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一条新闻,说现在美国市场上ETF 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上市股票。

我没看错吧——现在美国有 4300 多只 ETF,但上市股票才4100 多只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糖果包装盒”,比糖果本身还多,多出来近5%。

很多人看到这可能觉得挺兴奋的,毕竟选择变多了嘛。

可我看到的不是兴奋,而是一种隐隐的不安。


选择太多,不代表有更多自由

刚开始学投资时,我就像一个拿着100元冲进巨大糖果店的小孩。乱花渐欲迷人眼,我马上就迷失了。
想象一下货架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糖果:
有闪闪发光的、有打着“爆浆口感”的、还有那种角落里神秘又受人追捧的。
我想都没想,就乱抓一通,每个都想“尝一口”。

图片

结果呢?我的投资组合像一幅乱画泼墨——
我最终做了一堆愚蠢的冲动性投资。买一点儿这个,买一点儿那个。我的投资组合看起来不像是一个连贯的策略,而是一团糟。

那段时间我一直以为自己在“多元化投资”,其实只是被花哨的选择迷了眼。

今天的ETF市场,何尝不是那家糖果店的翻版?
几乎每周都有新的ETF上市,从AI的ETF、ESG的ETF,宠物护理主题的ETF,到宗教价值观ETF,舆情ETF、太空商业化ETF……
本来ETF是为了让投资更简单的:买一只基金,就能分散风险、覆盖市场。
但现在?选择多到反而让人迷失。

这不是投资的民主化,而是幻觉的复杂化


我们并不需要4400种面包

我特别喜欢一个比喻——
现在投资ETF,就像走进超市,你只想买条面包。
结果货架上摆着4400种:
“我无麸质!”
“我高蛋白!”
“我含有5种全麦!”

可你不过是想吃片吐司。

这正是行为经济学里说的——选择过载(Choice Overload)
当选项太多时,我们的大脑会“宕机”:

要么干脆什么都不买,要么凭感觉随便选。

而真相是:
这种“丰富选择”从来不是为了投资者好。
正如分析师说的:推出越来越复杂、昂贵的ETF,“往往是一种让发行方赚钱的方式,而不是让投资者受益的工具。”

ETF 的泛滥,本质上是——发行方的生意,不是你的机会。

而市场当然清楚这一点——
那些琳琅满目的ETF,并不是为了“帮你投资”,而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多东西卖给你”。


“分散投资”的错觉

更可怕的是,这种“ETF泛滥”制造了新的风险。

我经常见到有人很自豪地说:“我已经分散投资了,我有五只科技ETF。”
可当我仔细看了下持仓——大权重的苹果、微软、英伟达。
换句话说,他们其实是买了五次同样的东西

就像有人在论坛上调侃:“你买了一百套房子,却从来没打开门看看里面。”

你以为分散了风险,其实只是换了几个不同款式的篮子装了同样的鸡蛋。


追风的代价

主题ETF看起来很性感。
AI、机器人、太空探索、碳中和……这些词本身就像镀金的诱饵。

但多数主题ETF,其实是营销产品,是噱头,不是投资工具。
它们往往费用更高、寿命更短、波动更大。
等基金推出时,聪明的钱早就赚完走人,留给普通投资者的,只是一地鸡毛。


“ETF坟场”与税务陷阱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事实:ETF 是会shi的。
当某只小众ETF吸引不到足够投资者时,发行方会直接关闭它。
看似没损失——钱退回来就行,对吧?

错。

因为关闭意味着你被“强制卖出”,在欧美,这会触发应税事件(taxable event)
原本以为是税务高效的投资,结果突然背上一笔box3的资本利得税账单。
简单、低成本的投资工具,可能在你不经意间,变成复杂、昂贵的麻烦。


逃出“糖果店”的我

后来我意识到,我不需要把每一颗糖都尝一遍。
我只要挑几颗经典的、永不过时的、长期不变质的糖就够了。

我开始清理投资组合,砍掉那些“花哨跟风”的ETF,只留下最宽泛的、基础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现在的策略非常之无聊——

  • 核心ETF:例如 VOO 或 VTI,一网打尽整个市场。

  • 优质股息ETF:我个人选了SPDR S&P U.S. Dividend Aristocrats UCITS ETF (对标美版SCHD),它持有持续增长股息的好公司,是我的被动收入引擎。

  • 少量个股:在我熟悉的领域、理解并长期看好的公司。

就这些,没别的花样。


真正的自由,不需要4400个选项

市场总喜欢用“更多”来包装安全感。可真正的自由,不在于选择多,而在于能坚定地说不

你不需要去研究 4400 只基金,也不需要“单一股票两倍杠杆”的刺激。那些只是噪音。

真正通向财富自由的路,不是被无数选择铺成的,而是由纪律、耐心、一点点无聊的坚持和少数高质量资产铺成的。


慢一点,稳一点,
让复利替你做剩下的事。
这才是投资,最温柔的秘密。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供学习和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前请务必自行研究,或咨询专业理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