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赋能智能出行,变革出行产业 -- 知识铺
每日经济新闻 2024-04-23 21:16:34
每经记者 黄辛旭 李星 每经编辑 裴健如
当前AI大模型技术浪潮正在掀起颠覆性变革,赋能千行百业。汽车产业也处在“新智能”发展的起点,大模型的应用将重塑智能汽车算法与逻辑,助力生产力革新,深度融入汽车各业务场景。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推动汽车产业从数字化迈向“数智化”。这种变革,重塑了大众的出行观念,也催生了新的出行需求和商业模式。
在AI大模型的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新出行市场将有哪些变化出现?这些变化又会带来哪些新的商业模式?面对能源变革,市场期待怎样的低碳智慧出行?
针对目前新出行行业的热点议题,4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主办以“聚焦产业变革趋势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为主题的“2024美好出行MaaS沙龙”活动。期间,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纪雪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应用与消费者研究分会副秘书长常亮,耀出行首席执行官杨广,一嗨出行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蔡礼洪,T3出行副总裁李京峰等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围绕上述相关问题分享了真知灼见。
AI大模型能有效提升运营效率
“AI大模型将带来颠覆性变化,所有企业都必须重视人工智能的迭代和变化。在很多关键领域,未来5~10年,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完全不亚于互联网诞生所带来的影响。”杨广认为,AI大模型将重构不少行业。
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共识。聚焦出行领域,随着汽车行业开启智能化下半场竞争,各大出行服务商也都已经开始利用大模型赋能企业运营。比如,T3出行在去年就开始打造出行行业的生态大模型——阡陌大模型,这一大模型基本由决策类能力、生成类能力以及多模态能力组成。
“目前,我们把它应用于网约车的司乘服务、智能调度和安全保障这三大主要场景。经大概测算,通过引入大模型能力,公司的客服效率大概提升了10%,每天大约能够给整个客服团队节省上百个小时人工工作时间。”李京峰表示。
据李京峰介绍,在智能调度方面,T3出行可以通过智能供需预测,以95%左右的准确率,去预测15分钟之后的出行供需数量,从而有效解决“冷热区”问题。“我们发现,通过AI大模型赋能,可以把出行调度的效率提升约10%以上,也能提升司机群体的收入。另外,在安全保障方面,AI大模型能够自动识别司机的疲劳驾驶状态、危险驾驶状态,以及司乘语言冲突等,平台能够及时介入、干预,进而解决一系列的安全隐患问题。”李京峰称。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杨广也表示,耀出行同样在根据公司过去几年积累的订单数据和客户的服务数据,开发自己的大模型。“我们用了这个模型之后,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部分企业客户和重点个人客户的需求场景中。在这些订单变化频次很高的场景下,我们的运营效率大约提升了10倍。”杨广说。
蔡礼洪则从用户的角度,谈到了AI大模型给出行领域带来的新体验。“我们也是通过AI大模型来捕捉不同用户的出行习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讲,有了AI的赋能,用户的预订效率也有了量级提升。而从企业的运营效率出发的话,我们能够通过AI实现降本增效。”蔡礼洪表示,企业在拥抱的AI过程中,确实已经“尝到了甜头”。
值得关注的是,聚焦高端出行领域的企业,更需要注重用户精细化解决方案。据杨广透露,耀出行正在用AI大模型为用户提供高度定制化的服务。
“以前我们做这样的方案可能需要由内部团队和客户一起,进行长时间的来回沟通和准备。但现在,利用这些已经成熟的人工智能模型,基于自己的知识库,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客户提供多套满足需求的方案。”杨广认为,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不仅体现在出行行业。基于此,中国所有的企业都必须尽快学习和了解它,从而对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进行迭代。
数据安全问题仍待解决
不过,AI大模型在给出行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挑战。
“AI大模型带来的机遇,是需要去把握的,因为它有一个逐步的场景应用,怎么把通用大模型和企业的经营产生的数据,充分地去结合起来,去找到最有效率的点,然后去引进相应的人才,做产品的革新、运营水平的提升,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是需要企业去充分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在应对和打法上是有差异的,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应对滞后,或者说反应迟钝,甚至在这一波浪潮中被替代或者被淘汰出局。”纪雪洪认为,AI大模型的到来,或将加剧出行行业的淘汰赛。
具体来看,AI大模型背后往往需要大数据来支撑,而不同公司掌握的数据规模也会有差异。“如果某家公司有数据,也有资金,那么它能够很快进行大模型的应用,或者是多模态应用,也能够很快找到一些更新的技术落地,中小企业可能很难跟上它的步伐。这样一来,行业中的‘马太效应’就会凸显。这是需要中小企业关注的。”纪雪洪说。
而从具体落地与应用来看,李京峰分享了T3出行在产品技术中引入AI大模型时,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个大的挑战是,现在阶段AI大模型还不足够成熟、不够准确,但在网约车行业,我们又要求高效准确地去解决用户的每一个问题。这对于产品技术和应用是一个巨大挑战;第二个挑战体现在大模型目前还缺乏地图信息、结构化数据等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实际应用和实际场景中,从产品、技术角度结合大模型、地图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一起去解决这个问题。T3出行也是持续在摸索如何把这几种能力结合到一起,打造最优的用户体验。”李京峰表示。
此外,AI大模型赋能到出行领域的过程中,数据的安全和客户的隐私问题同样是绕不开的挑战。比如,一些用户在出行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身份证、驾照等个人核心信息的安全与保护问题。
“我们在做大模型训练去提炼用户预订习惯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脱敏’,把有一些非必要的信息在后台模糊掉,也不会把用户核心敏感信息拿来做模型训练。”蔡礼洪对此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耀出行服务的用户中,有不少是公司的高管,或重要的政要人员。由于身份和职业的特殊性,这些用户对隐私保护机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利用AI大模型提升运营效率、更好为客户服务的同时,也要做到全程保障客户信息安全,所有的耀出行管家均签署了隐私保护协议,并确保行车过程中无录音、无录像。”杨广表示。
图片来源:耀出行官微
除了出行企业,出行领域的数据管理和安全,也需要政策层面的监督与管理。“出行是一个强监管的行业,大家比较重视安全和隐私保护。在大模型快速发展的时候,我们要开放一些数据,甚至与一些第三方数据资源进行整合。这时怎么去定好数据开放边界、安全底线等,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纪雪洪认为。
自动驾驶将在出行领域起主导作用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模型技术的赋能,未来5~10年出行方式也将发生明显变化。
“未来的出行方式一定是多样化的,如300公里以下的出行距离,消费者会更多选择开车、打车或租车等方式;300公里~800公里出行,消费者则会则选择高铁;800公里以上的出行距离,消费者则可能会选择飞机出行。”常亮认为,未来出行可能会是“一站式”的。
杨广则提出,基于大模型对消费者习惯和出行爱好的测算,未来出行或能实现基于路况、方便性、使用习惯等分析,给出组合出行方式,尽可能缩短消费者在旅途中不必要消耗的时间。
在李京峰看来,未来几年,自动驾驶技术会大规模落地,这会对出行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和改变。“在这件事上,我们相对乐观。因为我们近期与同行业的自动驾驶公司接触较多,了解到它们正在通过各种技术革新,来促使自动驾驶车辆应用落地。”李京峰表示,“我们认为,在全无人驾驶车这一方向上,L4级别的全无人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一定是今后网约车发展的一个不可逆的趋势。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从人员成本结构角度来看,这都将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常亮也表示,自动驾驶车辆会越来越多,但具体何时能真正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尚无定数。“出行企业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果自动驾驶时代到来之后,出行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如何将出行车辆与大出行车辆结合起来。因为从政策层面来看,出行仍以公共交通为主,网约车、出租车等运营车辆出行为辅。”常亮解释称。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董天意 摄(资料图)
在李京峰看来,目前,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从行业需求来看,L4级自动驾驶只是解决了从A点到B点把人安全送达的问题,但是对网约场景细节考虑不够,L4级自动驾驶车辆并不能够直接用于Robotaxi运营。二是,当前的政策法规、车辆保险政策,也不足以支撑Robotaxi大规模落地。“我们在网约车阶段积累的产品技术和运营能力,能够快速地平移到自动驾驶时代。同时,我们正在和各个自动驾驶算法公司、各大主机厂合作,为自动驾驶时代到来做充分的准备。”李京峰称。
李京峰还表示,Robotaxi的落地,会循序渐进。比如,会先在某一些城市试点,然后单个城市开放,最后在全国范围内开放。
新能源车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在常亮看来,面对技术带来的变化,出行公司要想占据优势,核心仍是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好司机和用户。“出行企业提升业务的核心,是要把公司的主要运力,即司机,服务好,因为只有服务好司机,司机才能更好地服务乘客。”常亮认为,乘客感受是促进整个出行行业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AI大模型等技术“上车”,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乘客。
同时,常亮还呼吁,相关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能给出行行业政策“松绑”,以促进出行行业的快速发展。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用车体验,以一嗨租车为代表的出行企业,在车队车型的配比上,也会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
据悉,目前,一嗨租车车队中的新能源汽车约1万多辆,主要是最受C端消费者欢迎的品牌,包括小鹏、特斯拉等。
“我们的车队布局也主要受用户驱动。在不同地区,电动车租赁的接受程度也明显不同。在新能源市场渗透率高、全年气候较温和的地区,新能源车会更受欢迎。”蔡礼洪举例称,海南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接受程度高,公司在当地会投放更多的新能源车型;而在西北等地,由于各城市之间距离较远,消费者会优先选择燃油车,公司在当地投放的车型,也更多是燃油车。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不过,蔡礼洪也强调称,未来,新能源车在出行行业中的渗透率会越来越高,且往往配备更高阶的辅助驾驶技术,这会给用户的体验带来质的飞跃。“是否将新能源车队规模继续扩大,还需根据用户需求来调整。”蔡礼洪称。
纪雪洪也表示,目前,大出行领域整体都在加快引入新能源车型,但出行企业对车辆的采购主要源于用户的接受程度,需分场景、分区域进行。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成本逐步降低、充电便利性提高以及智能化体验的进一步强化,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出行行业一大趋势。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3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209万辆,同比增长31.8%,市场占有率达到31.1%。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曾预测,2030年新能源革命将迎来爆发期,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千万级,市占率将达到70%。
纪雪洪表示,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将同步推进出行行业商业模式的变化,比如消费者在出行上可能需要更多共享化,不仅是车辆的共享,还包括座位的共享等,最终行业将实现低碳智慧出行。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stock002/post/20240421/AI%E5%A4%A7%E6%A8%A1%E5%9E%8B%E8%B5%8B%E8%83%BD%E6%99%BA%E8%83%BD%E5%87%BA%E8%A1%8C%E5%8F%98%E9%9D%A9%E5%87%BA%E8%A1%8C%E4%BA%A7%E4%B8%9A--%E7%9F%A5%E8%AF%86%E9%93%BA/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