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保险核心:我们如何用AI Agent,把理赔审核做到了99.67_的超人准确率 --知识铺
当AI Agent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成为保险理赔的核心执行者,我们是否也在重构整个行业的信任机制?本文不仅揭示了理赔审核如何实现99.67%的超人准确率,更试图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在智能化的加速进程中,保险的“专业性”与“人性化”是否正在被重新定义?
大家好,我是你们在AI行业的老朋友-栗子。我见证了AI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锦上添花”变为“不可或缺”。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当互联网的流量红利潮水退去,保险行业这艘大船如何调转船头,向科技的深海航行。
故事的核心,是理赔——这个与每个投保人息息相关,却又常常是体验最差的环节。我们将告诉你,我们是如何摒弃过时的技术方案,通过构建一个由AI Agent组成的“智能审核军团”,彻底颠覆了传统理赔。
一、时代变了:从“流量为王”到“技术为盾”
过去,保险业的玩法是“跑马圈地”,谁掌握了流量入口,谁就赢得了市场。但现在,流量越来越贵,获客成本越来越高。单纯的前端销售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我们的战略也随之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一个销售渠道,转变为一个真正的MGA(ManagingGeneralAgent,可以理解为“准保险公司”)。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不再只是“卖保单”,而是要深度参与到产品的设计、核保、风控、理赔等全链条中。我们的护城河,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流量,而是实实在在的科技壁垒。
而我们最锋利的武器,就是沉淀多年的海量保险与医疗数据,以及基于此打造的AI能力。我们希望用AI帮助业务“看清风险、看懂保障”,最终通过全链路的智能化,实现成本、效率和客户体验的“不可能三角”的平衡。
今天这个案例,就聚焦于整个链条中“最硬的骨头”——理赔审核的AIAgent自动化实践。
二、两大痛点:压在理赔环节的两座大山
理赔,是客户感知保险价值最直接的环节,也是最容易“出事”的环节。传统模式下,无论对客户还是我们自己,都堪称一场噩梦。
1.客户的噩梦:一场“跑断腿、等到慌”的折磨
想象一下,你生病住院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去申请理赔,却要面对:
- **一堆看不懂的材料:**入院记录、出院小结、病理报告、心电图…多达107种,很多客户根本分不清。
- **一个跑不完的迷宫:**为了集齐材料,你得在医院的主治医生、结算柜台、检验科、放射科来回穿梭,盖十几个章是家常便饭。
- **一场耗不起的等待:**平均一份理赔申请,需要25张单据,耗时半小时提交。提交后,是长达4-30天的审核周期。因为内部流程需要至少4个审核员协同,金额稍大还得启动线下调查,一等就是半个月。
超过50%的客户因为材料不全需要补充,这种体验足以摧毁对保险的所有信任。
2.技术的困境:一个“补丁摞补丁”的旧系统
我们过去的技术方案,是典型的“小模型 + 规则引擎”。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写满了“如果…就…”指令的流程图。
- **僵化死板:**它只能处理预设好的标准情况。比如规则写了“A+B=拒赔”,它就执行。但如果出现一个稍微复杂点的情况C,规则里没有,系统就“死机”了,只能转人工。
- **维护地狱:**保险产品日新月异,条款不断更新。每上线一款新产品,我们就要为它编写一套全新的规则,工程师们陷入了无休止的“打补丁”工作中,成本高昂,效率低下。
这个旧系统已经走到了极限,无法再提升水位。案件积压越来越多,客户体验越来越差。我们需要的不是改良,而是一场革命。
三、破局之道:用“业务抽象层”指挥AI Agent军团
革命的武器,就是基于大模型应用平台构建的AI Agent全自动化审核系统。
很多人以为,做AI就是找个大模型,把数据喂给它就行了。这是最大的误解。大模型就像一个学识渊博但不懂具体业务的“通才博士”,你直接把它扔到理赔一线,它会一头雾水。
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构建了一个高效的“业务抽象层”。
这听起来很玄乎,但用一个比喻你就懂了:我们没有让博士直接去拧螺丝,而是让他设计了一套智能化的生产线,线上每个工位都是一个“专才”机器人(AIAgent),各司其职,协同工作。
“业务抽象层”就是这张生产线的设计蓝图。我们做了两件事:
- **流程庖丁解牛:**我们把复杂的理赔审核流程,像解剖一样,拆解成一个个清晰、独立的任务节点。例如:“材料完整性校验”、“发票真伪识别”、“诊疗合规性判断”、“保单责任匹配”、“既往症免责排查”等等。
- **Agent各司其职:**为每一个任务节点,我们都训练并指派一个专属的AIAgent。它们就像一支分工明确的军队,有的负责“侦察”(信息提取),有的负责“分析”(逻辑推理),有的负责“裁决”(给出结论)。
这种多智能体协同架构,对比“小模型+规则”的旧方案,精简了90%的代码。它不再是一堆写死的指令,而是一个个可以灵活调用、组合、升级的“智能插件”。维护变得异常简单,用户体验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案例放大镜:最棘手的“既往症免责”Agent如何工作?】
“既往症免责”(指投保前已患有的疾病及其并发症,保险公司不予赔付)是理赔中最复杂、最容易产生纠纷的环节。我们来看看负责这个环节的AI Agent是如何像个资深法医一样工作的:
**1)搜集所有线索(多维信息输入):**它会同时调取并阅读三份关键档案:客户投保时填写的《健康告知书》、本次理赔提交的《全套医疗记录》、以及客户购买的《保险合同条款》。
**2)进行深度推理(智能推理与决策):**借助我们喂养了海量医疗和保险知识的垂直领域大模型,它能做到:
- **医学关联分析:**能看懂病历,并判断出客户本次出险的疾病(如心肌梗死),是否与他几年前的“高血压”病史存在医学上的因果或强关联。
- **时间线索串联:**它会检查客户的治疗是否是连续的,是不是对一个老毛病的“持续治疗”,还是一个全新的、独立的疾病。
- **逻辑循环判断:**通过内置的工作流,它会像一个侦探一样反复推敲、验证,形成完整的逻辑链。
3)给出铁证如山的结论(可解释、可溯源的输出):最后,它会输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例如:“属于免责,依据为病程记录第3页‘高血压史5年’与保险条款第2.1.3条”),并且每一处判断都能清晰地链接回原始证据——无论是病历中的某句话,还是保单里的某一条款。
这种“说得清、道得明”的能力至关重要。即使案件需要人工复核,或者客户有疑问,我们也能立刻拿出清晰的证据链,大大减少了沟通成本和纠纷。
四、价值兑现:智能驱动的“降本、增效、提质”
通过这套AI Agent系统,我们不仅仅是实现了自动化,更是迈入了“业务智能化”的深水区。成果是实实在在的:
- 审核精度,超越专家:自动化审核的准确率达到了惊人的99.67%,超过了我们内部最有经验的人类理赔专家。
- 能力泛化,一通百通:这套系统不是“一次性筷子”。把它应用到我们所有健康险产品线上,基线准确率依然高达98.62%。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快速将这套能力复制到新业务上,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壁垒。
最终,这场由AI Agent驱动的革命,为我们带来了:
- **对客户:**理赔秒级响应,体验大幅提升,等待的焦虑成为历史。
- **对业务:**运营成本显著降低,审核人力被解放出来,去处理更复杂、更需要人文关怀的案件。
- **对公司:**构筑了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了高质量的增长。
总而言之,AI的浪潮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要重塑流程。我们成功的秘诀,不在于大模型本身有多强大,而在于我们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将复杂的业务需求翻译成AI能理解的任务,并组建一支高效的AIAgent团队去执行。
这不仅仅是保险理赔的未来,更是所有复杂业务流程智能化的未来蓝图。
本文由 @栗子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ai002/post/20251015/%E9%87%8D%E5%A1%91%E4%BF%9D%E9%99%A9%E6%A0%B8%E5%BF%83%E6%88%91%E4%BB%AC%E5%A6%82%E4%BD%95%E7%94%A8AI-Agent%E6%8A%8A%E7%90%86%E8%B5%94%E5%AE%A1%E6%A0%B8%E5%81%9A%E5%88%B0%E4%BA%8699.67_%E7%9A%84%E8%B6%85%E4%BA%BA%E5%87%86%E7%A1%AE%E7%8E%87/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