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Atlas 商务懒人包 : 对比 Comet 有什么分别 ? 功能详解及使用范例、对业界影响 --知识铺
OpenAI 推出 Atlas,当 AI 成为浏览器的灵魂后,能否改变我们使用网络的方式? 当你在网络上查资料时,是否曾经觉得疲惫? 打开一个又一个分页,在搜索结果中翻找答案,然后切换到 ChatGPT 窗口贴上问题,来回切换之间,思绪早已被打断。 这种破碎的体验,正是 OpenAI 在推出 ChatGPT Atlas 浏览器时想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详细介绍及分析 OpenAI Atlas 功能、应用范围、使用对象以及对业界的影响。
与其说 Atlas 是一款传统意义上的浏览器,不如说它是一个全新的网络交互界面,试图让 AI 成为你浏览网页时的随身助理。 这不只是技术上的创新,更代表着一场关于「人们如何使用网络」的深刻变革。 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个简单的对照表,快速了解 Atlas 与目前市场上另一款热门的 AI 浏览器 Comet 的核心差异:
| 比较项目 | ChatGPT Atlas | Perplexity Comet |
|---|---|---|
| 开发公司 | OpenAI(ChatGPT 母公司) | Perplexity AI |
| 推出时间 | 2025年10月 | 2025年7月 |
| 支持平台 | macOS(Windows/iOS/Android 开发中) | macOS、Windows |
| 基本功能定价 | 免费 | 免费 |
| 代理功能定价 | Plus 20 美元(约港币 HK$156)/月、Pro 200 美元(约港币 HK$1,560)/月 | 完全免费 |
| AI 核心 | ChatGPT(对话流畅) | Perplexity(搜索准确) |
| 安全记录 | 较谨慎,多重限制 | 曾有 CometJacking 漏洞 |
| 邮件自动化 | 基本功能 | 专属 Email Assistant |
| 多工处理 | 单一任务序列执行 | Background Assistants 并行处理 |
| 品牌知名度 | 高(ChatGPT 广为人知) | 中(新兴 AI 公司) |
从被动浏览到主动协作的转变
Atlas 最核心的设计理念,就是让 ChatGPT 无时无刻都能理解你正在做什么。 当你开启 Atlas,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简洁的新分页页面,中央有一个搜索框。 这个看似普通的设计背后,藏着 Atlas 的第一个创新:你可以直接在这里用自然语言提问,而不是只能输入网址或关键词。 问「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科幻电影」或「帮我找意大利面的食谱」,AI 会直接给你答案,同时提供传统的搜寻链接、图片、影片和新闻等分页,让你可以选择要深入哪个方向。
更进一步的整合体现在 Cursor Chat 功能上。 当你在任何网页的文字框中打字时,只要呼叫 ChatGPT,AI 就能帮你润饰文字、续写内容,或是根据你正在浏览的页面提供相关建议。 这种「即时、即地」的协助,让 AI 真正融入你的工作流程,而不是一个需要特地切换过去的独立工具。
Atlas 甚至让标签管理变得更智能。 你可以用语音告诉 ChatGPT「帮我整理一下这些分页」或「关掉所有购物网站」,AI 会理解你的意图并执行。 对于那些经常开着几十个分页的用户来说,这个功能可能会成为日常工作的救星。 当你开启任何网页,侧边都会有一个 ChatGPT 对话框随时待命。 这听起来似乎不算什么大不了的创新,但实际体验过后你会发现,这种「脉络感知」的设计彻底改变了人机交互的方式。
想象一个实际的使用场景:你正在阅读一篇关于欧洲旅游的网志文章,突然想知道文中提到的某个小镇的天气如何。 过去你需要另开分页搜寻,或是复制贴上到 ChatGPT。 但在 Atlas 中,你只需要在侧边栏直接问「这个小镇现在的天气如何?」AI 已经知道你在看什么文章、谈论什么地点,可以直接给出答案。 这种无缝的体验,就是Atlas想要带给用户的价值。
Atlas 引入了浏览器记忆的概念。 这个功能让 ChatGPT 能够记住你浏览过的网站、看过的内容,并在需要时唤起这些记忆。 举例来说,如果你上周花了好几个小时研究不同品牌的笔记本电脑,今天你可以直接问 Atlas:「帮我整理上周看过的手提电脑,哪一款最符合我的预算和需求?」AI 会根据你的浏览历史提供分析。 这种能力将短期的信息搜集转化为长期可用的知识资产,也让Atlas与你在ChatGPT中累积的对话记忆无缝整合。
对于私隐疑虑,OpenAI采取了透明且可控的设计。 记忆功能完全由用户决定是否开启,可以随时查看、封存或删除特定记忆,也能针对个别网站选择不被记录。 需要完全私隐时,隐身模式会让你暂时注销 ChatGPT,所有活动都不会被记录或链接到你的账号。 更重要的是,预设情况下,浏览数据不会被用来训练 AI 模型,商业用户的数据则完全不会被使用。 对于有未成年子女的家长,Atlas提供了完整的家长控制功能,可以限制或关闭记忆和代理功能。
代理模式 从助理到执行者的跃进
Atlas 最具野心的功能,无疑是「代理模式」(Agent Mode)。 在这个模式下,ChatGPT 不再只是回答你的问题,而是能够实际执行任务。 你可以给它一个目标,然后看着它自动开启分页、浏览网站、填写表单,甚至完成购物结账。 OpenAI 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使用案例。
在一个示范中,用户给了 AI 一个食谱,然后请它「找到超市、把所有食材加入购物车,并送到我家」。 AI 随即开始工作:搜寻附近的超市网站、浏览商品、逐一将食材加入购物车,最后来到结帐页面等待用户确认。 整个过程就像有一个真人助理在帮你处理琐事。
在工作场景中,代理模式的应用更加广泛。 你可以请 ChatGPT 阅读过去几个月的团队会议记录、搜索最新的竞争对手资讯,然后整合成一份分析报告。 这种跨网站、跨档案的复杂任务,正是代理模式想要处理的核心使用情境。 不过 OpenAI 对这个功能采取了相对谨慎的态度。
代理模式目前只开放给Plus(每月20美元(约港币 HK$156))、Pro(每月200美元(约港币 HK$1,560))和Business订阅用户,而且还处于预览阶段。
OpenAI 坦承 AI 代理在处理复杂工作流程时仍可能出错,并且存在被恶意指令劫持的安全风险。 因此 Atlas 设定了多重限制:AI 无法在浏览器中执行代码、下载文件或安装扩充功能; 也无法访问电脑上的其他应用程序; 在处理金融机构等敏感网站时会主动暂停,要求用户监看。 这些设计反映出OpenAI在创新与安全之间的平衡考量。
Atlas vs Comet:两种不同的 AI 浏览器哲学
在 AI 浏览器这个新兴领域,Atlas 并非唯一的选手。 事实上Perplexity早在几个月前就推出了 Comet 浏览器,并在 10 月宣布完全免费开放。 这两款产品虽然都标榜 AI 整合,但背后的设计理念和商业策略却大相径庭。 Comet 的最大特色在于它的「激进」。 这款浏览器不仅提供基本的 AI 对话功能,还拥有专门的 Email Assistant,能够自动回复邮件、安排会议、草拟回信。 更独特的是它的 Background Assistants 功能,可以同时在背景处理多个任务,让你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时,AI 正在默默完成待办事项。 在自动化能力上,Comet走得比Atlas更远,也更大胆。
但这种大胆也有其代价。 今年十月网络安全公司LayerX揭露了「CometJacking」漏洞,证明黑客可以通过特制链接让 AI 在用户不知情下窃取敏感资料。 虽然Perplexity已修补此问题,但这突显了AI代理浏览器的根本挑战:赋予AI越多权限,攻击面就越大。 相较之下Atlas采取更保守的策略,限制AI的执行权限,在敏感作时要求监看,牺牲部分便利性换取更高安全性。
在商业模式上,两者的差异更加明显。 Comet 采用了完全免费的策略,将原本每月200美元(约港币 HK$1,560)的功能全部开放,甚至推出推荐奖励计划,每推荐一个美国用户使用就能获得15美元(约港币 HK$117)。 这种激进的市场策略显然是为了快速累积用户基数,但也引发了对其长期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质疑。 相对地 Atlas 采用了分级收费模式:基本功能免费,但代理功能需要付费订阅。 这种策略既能吸引广大的免费用户,又能透过付费功能创造稳定营收,是更典型的 SaaS 商业模式。 从技术核心来看,两者也有不同的优势。
Comet 基于Perplexity的搜索引擎,强调答案的准确性和来源可信度,特别适合需要进行深度研究的用户。 Atlas 则依托 ChatGPT 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在对话流畅度和情境理解上表现更佳。 这种差异反映出两家公司的基因:Perplexity 从搜索引擎起家,OpenAI 则以对话式 AI 见长。
谁应该使用 Atlas?
在考虑是否使用 Atlas 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对照表快速判断这款浏览器是否适合你:
| 使用情境 | 推荐程度 | 说明 |
|---|---|---|
| 已使用 ChatGPT | ⭐⭐⭐⭐⭐ | 记忆和设定无缝接轨,学习成本低 |
| 需要频繁搜寻资料 | ⭐⭐⭐⭐⭐ | 侧边栏和记忆功能大幅提升效率 |
| 学生、研究人员 | ⭐⭐⭐⭐⭐ | 适合需要整理大量信息的工作内容 |
| 创作者 | ⭐⭐⭐⭐ | AI 协助写作和研究,但代理功能需付费 |
| Mac 用户 | ⭐⭐⭐⭐⭐ | 目前唯一支持的平台 |
| Windows 用户 | ⭐⭐ | 需等待版本推出 |
| 注重私隐安全 | ⭐⭐⭐⭐ | 比 Comet 谨慎,但仍需授予 AI 权限 |
| 需要大量自动化 | ⭐⭐⭐ | 功能需付费,且不如 Comet 丰富 |
| 预算有限 | ⭐⭐⭐ | 基本功能免费,但进阶功能要钱 |
| 企业用户 | ⭐⭐⭐ | Business 方案尚未成熟 |
对于已经习惯使用 ChatGPT 的用户来说,Atlas 几乎是无缝接轨的选择。 你可以将在 ChatGPT 中累积的对话记忆直接带到浏览器中使用,所有的个性化设定和偏好都能延续。 更实用的是 Atlas 支持从现有浏览器导入书签、存储的密码和浏览历史,让转换过程变得轻松。 OpenAI 特别强调这个导入过程是安全且私密的,所有数据都会加密处理。 对于经常需要进行数据搜集和研究的用户,例如学生、研究人员、内容创作者,Atlas 的侧边栏和记忆功能能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你不再需要在多个应用程序之间切换,也不用担心忘记曾经看过什么重要信息。 AI 会记住一切,并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你。 但 Atlas 目前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它只有 macOS 版本,Windows、iOS 和 Android 版本还在开发中。 其次如果你不愿意付费,就无法使用最强大的代理功能。 对于需要大量邮件自动化或多任务处理的专业用户来说,Comet的免费方案可能更具吸引力。 而对于那些对AI浏览器仍持怀疑态度,或是特别注重隐私的用户,传统的Chrome或Safari配合独立的ChatGPT使用,可能是更谨慎的选择。
商业模式的考验与机会
Atlas 的推出,本质上是 OpenAI 试图将自己从一个 AI 工具提供商转型为「AI 平台」的战略布局。 在过去一个月内,OpenAI密集发布了多项产品:ChatGPT Pulse提供主动式信息推送、Sora应用程式进军视频创作、与Spotify和Zillow等第三方服务整合、与Etsy合作让用户直接在ChatGPT内购物。 Atlas 只是这个宏大计划中的一环。
OpenAI 的野心显而易见:它不只想做一个浏览器,而是要创造一个以 AI 为中心的全新作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用户不再需要安装各种独立的应用程序,而是通过自然语言与 AI 对话,让 AI 去调用各种服务和资源。 浏览器只是这个愿景的起点,最终目标是让 AI 成为人们使用所有数字服务的统一接口。 这个愿景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Atlas 能否建立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目前 OpenAI 通过订阅制来获取营收,但这种模式的规模化能力有限。
未来 Atlas 可能会引入更多元的商业模式,例如与电商平台的分润合作、为企业客户提供特制解决方案,甚至可能像 Google 一样发展广告业务。 不过考虑到OpenAI目前的品牌定位和用户期待,任何商业化的尝试都需要格外谨慎,避免损害用户体验和品牌形象。
谁会是 AI 浏览器时代的赢家与输家?
Atlas 和 Comet 等 AI 浏览器的出现,不仅是技术创新,更可能重塑整个网络生态系统的权力结构。 这场变革的影响将波及浏览器市场、广告产业、内容创作者,乃至整个数字经济。 让我们先通过一个对照表,快速掌握 AI 浏览器对各方利益关系人的影响:
| 利益关系人 | 传统模式 | AI 浏览器冲击 | 因应策略 |
|---|---|---|---|
| Chrome 68% 市场占有率搜索广告年收入 1,500 亿美元(约港币 1.17 万亿元) | 查询绕过搜索引擎AI 摘要降低点击率至1%网站流量可能减少25% | 整合 Gemini AI 在 AI Overview 中加入广告强化产品生态系统 | |
| 广告业 | 搜索引擎营销(SEM)搜索引擎优化(SEO) | 传统SEO失效广告曝光机会减少 | 发展 AI 模型优化寻求原生整合机会 |
| 媒体出版商 | 依赖搜索流量广告营收模式 | 流量大幅下降广告收入锐减 | 与 AI 平台合作提供独特深度内容发展订阅模式 |
| 企业用户 | 员工手动处理任务 | AI 代理自动化工作流程 | 制定 AI 使用政策投资特制解决方案 |
| 内容创作者 | 透过原创内容吸引流量 | 信息被 AI 摘要原始网站连接减少 | 提供 AI 难以取代的价值优化内容可被 AI 理解 |
Google 的「搜寻霸权」面临威胁
首当其冲的是 Google。 Chrome 浏览器掌握全球约68%市场占有率,是谷歌搜索引擎的主要入口。 超过90%的全球搜索流量通过Google进行,而搜索广告每年为Google带来超过1,500亿美元(约港币1.17万亿元)的收入。 这个商业模式的核心逻辑很简单:你搜寻得越多,看到的广告就越多,Google 赚的钱就越多。 但 AI 浏览器正在改变这个游戏规则。 当用户在 Atlas 或 Comet 中提问时,他们得到的是直接的答案,而不是一长串搜索结果和广告。 Perplexity目前每月处理超过7.8亿次查询,OpenAI的ChatGPT则拥有每周超过5亿的活跃用户。 如果这些用户中即使只有一小部分转向使用 AI 浏览器进行日常查询,对 Google 的广告业务来说都可能造成显著影响。 东北大学的媒体创新教授 John Wihbey 指出,Google 目前正面临一个矛盾的处境。
Google 自己也在搜索结果中大量使用 AI Overview(AI 摘要),试图让用户停留在 Google 的页面上。 但这样做却可能「蚕食自己的营收来源」,因为用户不再点击链接到其他网站,而那些网站才是 Google 广告真正获利的地方。 Pew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显示,当搜索结果中出现AI摘要时,只有1%的用户会点击链接到原始网站,这意味着网站流量可能下降高达25%。 不过 Google 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 作为 Alphabet 旗下的企业,Google 拥有庞大的产品矩阵,包括 YouTube、Gmail、Google Drive 等超过 250 个服务。 Google 可以将 AI 功能集成到这些产品中,建立一个更难被取代的生态系统。 而且 Google 在广告技术和用户数据方面累积了数十年的优势,这些都是新进者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尽管面临挑战,Google 2025年第一季度的广告营收仍达到669亿美元(约港币5,218.2亿元),年增8.5%,显示其核心业务依然强劲。 但长期来看,如果搜索行为真的被 AI 对话取代,Google 必须找到新的商业模式来适应这个变化。
广告业迎新规则:从SEO到AI模型优化
对于广告行业来说,AI浏览器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传统的搜索引擎营销(SEM)和搜索引擎优化(SEO)可能会逐渐失去效用,因为用户不再透过搜索引擎找信息。 但新的机会也在浮现:品牌可能需要学习如何让 AI 在回答用户问题时「推荐」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这将催生一个全新的行业:AI模型优化(类似于SEO,但针对AI模型)。 企业需要确保当AI被问到相关问题时,会提及他们的品牌和产品。 这种「原生整合」的广告形式,可能比传统横幅广告更有效,但也更难掌控。 营销专家指出,如果用户通过代理工具绕过传统搜索引擎,营销预算可能会从 Google Ads 转向在 AI 平台内的原生整合。 Perplexity估值已达180亿美元(约港币1,404亿元),其商业模式正是基于高额订阅费(每月20美元(约港币 HK$156)到200美元(约港币 HK$1,560))和与装置制造商的预装合作。 如果 Comet 能成功与 Apple 或三星达成协议,让浏览器预装在新设备上,它就能绕过 Chrome 的垄断地位,建立自己的分发渠道。
媒体与创作者的价值重构
对于内容创作者和媒体来说,AI 浏览器带来的影响更加深远。 流量减少意味着广告收入下降,这对依赖广告维生的网站构成生存威胁。 当用户看到 AI 摘要后几乎不会点击原始来源,这引发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果 AI 可以直接回答问题,为什么还需要连接原始网站? 但这也迫使内容创作者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定位。 单纯提供信息的内容可能会被AI取代,但提供独特观点、深度分析、娱乐价值或社群互动的内容,仍然难以被取代。 一些前瞻性的媒体已经开始调整策略,例如Perplexity与《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媒体合作,透过 Comet 浏览器提供免费试阅,让媒体接触新的读者群,同时确保内容能被 AI 正确引用。 网站经营者未来可能需要学习「AI 模型最佳化」,就像今天的SEO一样,让内容更容易被 AI 理解和推荐。
企业自动化机遇与安全挑战
对于企业来说,AI 浏览器开启了新的可能性。 员工可以使用 AI 代理来自动化许多繁琐的任务,例如填写表单、搜集市场情报、安排会议等等。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 企业需要建立 yeni 政策和工具,来管理员工使用 AI 代理的行为,确保敏感数据不会外泄。 Atlassian以6.1亿美元(约港币47.58亿元)收购Ter Company的举动,正是看准了企业市场的潜力。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针对企业需求特制的 AI 浏览器,整合项目管理、协作工具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AI 浏览器已打开潘多拉盒子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来看,AI 浏览器的出现可能标志着「浏览器」这个概念本身的终结。 当 AI 能够理解你的意图、预测你的需求、自动执行复杂任务时,你还需要“浏览’网页吗? 也许未来的网络体验会更像是与一个全知全能的助理对话:你说出需求,AI 帮你完成所有步骤,最后只呈现结果。 这种转变将深刻改变我们与信息、与网络的关系。 过去网络是一个需要我们主动探索的空间; 未来网络可能变成一个由 AI 为我们策展的信息流。 这既令人兴奋,也令人忧虑。 我们会不会因此失去探索的乐趣? 会不会被困在 AI 为我们建造的信息茧房中?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 但无论如何,变革已经开始。
Atlas和 Comet 只是开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 AI 浏览器出现。 这场竞赛的结果,将决定未来十年我们如何使用网络、如何获取信息、如何与数字世界互动。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意味着更便利的体验,但也需要学习如何与 AI 共存,如何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保护自己的私隐和安全。 对于科技产业来说,这是一场关于未来话语权的争夺战。 谁掌握了 AI 浏览器,谁就掌握了用户的注意力和数据,进而掌握了数字经济的命脉。 Google、OpenAI、Perplexity,以及未来可能加入战局的苹果、Microsoft和其他玩家,都在为这个未来而战。 而最终的赢家,不仅取决于技术的优劣,更取决于谁能建立起用户的信任,谁能在创新与安全、便利与私隐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Atlas 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这款浏览器最终能否成功,我们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AI 浏览器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网络世界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参考数据源
OpenAI – Introducing ChatGPT Atlas
TechCrunch – OpenAI launches an AI-powered browser: ChatGPT Atlas
Perplexity – Introducing Comet: Browse at the speed of thought
Perplexity – The Internet is Better on Comet
The Hacker News – CometJacking: One Click Can Turn Perplexity’s Comet AI Browser Into a Data Thief
TIME – The Perils of AI Browsers
Atlassian – Welcoming The Browser Company to Atlassian
TechCrunch – Atlassian to buy Arc developer The Browser Company for $610M
WebProNews – AI Browsers Challenge Google: SEO Strategies for Marketers in 2025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How will Google’s AI Overview impact its ad revenue?
The Drum – When AI is the interface: why OpenAI, Google and Meta are racing to control the next browser
The Keyword – Google ad revenue hits $66.9 billion in Q1 2025
Augment – Can AI Browsers Challenge Google Chrome’s Dominance
Marketing Dive – Google’s ad revenue growth turns sluggish as industry clouds gather
The Register – How Google profits even as its AI summaries reduce web ads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ai002/post/20251025/OpenAI-Atlas-%E5%95%86%E5%8A%A1%E6%87%92%E4%BA%BA%E5%8C%85-%E5%AF%B9%E6%AF%94-Comet-%E6%9C%89%E4%BB%80%E4%B9%88%E5%88%86%E5%88%AB-%E5%8A%9F%E8%83%BD%E8%AF%A6%E8%A7%A3%E5%8F%8A%E4%BD%BF%E7%94%A8%E8%8C%83%E4%BE%8B%E5%AF%B9%E4%B8%9A%E7%95%8C%E5%BD%B1%E5%93%8D-UNWIRE.PRO-%E9%A6%99%E6%B8%AF/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