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今天,A股迎来沸腾时刻,沪指盘中突破3936点创下十年新高,成交量同步放大至8500亿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板块贡献了超40%的涨幅。当市场还在热议这轮行情的"天花板"在哪时,一组数据早已揭示了背后的核心逻辑:湖北"三资"改革启动后,武汉控股等地方国企三日累计涨幅超20%;深圳千亿市值计划推动下,市属国企上市公司年内平均市值增长28%。

这场由地方政府化债务行动点燃的资本盛宴,正以"资源盘活—资产证券化—市值提升"的链式反应,重塑着A股的估值版图。从湖北清查21.5万亿元国有"家底",到安徽16.48万亿元资产纳入智慧管理平台,地方政府正用"三个一切"的改革魄力,将沉睡的国有资源转化为资本市场的活水,而这正是此轮行情最坚实的"压舱石"。

一、地方国资“三资”改革破冰:从沉睡资源到资本活水

1. 湖北:资源资产化催生“点绿成金”新路径

湖北省以“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为改革纲领,近期动作频频。10月16日,湖北省领导在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推进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国资盘活作为化解地方债务的关键突破口,年内实现省级层面资产证券化率提升5个百分点”的硬指标,为全省改革按下“加速键”。政策引领下,各地涌现出一批特色案例:宜昌五峰县月山村将水生态资源打包成120万元资产包,通过协议出让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年收益超52万元;武汉青山区把老旧钢铁厂房改造成“红坊里”文创园,引入300余家企业,年营收突破8亿元;襄阳襄州区则将连片农田经营权量化入股,组建农业发展公司,带动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2025年前三季度,全省盘活各类资产规模达3200亿元,其中武汉通过REITs推动武昌滨江写字楼、东湖绿道配套等项目融资超15亿元,正朝着会议既定目标稳步迈进,“资源确权—市场定价—资本运作”的改革路径愈发清晰。

2. 安徽:“大资产”统筹构建国资管理新生态

安徽省则拿出《“大资产”统筹管理方案》这张“王牌”,把行政事业性资产、自然资源、财政资金统统纳入“一本账”管理,搭起省市区三级贯通的调剂共享平台。截至2024年底,全省企业国有资产规模直接突破16.48万亿元,靠智慧化统筹平台建起8类资产、5类资源、2类资金的“三资”明细账,让闲置资产“动起来”“活起来”。比如省属国企牵头建了个存量资产盘活库,把低效办公用房、闲置土地使用权这些“沉睡家底”,通过租赁、股权转让等方式唤醒。2025年,安徽还计划把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金统筹率提30%,用“资产盘活—收益反哺—民生保障”的良性循环,为财政稳健运行装上“压舱石”。

二、深圳千亿市值计划加码:国资上市战略的“破局之道”

1. 政策组合拳激活资本市场“强引擎”

深圳市直接放出《并购重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大招”,明确2027年底要培育20家千亿市值企业、让上市公司总市值冲破20万亿元。靠着“资产端+资金端”两头发力,深圳重点给“链主”企业并购重组“站台撑腰”:在集成电路、新能源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允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对轻资产科技企业“给足估值空间”;2025年更是砸出万亿级“20+8”产业基金群,支持本土链主企业跨境并购“补链强链”。同时,深圳还搞起并购贷款、跨境换股等“新玩法”,像湖北国贸收购上海雅仕,就靠“协议转让+表决权绑定+定增”三步骤稳稳拿下控股权,给国资入主上市公司提供了可复制的“标准答案”。

2. 国资上市如何破解地方债务困局?

从瀚蓝环境向国资控股股东转让9.88亿元应收账款,到“白银第一股”金贵银业靠国资重组“甩掉债务包袱”,地方政府正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上市平台+资产证券化”的债务化解新路径。具体来看,主要有三大“解题思路”:一是把存量债务对应的优质资产“装进”上市公司,比如安徽把高速公路、污水处理等特许经营权打包证券化,让资产负债率“轻装上阵”;二是靠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偿还短期负债,2024年深圳国资控股企业股权融资规模同比涨了45%,平均融资成本降到4.2%;三是学“合肥模式”,用国有资本投资“撬动”产业升级,像深圳国资战略入股宁德时代、中芯国际,既培育了产业又拉涨了市值,2025年上半年市属国企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就涨了28%。

三、A股新逻辑:国资定价权重塑与市场信心重构

1. 国家队入市:从“救市”到“造市”的历史性转折

回头看看2022年以来的政策脉络,国家队在资本市场的角色正从“被动救火”转向“主动布局”。2023年“中特估”概念一出来,就瞄准了重塑国企估值的“靶心”;2025年“924”政策后,央行更是通过汇金直接注资“加buff”,以国有银行、能源央企为核心搭起低估值板块定价“骨架”。数据说话:2025年二季度中央汇金增持沪深300成分股比例达5.7%,地方国资也跟着加仓地方银行ETF,硬是把银行板块市盈率从6倍拉到8.5倍,市场风险偏好一下就“支棱”起来了。

2. “股权财政”替代“土地财政”的A股映射

随着江苏、四川等地靠增持城商行股权、运作产业基金,玩明白“财政—产业—资本”的联动“游戏”,A股市场也渐渐浮现出三大逻辑主线:第一,低估值国企的价值重估,2024年山东84家国资上市公司市值涨了329亿元,浪潮信息等科技国企市盈率直接冲破30倍;第二,新兴产业的国资赋能“魔法”,深圳“20+8”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并购活跃度涨了60%,带着新能源、人工智能板块估值“回血”;第三,债务风险缓释的溢价空间,城投平台控股上市公司信用利差比2023年收窄120个基点,市场对国资背景企业的好感度明显“up”。

四、投资赛道深挖:三大主线把握国资改革红利

1. 低估值重估赛道:高股息+资产注入预期

从市场特点来看,地方国有银行、公用事业及基建类企业常常带着“低估值+高股息”的“双buff”。就说城商行板块,整体市净率还趴在历史低位,加上地方国资增持、不良率改善这些“利好信号”,估值修复的空间可不小;公用事业领域的企业手里攥着大把特许经营权资产,等REITs扩募等政策一落地,存量资产证券化就能成为业绩增厚的“助推器”,这类企业往往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存在。

2. 新兴产业赋能赛道:国资+科技的“黄金组合”

在半导体、新能源、高端制造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是握着“独门秘籍”。这类企业既能深度享受产业政策的“东风”,又能靠国资背景拿到充足的资金和资源“弹药”,在技术研发攻坚、产业链整合延伸这些“硬骨头”上底气十足,成了科技板块里“稳得住又长得快”的重要力量。

3. 并购重组机遇赛道:地方国资壳资源价值重估

从改革趋势看,那些市值规模适中、股权结构清晰的地方国资上市公司,在“一企一策”改革的“指挥棒”下,有望通过资产置换、主业变更等方式“改头换面”。随着地方政府加快国资布局优化的“脚步”,部分有资源整合空间的中小市值国企,说不定能在并购重组的“浪潮”中完成估值体系的“华丽转身”。

五、风险提示:把握机遇需警惕三大不确定性

不过机遇背后也藏着“坑”,这三大不确定性得留意:一是政策推进节奏暗藏变数,部分地区国资改革还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资产证券化进程可能被审批流程、市场环境等“拦路虎”拖累;二是资产注入质量参差不齐,不是所有国资资产都有“赚钱能力”,得警惕部分企业注入低效资产“拉低平均水平”;三是市场情绪容易“过山车”,要是宏观经济增速不及预期,低估值板块修复可能“踩刹车”,大家得理性看待,别跟风“追涨杀跌”。

结语:国资改革催生资本市场“中国范式”

从湖北的生态资产证券化到深圳的千亿市值计划,地方国资正靠着“资源盘活—上市融资—产业升级”的全链条操作,一边破解债务困局,一边给A股定价体系“换血”。随着国家队常态化入市、股权财政慢慢“落地生根”,中国股市正从“融资市”向“投资市”加速“换挡”。低估值国企的价值重估、国资增持的核心领域、并购重组活跃的战略新兴产业,大概率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焦点话题”。这场从地方燃起的国资改革“星星之火”,正在资本市场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而摸透这波改革逻辑,正是跟上时代节奏的“关键密码”。

往期精彩文章

7年2500倍!三十万到百亿的顶级游资!

宇树科技IPO提速!公司估值超千亿?

股价历史新高!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

地产股暴涨!房价要反弹了?

核聚变龙头崛起:产业链的未来与机遇

固态电池:产业链风口已至

这家公司的Robotaxi率先商用!

风险提示

大摩财富学院公众号隶属于大摩证券学校,以上内容仅供投资者学习,仅出于传播证券投资学的目的。

大摩财富学院不是证券咨询机构,不提供证券投资分析、预测、建议。

远离非法荐股诊股,防范非法金融风险,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