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变异性 --知识铺
概述
正常范围根据测量指标和方法不同有很大差异,请依据具体报告判断
心率变异性是指逐次心动周期差异的变化情况
心率变异性是一种无创检查,通常对身体没有影响
指标异常常见于压力过大等情况
定义
心率变异性是指心率快慢随时间改变而发生变化的情况[1],每次心跳的间隔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种微小的差别就是心率变异性。
心率变异性主要反映支配人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控,及对该系统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心血管效应,反映到心率上就表现为心动周期长短的变异程度。
目前认为,心率变异性是一个生理压力指标,可以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反应情况。
高的心率变异性通常被认为是健康的表现,说明身体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低的心率变异性则可能意味着身体正在遭受压力,或者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减弱。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部分疾病与心率变异性也存在一定联系,可作为疾病发展、预后的一项辅助评估标准。
特别提醒:心率变异性是一个生理指标,不能单独用于诊断疾病。
正常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常用检测指标包括以下6个指标:
SDNN
即为Standard Deviation of all Normal NN intervals的缩写。
指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简称NN间期)的标准差,正常值为(141±39)ms,50~100ms表示中度降低,<50ms 表示重度降低。
SDNN反映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整体平衡,当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时,SDNN值降低。
SDNN Index
指连续5分钟内所有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正常值为(54±15)ms,反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交感神经张力与SDNN Index值呈负相关。
SDANN
连续5分钟内所有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正常值为(127±35)ms,SDANN<50 ms为心率变异性降低,SDANN≥100 ms 为心率变异性增加。
RMSSD
指全部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正常值为(27±12)ms,小于15ms为心率变异性减低。RMSSD反映心率的快速变化,是评价迷走神经功能的敏感指标。迷走神经张力与RMSSD值呈正相关。
pNN50
指相邻NN间期差异≥50ms的心搏百分数,即在一定时间内相邻心搏R-R间期差值≥50ms的心搏个数占该时间段内总心搏个数的百分比,正常值为(9±7)%,同样是评价迷走神经功能的敏感指标,其值与迷走神经张力呈正相关。
TRI(Triangle Index)
三角指数,以1/128s为组距将NN间期进行分组,绘制直方图,NN间期总个数除以NN间期直方图高度即三角指数(正常值为37±15),TRI小于20为中度减低,小于15为明显减低。TRI是几何分析法中的重要指标,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整体情况。
异常结果
低心率变异性
心率变异性较低可能意味着身体对压力或疾病的适应性较差。低心率变异性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着显著的关联,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此外,低心率变异性还与一些精神健康问题有关,诸如焦虑和抑郁等。
高心率变异性
一般认为,心率变异性高意味着身体适应性更好,心脏健康状况良好,自主神经系统平衡也较好。然而,过高的心率变异性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现,如某些心脏病和神经病,应引起注意。
如果心率变异性波动较大,可能说明身体对压力产生过度反应。较大的心率变异性波动可能表明潜在的健康问题。
对心率变异性进行分析可以间接地评估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及其调节功能[3]。
心率变异性已成为检测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常用方法。
注意事项
检查前
被检查者前一天晚上应睡眠充足,如有失眠者,不要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否则影响结果的正确性。
检测前24小时不应做剧烈活动,同时应避免大的情绪波动。
检测前12小时禁烟、酒、饮茶和咖啡,遵医嘱停止或调整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
检查中
动态心电图机记录期间避免剧烈的运动和体位变化。
使用其他仪器检查时注意遵照医嘱或按照检查说明进行检查。
检查后
摘卸动态心电图机后,可使用清水擦拭电极片粘贴处,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的发红、瘙痒等过敏现象。
各种心律失常直接影响心率变异性的准确性,所以例如快速型心律失常者(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不建议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8]。
指标偏高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常用“↑”标识,可咨询医生
偏高通常表示心脏和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较好。
在一定程度上,较高的心率变异性被认为是一个积极的健康指标,因为其表示自主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良好平衡。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休息和消化过程,而交感神经系统主要负责应对压力或危险。
偏高的心率变异性意味着身体能够更有效地应对环境、压力和生理挑战的变化。 当身体处于压力状态时,会马上调用交感神经系统;当身体处于放松或休息状态时,又能快速地启动副交感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快速和有效的适应能力通常被认为是健康和活力的体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心率变异性偏高通常被认为是健康的标志,但是过高的心率变异性也可能是某些心脏病或神经病疾病的表现,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严重的神经性心动过缓等。因此,如果心率变异性值异常高,最好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
指标偏低
结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常用“↓”标识,可咨询医生
根据计算方法及仪器的不同,心率变异性的参考范围及标准值也不同,建议参照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原因
非疾病原因
压力和焦虑:这些情绪性因素可以增加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降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
过度训练:过度训练会使身体持续处于高压状态,可能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
生活方式:如抽烟、饮酒、饮食不均衡或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影响心率变异性值。
要提醒的是,心率变异性只是一种生理指标,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看到心率变异性偏低时应联系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疾病原因
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低心率变异性在多项研究中已被证实与增加的心脏病发作风险相关。
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可以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降低心率变异性。
神经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等都可能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变异性偏低。
危害
心脏疾病风险增加
许多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偏低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有显著关联。这可能是由于心率变异性偏低的人在面临压力或身体需要改变心率来应对环境变化时,容易导致心脏疾病。
心理健康问题
心率变异性偏低可能与诸如压力、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健康问题有关。
身体恢复能力降低
心率变异性被认为是衡量身体恢复能力和适应性的一个指标。心率变异性偏低可能意味着在面临压力,比如疾病、伤口或者疲劳时,身体的恢复能力有所降低。
心率变异性偏低可能是总体健康状况差的一个信号。比如,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运动等)和一些慢性疾病都可能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
就医建议
如不伴有明显异常症状,也无其他指标异常,建议密切观察,可暂不就医。
相关检查
心率变异性偏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为明确发生原因,医生会综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完善以下检查。
心电图:检查患者心律情况,判断有无心律失常。
其他常规检查:如血常规等,判断患者其他身体基础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下一步检查。
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都可以提高心率变异性。
避免过度工作、过度训练,保持良好的压力管理也很重要。
心理健康管理
心率变异性和情绪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学习管理压力、焦虑和抑郁可能有助于提高心率变异性。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放松训练(例如深度呼吸、冥想)可能有所帮助。
规律运动
适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都可以提高心率变异性。注意避免过度训练,应根据身体状况适度运动。
良好的睡眠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规律的睡眠习惯有助于提高心率变异性。睡眠不足或质量差可能会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
戒除不良习惯
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会降低心率变异性。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对于可能的疾病原因,如心脏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应寻求专业医疗建议。心率变异性仅是一个生理指标,不能用来自我诊断或替代医生的专业意见。任何疑问或担忧,都应该咨询医生或相应的专业人士。
日常
心率变异性是评估自主神经系统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日常生活中,可进行如下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都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率变异性。
管理压力
长期和过度的压力可能会降低心率变异性。利用冥想、打坐、深呼吸等方法来管理和降低日常压力。
避免过度训练
虽然适当的运动能提高心率变异性,但是过度训练会导致身体疲劳、增加压力,从而对心率变异性产生负面影响。
注意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如果在使用心率变异性追踪设备,注意心率变异性的长期变化趋势和日常变化。如果心率变异性值有明显的下降或异常变化,可能需要寻求医疗或专家的帮助。
戒烟戒酒
不良习惯会对心脏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心率变异性降低。
参考文献
高润霖.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心血管病学[M],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
吕聪敏,汤建民. 临床实用心电图学[M]. 科学出版社,2016.
曹文静,张金萍,马建新,祝丙华. 心率变异性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 实用心电学杂志,2022,31(02):137-143.
王钧,江洪,余锂镭. 心率变异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22,28(06):1139-1143.
李京秀,章富君,刘娴,李学奇. 心率变异性的机制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实用心电学杂志,2021,30(04):293-296.
李雯雯,陈座文. 肥胖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心率变异性及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05):924-926.
冀晓冲,管琳,李文一,朱托弟. 心率变异性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7):2809-2811.
王雲,沈琳,马子霖等. 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性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7):2939-2942.
Shah SA,Kambur T,Chan C,et al. Relation of short-term heart rate variability to incident heart failure (from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Am J Cardiol 2013; 112:533.
Patel VN,Pierce BR,Bodapati RK,et al. Association of Holter-Derive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Paramet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JACC Heart Fail 2017;5:423.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ecg001/post/20251017/%E5%BF%83%E7%8E%87%E5%8F%98%E5%BC%82%E6%80%A7/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