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02买方观点总结:均衡配置和轮动交易 --知识铺
1、周末观点总结
本周是超级周,韩国会谈利好落地、美联储议息会议落地、十五五规划也落地了。
但市场却在这么多“利好”的情况下,走出了2连跌。
为什么? 感觉还是一种,年底保收益,卖兑现的思维。
其它方面,认为鲍威尔虽然10月降息,但表态不够鸽派。
近期美元、美债利率都在走高。
此外还有对于国内外基本面的一些分歧。
一位老师讲,目前核心叙事都放缓了,但短期矛盾开始突出了。
国内方面经济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定的弱震荡模式,下阶段增量政策只能看12月的大会了。
国际方面,需要看到更加清晰的AI、算力的投资回报路径。
认为倒不至于马上要盈利,但路径需要更加清晰一些。
看近期美股如META的走势,确实如此。
国内AI,尤其是海外链大体上还是跟随美股AI做映射,
如果美股震荡,那么A股这边的AI也确实不好起。
因此,在没有更清晰的增量逻辑之前,11月大概率就是震荡市。
风格方面,可能更加均衡一些,因为目前没有特别清晰的主线逻辑。
(按照中金海外的观点是,中美信用周期)
总结而言,目前并没有特别的利空因素。
就是利好交易完之后,市场进入了真空期。
叠加年底结算周期,资金兑现思维比较重。
整体认为,市场整体还是箱体震荡结构。
此外根据日历效应来看,4季度机构也是“休息”的概率比较大,
但3季报公布之后,市场进入业绩空仓期间,往往成为柚子的主场。
题材小票往往要发力。
本周五虽然指数调整了,但赚钱效应反而好了一些。市场并没有特别恐慌。
普遍预计,今年余下的时间是低位板块轮动模式。
2、聊聊兑现思维
上周末的感受是——感觉目前是一种害怕踏空的思维和兑现保收益思维并存的市场。
短期来看,本周末依然是这种感受。
但本周末感觉保收益的投资者更多一些,有点无心恋战的感觉。
另外就是调仓和平衡资产配置的投资者也更多一些。
不像之前那样,一味地的追求进攻了。
也就是说“稳健型的投资者”更多了。
毕竟今年收益普遍不错,已经完成任务的情况下,
不想最后2个月冒险了,万一“玩脱了”怎么办,毕竟快拿年终奖了。
个人了解这些思维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最开始是93之后了解一些稳健的机构,开始平衡资产配置了。
例如一些机构是给保险做委外的,今年收益已经不错了,因此开始逐步平衡资产。
之后等市场波动开始加大,一次专户,自营都开始平衡配置。
近期风险偏好比较高的私募类投资者,也有不少开始平衡和兑现了。
这反应出,市场风险偏好在短期确实出现了一定的下降。
3、长期看好,慢牛预期没有变,震荡中枢上移
短期确实偏谨慎,卖兑现了。
但长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乐观的。
认为慢牛的趋势还没有被破坏,目前的上升通道也没有被破坏。
简而言之,虽然短期开始震荡,但A股整体的震荡中枢肯定是上移了。
只不过之前是围绕3000震荡,现在开始围绕4000点震荡而已。
为何都这样想?大家认为大的逻辑没有发生变化:
一是,从十五五发展规划来看,股市是国家抢夺科技前沿制高点的重要工具,给科技提供融资,助力科技发展。
二是,地方股权财政。
前段时间湖北的那件事,地方资产证券化、杠杆化等等。
三是,居民消费。
前段时间有关媒体发了两篇文章——努力稳股市让老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
四是,低利率时代下,股市肯定不会太差。
五是,GJD资金维护。
虽然这些耳熟能详的大逻辑,有些白。但看一些自媒体文章,包括投资者,还都是非常信的。
他们心中慢牛信念还是非常强烈的。
因为普遍相信,只要科技转型没有结束,A股的历史使命就没有结束。
既然历史使命没有结束,因此GJD维护,慢牛预期就没有结束。
4、配置上
配置上本周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前期调仓的投资者,还是聚焦中国核心科技资产。
例如恒生互联网里面那些大票、核心的资源类资产。
此外还配置红利,黄金等。
为什么关注恒生科技里面的大票?
因为AI革命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根据逻辑演进来看,堆那么多硬件,最终还是要应用的。
那么最终谁能受益?拥有中国最好C端客户资源的公司、拥有中国最好B端客户资源的公司、中国国产算力最核心的底座公司都在恒生科技里面。
因此,一些配置性的资金,还是首选这些,因为逻辑是绝对正确的。
另外就是本周“中登资产”也比较受关注,储能,锂电池一系列。
目前储能数据比较好,在储能的带动下,锂电池一些细分链条的数据也非常好。
此外还有鲸鱼油理论了,因为前几年锂电池过剩,所以新能源的资本开支持续下降,一些细分链条的供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周期性品种矿山机械、锂矿也有关注。
机械类也是数据比较好,一是国内西部很大的项目,都需要机械,二是出口,就目前地缘情况下,资源成为了战略武器。
全球都在挖矿,因此机械出口比较好,此外全球矿产的品质也下降了,需要更多的机械。
锂矿,认为储能起来之后,成为新增量,增加了锂矿的需求。
偏短线方面,周五信创、软件应用类开始上涨。
一是每年年底博弈信创招标;二是软件类的3季度业绩开始边际改善。
三是算力硬件调仓,一鲸落万物生,资金博弈低位板块。
四是叠加AI应用的潜在催化。
模型即应用的逻辑还在。
拥有大模型的厂商肯定是更强的,比如谷歌就是例子。
拥有完美的闭环,国内也是如此。
但B端不一样,B端因为数据安全的因素,是不会接那种公开大模型的。例如国内的党政军,一些特殊行业等等。
5、公募业绩基准指引征求意见稿
这个事情4、5月份就讨论一次了。
根据业内的一些看法,认为这次征求意见稿比之前的预期要好。
因为,按照最初的版本公募很多产品都要清了,估计是要出系统性风险的。
这次是比较宽松的也给一年缓冲期,也并不是一刀切。
一位宏观大V的点评是——总体而言,业绩比较基准改革还是充分尊重公募差异化发展的:允许基金走自己的路,但是营销上必须更客观,不许搞雷式比较忽悠基民;让高风偏基金真正匹配高风偏投资者。
但个人感觉,目前这个时间节点,对情绪多少有些影响。
因为本周讨论一个比较火的问题是——公募超配TMT。
按照卖方的统计,历史上的基金抱团行情,较难维持在30%以上的高位,而当前TMT基金持仓约为40%,已较为极致。
再结合,目前科技股调整,这个消息对市场风格会不会造成影响?
一些投资者认为,短期市场风格可能偏向更加均衡配置。
6、本周算力科技调整
本周算力调整比较多,尤其是北美算力链。
为什么?
一是业绩环比,此前对业绩的预期比较大;
二是兑现,北美算力叠加了很多中美缓和的语气,不仅仅是1.6T的催化。
仔细看北美算力链的分时图,这波上涨,其中有一大部分原因是中美缓和的原因。
利好之后,因此有资金是卖兑现的。
其实北美算力涨幅最大的时候也是,日内瓦会谈之后,中美更加缓和之后,资金开始大力进入北美算力。
三是,北美AI科技调整,目前需要更多清晰的逻辑。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需要更加清晰的投资回报路径。
光听这些科技大佬们的公开演讲啊,似乎对市场的影响是,边际效用递减的。
当然了,目前对AI拥有信仰的人是非常多的。
各个科技群里面有人在坚定维护、各个科技大V也在纷纷站台。
不是很懂科技,但客观一个感受,目前分歧比较大。
大家对AI是革命性的科技技术,这是没有分歧的。
但对A股约等于=PCB和光模块是有分歧的。
质疑的投资者,也不是纯粹的看空,贬低。
他们认为需要更加清晰的路径指引。
他们也不是踏空者,其中不少投资者是5、6月份就开始买北美算力。
但93前后陆续出了。
他们当时认为目前北美算力介入资金程度比较深,不排除继续上涨,
但按照他们的框架,已经比较贵了。
情绪定价的阶段,他们认为波动比较大,不好参与。
事后来看,93之后,截止目前算力确实陷入长期震荡了。
那么算力什么时候能够凝聚新的共识?
目前的共识是认为海外AI应用出现真正的突破。
因为应用突破之后,才可能看见更加清晰的投资回报路径。
最后,近期看到市场中的一些传闻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stock003/post/20251027/251102%E4%B9%B0%E6%96%B9%E8%A7%82%E7%82%B9%E6%80%BB%E7%BB%93%E5%9D%87%E8%A1%A1%E9%85%8D%E7%BD%AE%E5%92%8C%E8%BD%AE%E5%8A%A8%E4%BA%A4%E6%98%93/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