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私信,问我做T到底几个点卖出才算划算?其实这个问题我刚炒股那几年也纠结过,有时候贪心等3个点结果倒亏,有时候赚1个点就跑结果错过主升浪。后来踩了无数坑才慢慢摸出规律,今天就用我自己的实操经验,跟大家拆解清楚做T的核心逻辑——不是看别人说几个点,而是算清自己的成本和市场的脾气。

股票做t几个点划算?散户实操攻略与成本计算

先算清:你的做T成本底线是多少?

做T能不能赚钱,第一步得搞懂手续费成本。很多散户以为1个点就能赚,实际上可能刚够覆盖费用。我拿自己常用的账户举个例子(佣金万2.5,最低5元;印花税千1;过户费万0.1):

假设10元买入1万股某股票,买入时的费用:佣金5元(因为10万*万2.5=25元,超过最低5元)+过户费1元(10万*万0.1),总成本26元。

卖出时如果股价还是10元,费用:佣金25元+印花税100元(10万*千1)+过户费1元,共126元。

也就是说,不涨不跌的情况下,一买一卖就要亏152元(26+126)。要保本,卖出价至少得是10.015元,相当于涨0.15%。但实际操作中,我们不可能只赚0.15%就跑,因为还得考虑股价波动的风险——万一刚买就跌了呢?

所以对我来说,划算的标准是:扣除所有费用后,至少要有0.5%-1%的净利润。按上面的例子,股价得涨到10.08元以上(涨0.8%),才能算不白折腾。当然,不同券商手续费不同,大家可以自己按这个公式算:(买入总成本+卖出总费用)/股数=保本价,再根据自己能承受的风险,加0.5%-1%作为目标止盈点。

再看市:不同行情,划算点数差很远

算出成本底线后,还得看市场给不给面子。这几年我总结了三个场景,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震荡市(最适合做T):股价在一个区间来回波动,比如8-10元横盘半个月。这种时候我一般赚1%-2%就走。因为震荡市波动小,贪心等更高点很可能坐过山车,反而错过多次做T机会。去年有段时间大盘在3200-3300点晃悠,我拿的一只票每天波动1.5%左右,我就每天做一次T,每次赚1.2%,一个月下来比死拿着多赚了15%。

单边上涨市:股价沿着5日线往上走,这时候做T不能太短视。比如股价从10元涨到12元,中途可能回调到11元,这时候买入,至少要看到12.5元(涨4%)再考虑卖,因为趋势在,别被小波动洗出去。但要注意,如果某天突然放量滞涨,哪怕只赚了2%也要跑——这可能是趋势拐头的信号。

单边下跌市:这种行情我很少主动做T,除非是救急。比如重仓套牢,只能通过做T降低成本。这时候别想赚多少,能赚0.5%就不错,甚至小亏0.3%也要果断走,目的是减少亏损,而不是贪心翻本。去年有朋友在下跌趋势中硬扛,想等3个点回本,结果越套越深,这就是没看清趋势。

最容易踩坑的点:消息面比点数更重要

说了这么多点数计算,其实我觉得散户做T最容易亏的,不是算错点数,而是没及时发现消息地雷。比如你计划赚2个点就卖,结果刚买完公司突发利好(比如签了大订单),股价直接拉涨停,你是不是拍大腿?或者刚卖完就出利空(比如业绩暴雷),股价跌停,你又庆幸自己跑了?

我之前就吃过这种亏。2023年拿一只票,本来计划赚1.5%就走,结果当天中午出了行业利好新闻,我没看到,下午开盘就卖了,后面股价涨了5%,气得我几天没睡好。后来我开始用工具辅助,也就是现在一直在用的希财舆情宝。

它最有用的一点是实时舆情解读。比如你做T的股票,它会24小时抓取全网的新闻、研报、股吧讨论,然后用AI分析这些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生成一个0-100分的舆情评分。如果评分突然从50分蹦到80分(强烈正面),说明短期市场情绪变好了,这时候做T就可以多拿一会儿,别被小波动洗出去;如果评分从60分掉到30分(负面),哪怕还没到目标点数,也要赶紧看是不是有潜在风险,及时止盈或止损。

比如上个月我做T的一只票,上午涨了1.8%,快到我的目标2%了,我正准备卖,突然看到舆情宝提醒公司刚发布新品预告,研报看涨,舆情评分从65分涨到78分。我就没卖,结果下午股价冲到3.5%,我在3.2%的时候卖了,多赚了1.4%。这就是消息面帮我多赚的钱。

给散户的3个实操建议

最后总结下,做T想划算,记住三句话:

1. 算清成本,别白忙活:先根据自己的手续费算保本价,再加0.5%-1%作为最低目标,低于这个数宁愿不做。

2. 看懂趋势,别逆着来:震荡市快进快出,上涨市格局一点,下跌市少折腾。

3. 消息要灵,别后知后觉:做T最怕消息滞后,你可以试试希财舆情宝的免费功能,每天能免费看舆情评分和趋势评级,不用花钱就能先体验——毕竟做T赚的是小钱,但踩一次消息坑可能亏大钱,这投入产出比还是挺值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判断消息和趋势费劲,不妨去微信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花5分钟看看舆情报告,做T时心里更有底。记住,做T不是赌博,是积少成多的技术活,工具用对了,胜率自然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