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实战:答疑:有关3个典型问题的讲解
截至今天这一讲,我们的基础篇和进阶篇的内容就结束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有关注大家提的问题。那在实战篇正式开始之前啊,我想针对 3 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做一个讲解,希望你也能同步思考,调动自己已学过的内容,这对我们后面实战篇的学习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问题 1:有关于领域可以划分为核心域、通用域和支撑域,以及子域和限界上下文关系的话题,还有是否有边界划分的量化标准?
我在 [第 02 讲] 中讲到了,在领域不断划分的过程中,领域会被细分为不同的子域,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将问题范围不断缩小的过程。
借用读者“密码 123456”的总结,他认为:“对于领域问题来说,可以理解为,对一个问题不断地划分,直到划分为我们熟悉的、能够快速处理的小问题。然后再对小问题的处理排列一个优先级。”
这个理解是很到位的。在领域细分到一定的范围后,我们就可以对这个子域进行事件风暴,为这个子域划分限界上下文,建立领域模型,然后就可以基于领域模型进行微服务设计了。
虽然 DDD 没有明确说明子域和限界上下文的关系。我个人认为,子域的划分是一种比较粗的领域边界的划分,它不考虑子域内的领域对象、对象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子域的划分往往按照业务阶段或者功能模块边界进行粗分,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你能够在一个相对较小的问题空间内,比较方便地用事件风暴来梳理业务场景。
而限界上下文本质上也是子域,限界上下文是在明确的子域内,用事件风暴划分出来的。它体现的是一种详细的设计过程。这个过程设计出了领域模型,明确了领域对象以及领域对象的依赖等关系,有了领域模型,你就可以直接进行微服务设计了。
关于核心域、通用域和支撑域,划分这三个不同类型子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区分业务域的优先级,确定 IT 战略投入。我们会将重要的资源投入在核心域上,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每个企业由于商业模式或者战略方向不一样,核心域会有一些差异,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不同企业的核心域。
核心域、通用域和支撑域都是业务领域,只不过重要性和功能属性不一样。采用的 DDD 设计方法和过程,是没有差异的。
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可以量化的领域以及限界上下文的划分标准。它主要依赖领域专家经验,以及和项目团队在事件风暴过程中不断地权衡和分析。不要奢望一次迭代就能够给复杂的业务,建立一个完美的领域模型。领域模型很多时候也需要多次迭代才能成型,它也需要不断地演进。但如果是用 DDD 设计出来的领域模型的边界和微服务内聚合的边界非常清晰的话,这个演进过程相对来说会简单很多,所需的时间成本也会很低。
问题 2:关于聚合设计的问题?领域层与基础层为什么要依赖倒置(DIP)?
聚合主要实现核心业务逻辑,里面有很多的领域对象,这些领域对象之间需要通过聚合根进行统一的管理,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在聚合设计时,我们会用到两个重要的设计模式:工厂(Factory)模式和仓储(Repository)模式。如果你有兴趣详细了解的话,推荐你阅读《实现领域驱动设计》一书的第 11 章和第 12 章。
那为什么要引入工厂模式呢?
这是因为有些聚合内可能含有非常多的实体和值对象,我们需要确保聚合根以及所有被依赖的对象实例同时被创建。如果都通过聚合根来构造,将会非常复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工厂模式来封装复杂对象的创建过程,但并不是所有对象的构造都需要用到工厂,如果构造过程不复杂,只是单一对象的构造,你用简单的构造方法就足够了。
又为什么要引入仓储模式?解答这个问题的同时,我也一起将依赖倒置的问题解答一下。
在传统的 DDD 四层架构中,所有层都是依赖基础层的。这样做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呢?如果应用逻辑对基础层依赖太大的话,基础层中与资源有关的代码可能会渗透到应用逻辑中。而现在技术组件的更新频率是很快的,一旦出现基础组件的变更,且基础组件的代码被带入到了应用逻辑中,这样会对上层的应用逻辑产生致命的影响。
为了解耦应用逻辑和基础资源,在基础层和上层应用逻辑之间会增加一层,这一层就是仓储层。一个聚合对应一个仓储,仓储实现聚合内数据的持久化。聚合内的应用逻辑通过接口来访问基础资源,仓储实现在基础层实现。这样应用逻辑和基础资源的实现逻辑是分离的。如果变更基础资源组件,只需要替换仓储实现就可以了,不会对应用逻辑产生太大的影响,这样就实现了应用逻辑与基础资源的解耦,也就实现了依赖倒置。
关于聚合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原则问题。大部分的业务场景我们都可以通过事件风暴,找到聚合根,建立聚合,划分限界上下文,建立领域模型。但也有部分场景,比如数据计算、统计以及批处理业务场景,所有的实体都是独立无关联的,找不到聚合根,也无法建立领域模型。但是它们之间的业务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业务上是高内聚的。我们也可以将这类场景作为一个聚合处理,除了不考虑聚合根的设计方法外,其它诸如 DDD 分层架构相关的设计方法都是可以采用的。
一些业务场景,如果复杂度并不高,而用 DDD 设计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的话,比如增加复杂度,有些原则也是可以突破的,不要为做 DDD 而做 DDD。即使采用传统的方式也是没有关系的,最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最佳。但必须记住一点,如果采用传统的设计方式,一定要保证领域模型的边界以及微服务内聚合的逻辑边界清晰,这样的话,以后微服务的演进就不会太复杂。
问题 3:领域事件采用消息异步机制,发布方和订阅方数据如何保证一致性?微服务内聚合之间领域事件是否一定要用事件总线?
在领域事件设计中,为了解耦微服务,微服务之间数据采用最终一致性原则。由于发布方是在消息总线发布消息以后,并不关心数据是否送达,或者送达后订阅方是否正常处理,因此有些技术人会担心发布方和订阅方数据一致性的问题。
那在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比较高的业务场景,我们是有相关的设计考虑的。也就是发送方和订阅方的事件数据都必须落库,发送方除了保存业务数据以外,在往消息中间件发布消息之前,会先将要发布的消息写入本地库。而接收方在处理消息之前,需要先将收到的消息写入本地库。然后可以采用定期对发布方和订阅方的事件数据对账的操作,识别出不一致的数据。如果数据出现异常或不一致的情况,可以启动定时程序再次发送,必要时可以转人工操作处理。
关于事件总线的问题。由于微服务内的逻辑都在一个进程内,后端数据库也是一个,微服务内的事务相比微服务之间会好控制一些。在处理微服务内的领域事件时,如果引入事件总线,会增加开发的复杂度,那是否引入事件总线,就需要你来权衡。
个人感觉如果你的场景中,不会出现导致聚合之间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就可以不使用事件总线。另外,通过应用服务也可以实现聚合之间的服务和数据协调。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geek/post/DDDxx/DDD%E5%AE%9E%E6%88%98%E7%AD%94%E7%96%91%E6%9C%89%E5%85%B33%E4%B8%AA%E5%85%B8%E5%9E%8B%E9%97%AE%E9%A2%98%E7%9A%84%E8%AE%B2%E8%A7%A3/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