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分享下:什么是做T?如何做T?

一、什么是做T?

做T,俗话称“做差价”,学术定义叫日内回转交易。

它是投资者在A股T+1制度下,通过持有底仓或融券机制,在单日内完成买卖操作以赚取价差的策略。

如果用更简单的话来概况:做T就是我们俗称的“高抛低吸”。

其核心逻辑是利用股价的短期波动,通过高频低买高卖或高卖低买,摊薄持仓成本或增厚收益。

二、做T的两种类型

从结构上看:做T可以分为“正向T”和“逆向T”两大类。

第一类是正向T,也称“先买后卖”。

正向T一般要持有底仓。

例如,早盘低价买入 500 股,午后冲高时卖出同等数量的底仓。

顺向适用于股价有逻辑但却低开,盘中有反弹或抄底的动能时。

比如下图这种图形:

我当时做T的逻辑是早盘急跌后补仓,等反弹后卖出,锁定日内利润。

第二类是逆向T:也称“先卖后买”。

逆向T也是要持有底仓的。

这一类更适合适用于股价冲高回落或技术性回调时;

这一类我做的少,就网上找了个图,比如下面这种。

在指数连续高开的时候,你都觉得指数要回调的时候,高开卖出是最理智的选择。

三、做t有什么好处?做得好年化收益有多少?

做T核心的好处:是安全稳健,只要你的底层资产、标的选的好,做T可以获取较大的超额收益。
具体年化收益有多少,没有1家专业机构公布官方数据。
我问了朋友,说做的好的小型私募,在震荡市的行情里,年化最高可以有30%-50%;
但是在单边上涨或者下跌的行情中,做T就不是那么适用了。
散户的话:没有投研体系和算法团队的支持,要量化那么高估计难,但是能控制纪律的话,10%左右估计是可以的。

四、高手是怎么做T的?以量化基金举例

说完做T的类型和基本收益,聊聊量化基金是如何做T的。
量化做T的维度比我们高太多了。
第一步:获取数据,搭建做T的因子库
量化基金,本质是“用数学炒股”的基金。
在交易前,它会先获取并整合各种数据,量化基金有超1万个维度的特征因子库,这一系列因子,可以简单理解为各种推断股价变动的有效数据。
这些因子,既包括传统数据比如Level-2逐笔委托、财务数据(ROE/现金流等)、产业链数据;也包括另类数据,比如卫星遥感监测港口货运量(预判大宗商品周期)、停车场车辆数(预测零售企业业绩)、社交媒体情绪(微博舆情NLP分析);
还包括各种微观数据:比如订单簿冰山算法(识别隐藏大单)、高频资金流(0.1秒级资金脉冲信号)。
第二步:测试做T模型,找到成功率高的,执行
有数据后,第二步就是尝试各种做T模型了。
量化的做T模型很丰富,可以说统计套利模型,也可以是动量模型,还可以是网格模型。
这里听不懂没关系,只要知道量化基金用各种数学模型去测试,找成功率高的执行。
第三步:找到模型后,拆单、下单。

五、适用于我们小散的“做T策略”?

言归正传,再谈谈我们小散应该怎么做T?

既然量化做T的维度和能力比我们高一倍,我们可以用哪些渠道方法去战胜量化呢?

个人觉得:量化的能力在于获取信息的广度,但量化终究是市场的跟随者,很难独立决定市场的走向,所以我们小散如果能把握好纪律,降低频率,只在自己有把握的领域做T,那可能还有一点点胜算。

对于我们小散,网格策略可能是更客观可行的方法,具体怎么做呢?

核心就是:把自己看好个股的价格波动区间,分成10个格子,每个格子的比例可以是2%,下跌一格买,上涨一格卖,反复赚差价。

比如 10 元的 ETF,每跌 0.2 元买 1 万元,每涨 0.2 元卖 1 万元,机械执行。

再具体一点。

我把沪深300做为例子,给大家看看怎么做网格,假设本金部分是5万元,做T的预算资金有5万元,沪深300的净值是10元。

第 1 步:买入 5 万元底仓(5000 份)。

第 2 步:价格跌到 9.8 元,买入 2 万元(2000 份)。

第 3 步:价格涨回 10 元,卖出 2000 份,赚 400 元(未扣手续费)。

第 4 步:价格再跌到 9.6 元,买入 2 万元(2000 份)。

第 5 步:价格涨回 9.8 元,卖出 2000 份,赚 400 元。

如此做T结果:1 个月内交易 4 次,赚 800 元,年化收益约 9.6%。

这里大家也能感受到:想要做T收益高,还得找准震荡市,反复“上下摩擦”的行情。

以上就是笔者的个人分享,码了1个多小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