源变化对应用的影响。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DDD强调四层分层结构,将核心概念进行有效整合。展示层负责与不同用户和应用之间的交互协议和数据格式的转换。应用层负责展示层与领域层之间的协调,领域层包含核心业务逻辑,基础设施层提供通用技术能力。

🛠️ 实践案例

在实际项目中,领域驱动设计(DDD)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复杂的业务问题。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通过DDD构建一个博客帖子平台。该平台使用四色建模法来构建模型图,首先确定业务关键时刻,如博客、帖子和微博等,然后针对这些对象产生相关的业务活动,继续建模并添加角色和描述。 8

在构建博客平台的过程中,使用了CQRS模式来编写发布博客的整体业务调用流程。博客核心服务被分为四层进行建设,读操作不一定要先经过领域层再到基础设施层,这种松散分层架构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在另一个项目中,DDD被用于构建一个彩票系统。通过分治的思想,从抽象到具体阐述了DDD在互联网真实业务系统中的实践。该系统通过领域驱动设计将系统解构得更加合理,尽管在某些简单系统中可能不需要DDD,但在复杂业务场景下,DDD的优势显而易见。

在企业服务领域和电商领域,DDD也被广泛应用。资深Java开发工程师神帅在其公众号中分享了多个DDD的实战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DDD解决复杂业务问题,并提升项目的代码管理和开发效率。

在项目实战中,DDD的应用不仅限于大型项目。即使在低成本和小项目中,DDD的架构方案也能很好地解决传统三层架构中代码不规范的问题,提升项目的代码管理和开发效率。关键在于对业务的深入理解和合理的领域拆解。 9

🌐 互联网业务应用

领域驱动设计(DDD)在互联网业务开发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快速迭代和试错环境中。互联网开发通常需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频繁进行功能更新和优化,而DDD通过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论,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

在互联网开发的“小步快跑,迭代试错”的大环境下,DDD虽然看似是一种“古老而缓慢”的思想,但其核心思想却能够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业务问题。通过领域建模,DDD能够将业务需求转化为技术实现,确保系统设计与业务逻辑高度一致。

DDD强调以业务为中心,通过承接业务架构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能力,进行领域知识的转化,进而反哺业务架构和应用架构。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沉淀业务知识,还能通过统一语言减少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分歧,提高协作效率。

在互联网业务开发中,DDD的边界清晰的应用服务划分和关注点分离的设计理念,能够帮助团队更好地应对复杂业务逻辑和技术挑战。通过领域模型的划分,团队可以明确哪些需求是合理的,哪些需求应该在什么地方实现,从而使设计更加清晰和规范。

此外,DDD的模型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使其在互联网业务开发中具有很大的优势。领域模型不仅能够很好地对业务需求进行转化,还能提高系统的可重用性和可测试性,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尽管DDD在互联网业务开发中有诸多优势,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如果业务逻辑复杂、变化频繁,且团队对该领域还缺乏一定的认知,DDD能够帮助团队抽象和解决问题。然而,对于业务逻辑简单、需求稳定的系统,传统的面向数据的架构可能更为适用。 10

🔍 战略与战术设计

在领域驱动设计(DDD)中,战略设计和战术设计是两个关键的组成部分。战略设计侧重于高层次的抽象和规划,旨在对整个业务领域进行分析和划分,确定领域中的概念、业务规则和领域边界。 11

战略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理清上下文和进行子域的划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大的模型划分为多个小模型,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划分有助于团队协作,使得规模巨大的软件系统可以被合理拆分。

在战略设计中,子域划分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子域可以分为核心子域、支撑子域和通用子域。核心子域是领域中最有价值和最核心的部分,支撑子域则是对核心子域起支撑作用的功能,而通用子域则解决一些通用问题。

战术设计则是在战略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设计和编码。它关注的是领域中的具体情境和场景,旨在通过具体的分析和设计来满足业务需求。

战术设计包括实体、值对象、聚合、工厂、资源库、领域服务和领域事件等元素。这些元素用于具体的建模和实现,确保领域模型与程序设计的一致性。

战略设计和战术设计的结合,使得DDD能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规划和实现系统。战略设计提供了高层次的指导和规划,而战术设计则负责具体的实现和细化。

通过战略设计和战术设计的协同工作,DDD能够有效地处理复杂业务领域的问题,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12

📖 推荐书籍

在深入学习和理解领域驱动设计(DDD)时,推荐阅读以下几本经典书籍,这些书籍不仅涵盖了DDD的基本概念,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理论指导。

首先,Eric Evans的《领域驱动设计:软件核心复杂性应对之道》是DDD领域的开山之作。这本书详细介绍了DDD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DDD,是每个想要深入了解DDD的开发者必读的经典。

其次,Vaughn Vernon的《实现领域驱动设计》是另一部重要的参考书籍。这本书不仅解释了DDD的理论,还提供了大量的代码示例和实践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将DDD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此外,徐昊的《如何落地业务建模》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这本书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在复杂业务环境中进行领域建模和设计,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

Erich Gamma等人合著的《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虽然不是专门讲解DDD的书籍,但它对面向对象设计模式的深入探讨对理解DDD的设计思想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推荐阅读《Head First 设计模式》和《UML面向对象建模基础》。这两本书分别介绍了基础的面向对象概念和重要的设计模式,以及从需求到分析、从分析到设计、从设计到编码的UML建模方法,对理解和应用DDD有很大的帮助。

💡 实践建议

在实际项目中实施领域驱动设计(DDD)时,首先要确保团队对DDD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有充分的理解。通过统一语言(Ubiquitous Language),团队成员可以在有界的上下文中形成一致的沟通方式,减少分歧,提升协作效率。

在项目初期,业务人员和设计人员应共同参与,创建一个所有干系人都能理解的通用模型。这个模型不仅有助于沟通业务需求,还能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和设计数据实体和过程模型。

在架构设计中,领域模型与数据模型的分离是关键。通过这种分离,可以有效应对业务复杂度和技术复杂度的挑战,保持系统结构的清晰和可维护性。

在实际项目中,领域驱动设计的落地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不同的项目和团队可能会有不同的架构方案,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项目的合理架构,逐步实现DDD的目标。

在互联网业务开发中,DDD在快速迭代和试错环境中具有显著优势。尽管DDD看似是一种“古老而缓慢”的思想,但其高内聚低耦合的特性使其在复杂业务场景中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应关注领域模型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通过不断优化领域模型,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重用性和可测试性,确保项目能够应对未来的变化和需求。

最后,团队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DDD的应用方法。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团队可以逐步提升对DDD的理解和应用水平,从而更好地解决复杂业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