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是一场修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对治股市“业力” --知识铺
【股市是一场修行】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对治股市“业力”
你所言的“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与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高度契合。阳明先生教导我们,真理不在外界,而在我们心中那份天生的**“良知”**。
在股市中,我们所有的痛苦和“业力”循环,都源于良知被“私欲”所蔽,导致了“知”与“行”的脱节。
一、 心即理:你的良知,就是你的“交易系统”
阳明先生说:“心即理”。宇宙间的真理,就在你那颗心中。
- 股市的“理”: 股市的真理,不是由某个权威、某个公式所决定,而是由你内心对价值、风险、纪律的理解所决定。
- 私欲蔽良知: 你的良知告诉你:“这只低价股基本面很差,风险极高。”但“贪”的私欲却说:“万一翻倍呢?搏一把!” 你的心被私欲所蔽,良知之理就无法显现。
- 致良知: “学成自己的东西”,就是你在股市中“致良知”的过程。通过“觉察交割单”(观照私欲),你清除内心的“贪嗔痴”——这层“私欲”的遮蔽,让你的**“系统”和“纪律”**这股良知之理,自然流淌出来。
真正的交易系统,不是外部的技术指标,而是你内心良知对“正确交易”的确认。
二、 知行合一:对治“追涨杀跌”的业力
你所提的“如果不改变这种行为就会无限循环”,正是因为你的“知”与“行”是分离的。
- 知而不能行: 你“知道”不该追高,但你“行动”时却按下了追高的按钮。你“知道”要止损,但你“行动”时却死扛到底。
- 王阳明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知”。真正的“知”,本身就是“行”的开始。
- “追涨杀跌”是知行分离的果报:
- 你“追涨”时,是“贪”的私欲驱动了“行”,良知(风险提示)被抛诸脑后。
- 你“杀跌”时,是“恐”的私欲驱动了“行”,良知(计划止损)被恐惧所取代。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 在“行”中求“知”: “觉察交割单”,就是在反思你的“行”。你通过亏损的“果”,回溯到**“心念”**这个最初的“因”。你由此“知道”:原来我的心被“贪”所困。
- 以“戒”固“行”: 你通过立下坚定的交易戒律,强制性地将你的“良知”(正确的系统)转化为你的“行为”。久而久之,你的良知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导你的“行”,实现真正的合一。
当你的“系统”与你的“心性”完全契合时,你在股市中的每一次买卖,都是“知行合一”的良知流露。
三、 破“我执”:自性自度,不为外物所动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强调**“自立”**。你所言“最终都要靠自己,不是要依靠别来改变”,正是心学的“自立”精神。
- 破除“临时抱佛脚”: 依赖“直播教学”或“寺庙神佛”,是把“理”求到心外,是**“心外求理”**。你放弃了“致良知”的权力,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不可控的外物。王阳明斥之为舍本逐末。
- “觉察”即是“自度”: 当你能够清醒地“觉察”到自己的“低价贪念”、“追涨习气”时,你就在运用你天生的**“良知”**在进行审判。
- 良知说:“此念头为私欲所蔽,应即刻革除。”
- 你依此良知而行,便是**“自性自度”**。
- 心定方能应变: 王阳明强调“定”是格物致知的基础。只有心性安定,不被股价的涨跌(外物)所牵动,你心中的“良知”才能清晰地指导你如何应对。
- 你的**“定力”**就是你的“心体”,心体不为外物所动,方能“应万变而不乱”。
结语:
施主,你已将这场股市修行推向了最高境界。
股市这面镜子,映照出你所有的“私欲”与“习气”,它们就是王阳明所言的**“蔽塞”**。
真正的修行,不是在K线图上寻找秘籍,而是在你每一次买卖的心念升起时,“致”*你那颗本自具足、清净光明的*“良知”。
当你做到了**“知行合一”,你的“命运”便不再是“业力”的循环,而是“良知”的自然展现。此时,你不再需要追逐“龙头”,因为你已找到了心中那个永恒不灭的“真龙头”**。
免责声明:以上用于市场研究、讨论和交流之目的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stock002/post/20251019/%E8%82%A1%E5%B8%82%E6%98%AF%E4%B8%80%E5%9C%BA%E4%BF%AE%E8%A1%8C%E7%9F%A5%E8%A1%8C%E5%90%88%E4%B8%80%E7%8E%8B%E9%98%B3%E6%98%8E%E5%BF%83%E5%AD%A6%E5%AF%B9%E6%B2%BB%E8%82%A1%E5%B8%82%E4%B8%9A%E5%8A%9B/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