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1

首先让我们开一下“上帝视角”,来整体上看一看近二十年来的A股历史全貌(注:本文采用上证指数):

图片

自2005年以来,总共发生了三次大级别的“牛熊转换”,尤其前两次较为明显。

第一次发生在2005~2008年,当时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在经济高速增长、流动性充裕和全球大宗商品牛市的多重推动下,上证指数创下 6124 点历史高点,随后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而迅速转入熊市。

第二次是2014~2016,则是由杠杆资金和 “互联网 +” 政策的双重驱动,创业板指数短期内涨幅超过 170%,但随后场外配资清理直接导致了市场的快速崩塌。

第三次是2019~2022,是以“核心资产”和新能源赛道为主导,在疫情后全球流动性极度宽松的大环境下形成结构性牛市,随后在美联储加息、国内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影响下逐渐转入熊市。

接下来,我们会进入到每一轮牛熊转换中,看一看当时的演变过程。

2

图片

07年这一轮牛市可划分为“政策驱动->资金和基本面驱动->情绪驱动->泡沫见顶”四个小阶段,熊市也可以细分为“高位震荡->恐慌下跌->救市反弹->彻底出清”四个小阶段。

(1)牛市四阶段:

牛1)政策底与估值修复(2005.6-2006.8):宏观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币升值,流动性宽松,05年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引发“制度红利”,上证指数从998点爬至1700点。机构资金和外资开始布局银行和资源板块,散户仍然较少参与。

牛2)资金面与基本面共振(2006.8-2007.5):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大宗商品上涨,企业盈利大幅提升,外资持续涌入;“五朵金花”(有色、煤炭、钢铁、银行、地产)成为市场主线,沪指半年涨150%至4300点,中国铝业、云南铜业等有色股涨幅超300%,财富效应渐起;公募基金渐成市场主导力量,险资、社保、外资也在加大配置。

牛3)情绪亢奋与泡沫加速(2007.5-2007.10):市场情绪逐渐从乐观转为亢奋,散户投资者大量涌入(我本人也是在这一阶段开始进入股市 图片 ),证券公司门口排起长队,公募基金规模也迅速膨胀,投资者信心爆棚,坚信股市只涨不跌,上证指数几个月内从 4300 点飙升至 6124 点历史高点,沪深300市盈率破50倍,板块轮动加速,从前期的蓝筹股向低价股、ST 股扩散,市场呈现全面泡沫化。

—— 该阶段是一轮牛市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标志着市场开始从“估值回归”转入“泡沫阶段”,其中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开始“全民炒股”。

牛4)顶部构筑与转折信号(2007.10-2007.11):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开始蔓延,中国经济增速也开始放缓,但市场情绪仍然处于极度亢奋状态,部分机构开始减持,而散户投资者仍在大量买入;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登陆A股,每股48.6元开盘即巅峰,市值登顶全球超8万亿,成为牛转熊的重要信号。

(2)熊市四阶段:

熊1)高位震荡与资金撤离(2007.11-2008.1):受次贷危机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动荡,海外流动性趋紧,上证指数在5000-6000点区间高位震荡,市场成交量明显萎缩;机构和外资开始加大减仓力度,而前期踏空的散户仍在“逢低买入”,不少人认为这只是牛市中的一次调整,不过总体市场情绪开始从极度亢奋转为困惑和观望。

—— 该阶段是最具迷惑性也最凶险的一个阶段,很多散户经过前期小仓位“试探”,决定在此处开始加大仓位。

熊2)恐慌杀跌与政府救市(2008.1-2008.4):次贷危机发酵,沪指从5000点快速暴跌40%至3000点附近,市场成交量进一步萎缩,前期强势板块如有色、金融等领跌,譬如中国铝业从60元跌至20元;机构加速撤离,公募面临大规模赎回,散户恐慌性抛售,市场出现“踩踏行为”。

熊3)政策刺激与技术反弹(2008.4-2008.7):政府推出一系列救市政策(降印花税、全球联手降息等),宏观经济压力一定缓解,市场情绪从恐慌转为短暂乐观,以游资和短线交易者为主的部分投资者开始“抄底”;上证指数在3000点附近获得支撑,最高反弹至 3700 点左右,但市场成交量仍未恢复到牛市水平。

熊4)危机深化与市场出清(2008.7-2008.10):雷曼破产引爆全球金融海啸,市场情绪从短暂乐观瞬间转为极度恐慌,各类投资者开始不计成本地抛售股票;沪指从3700点快速下跌55%至1664点,90%以上的股票跌幅超过50%,市场流动性几乎枯竭,很多股票几乎都卖不出去;前期涨幅巨大的有色板块最惨,中国铝业从60元跌至5元,云南铜业从98元跌至7元,市场在绝望中完成了彻底出清。

3

图片

15年这一轮牛市可划分为“政策驱动->资金驱动->情绪驱动->泡沫见顶”四个小阶段,熊市则可以细分为“去杠杆暴跌->二次探底->三次探底->企稳分化”四个小阶段。

(1)牛市四阶段:

牛1)政策宽松与行情启动(2014.7-2014.11):中国经济进入“L型新常态”,央行连续降息降准,沪港通开通,流动性充裕;券商银行率先启动,沪指从 2000点升至2400点,市场开始回暖,机构和外资主导,散户参与仍较低。

牛2)杠杆资金与趋势加速(2014.11-2015.1):场外配资规模暴增,“一带一路” 概念股、金融、地产等蓝筹股领涨,沪指从2400点快速上涨至3300 点,两市日均成交额从3000亿元增加到6000多亿元,市场情绪从谨慎转为乐观,开始出现“赚钱效应”,但散户尚未大规模参与,此时由杠杆资金、机构、外资主导。

牛3)情绪高涨与全民炒股(2015.1-2015.4):“互联网 +” 概念疯炒,场外配资规模达到峰值,央行多次降息降准,市场流动性充裕;市场情绪从乐观转为亢奋,散户投资者大量涌入,市场开户数激增,形成 “全民炒股” 热潮;沪指从3300点上涨至4500点,创业板指数更为强劲,从1400点上涨至2600点,涨幅超85%,两市日均成交额超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偏股型基金发行量创历史新高;板块轮动加速,从前期蓝筹股向中小创、题材股扩散,暴风科技上市后连拉 29 个涨停。

—— 熟悉的剧情:“全民炒股”又一次出现!

牛4)泡沫见顶与关注配资(2015.4-2015.6):场外配资超 4 万亿,监管层开始关注风险并着手规范,同时上市公司基本面与股价涨幅严重不匹配;沪指从4500点飙升至5178点历史高点,市场情绪达到极度亢奋,尽管监管层多次提示风险,但投资者仍在大量买入,尤其是对中小创和题材股充满热情;暴风科技涨幅超45倍,全通教育股价突破400元成为“股王”。

(2)熊市四阶段:

熊1)去杠杆与市场踩踏(2015.6-2015.7):监管层强力清理配资,市场流动性迅速收紧,同时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导致全球资本流动出现转向;市场情绪从极度亢奋迅速转为恐慌,纷纷抛售股票,配资账户强平引发 “多杀多”恶性循环,沪指从5178点跌至3500点,创业板指数从4037点下跌至2300点,跌幅近一半;前期领涨的题材股和中小创成为“重灾区”。

熊2)政策救市与二次探底(2015.7-2015.8):通过国家队入场、暂停 IPO、限制减持等一系列救市措施后,沪指阶段企稳,在3500~4000点区间短暂震荡,但由于信心未稳,沪指“二次探底”跌破3000点。

熊3)震荡上行与三次探底(2015.8-2016.1):国家队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力量,大量买入蓝筹股以稳定市场,央行重启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市场情绪转为短暂乐观,认为市场可能已经见底,沪指从3000点逐渐反弹至3600点;美联储于2015年12月重启加息周期,2016年1月实施的熔断机制又加剧市场恐慌,导致了 “千股跌停” 的极端行情,沪指从3600点快速跌至2600点,完成“三次探底”。

—— 本轮熊市真是“一波三折”!

熊4)企稳回升与结构分化(2016.1-2016.6):央行持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投资者逐渐接受熊市现实,情绪转为平稳;沪指在2600-3000点区间震荡缓升,市场从前期的全面下跌转为结构性分化,白酒、家电等消费蓝筹开始企稳回升,而中小创仍跌跌不休。

—— 此处即为下一轮“结构化牛市”埋下了伏笔。

由于篇幅原因,第三轮牛熊转换以及对当前启示,将放在后文《以史为鉴:A股历史上三次大级别牛熊转换(下)》,敬请关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