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AI 焦点:AI Agent 基本概念精讲 --知识铺
从工具到代理,从响应式到主动式,AI Agent 正在重塑人机协作的底层逻辑。2025 年,它不再只是技术热词,而是产品经理必须理解的系统性能力。这篇文章将带你厘清 Agent 的基本概念、关键特征与未来演化路径,为你打开 AI 产品设计的新视野。
2025 年的 AI 圈,热度中心已从 “大模型” 转向 “AI Agent”。若说大模型是 Agent 的 “超级大脑”,那 Agent 就是给这颗大脑装上 “手和脚” 的存在 —— 它究竟是什么?为何能颠覆工作与生活?今天我们就系统拆解 AI Agent 的核心概念,内容虽偏理论,但会用最通俗的方式讲透。
一、先明确:AI Agent 不是 “新词”,有扎实理论根基
在深入前,先给大家两个权威参考方向,帮你夯实认知:
- **经典教材:**被誉为“AI圣经”的《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对Agent的定义是业内公认的理论基石,无论学术研究还是工程落地,都值得一读;
- **历史溯源:**AIAgent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95年的经典论文,至今已超过30年历史——它绝非2025年横空出世的“新名词”,而是经过长期理论沉淀的技术方向。
二、为什么 Agent 译作 “智能体”,而非 “代理”?
国内对 Agent 最经典的翻译是 “智能体”,而非字面意义上的 “代理” 或 “代理人”,核心原因在于语义的精准性:
- “代理”带有“被动执行”的意味,像“工具人”一样仅替人办事,无法体现AI的核心特质;
- 人工智能领域对Agent的定位是“独立个体”:能自主感知环境、主动做决策、主动行动达成目标。“智能体”的“体”字恰好突出了这种“独立性”与“自主性”,甚至带有一丝“类生命感”,比“代理”更传神。
后续内容中,“Agent” 与 “智能体” 会交替使用,二者指代完全一致。
三、广义的 AI Agent:早就藏在我们身边
《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给出了 Agent 的广义学术定义:任何能通过 “传感器感知环境”、并通过 “执行器作用于环境” 的事物,都可称为 Agent。简单说就是两件事:能“感知”(看、听、获取信息),能“行动”(动、说、改变环境)。
按这个标准,我们身边早已充满 “广义智能体”,举几个常见例子:
- **自动驾驶汽车:**摄像头、雷达是“传感器”(感知路况),方向盘、油门、刹车是“执行器”(改变车辆状态,影响交通环境);
- **扫地机器人:**传感器扫描房间布局与污渍(感知),轮子移动、刷头清扫(行动),将“脏环境”变为“干净环境”;
- **智能家居:**感知室内温度、湿度、光线(如温湿度传感器),自动开启/关闭空调、调节灯光(行动);
- **游戏人机:**如《王者荣耀》的电脑对手,能感知你的走位、血量、推塔意图(感知),通过移动、放技能回防或阻止开团(行动);
- **AI英语教练:**感知你的发音、答题情况(如语音识别、答题数据),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行动)。
四、2025 年的核心:基于大语言模型的 “新一代 AI Agent”
广义 Agent 早已存在,为何 2025 年它会成为 “顶流”?核心原因是大语言模型(如 ChatGPT、Diffusion)给 Agent 带来了两大革命性突破,让这个 30 年的老概念 “一夜爆发”,成为大厂必争之地。
突破 1:“超级大脑”—— 解决复杂任务的核心
大语言模型的知识储备、内容理解、逻辑推理、任务规划能力,是传统 Agent 望尘莫及的:
- 比如将复杂病例发给Diffusion,它给出的诊断建议能得到医生认可;
- 这种“强思考能力”,让新一代Agent能处理“开放式复杂任务”(如帮你制定完整的旅行计划、梳理项目方案),而不只是简单指令。
突破 2:“顶级沟通者”—— 人机交互的颠覆
传统 Agent 需用代码、固定指令交互,而大语言模型支持多模态交互:
- 你可用文字、图片、语音甚至视频与Agent沟通,它都能理解;
- 它也能生成文字、图表、语音等人类易理解的内容反馈;
- 这种交互方式不是“程序对程序”,而是“人对助手”,让Agent真正能“懂人”,具备成为“个人助手”的潜力。
二者结合,新一代 Agent 就有了 “理想形态”:用多模态感知世界,用大模型思考决策,再调用外部工具(如查网页、操作软件、控制硬件)改变世界 —— 大语言模型也因此成为构建 “高级智能体” 的最佳技术基础。
此外,大语言模型的 “思维链(CoT)” 能力(分解任务、推理求解)和 “反馈学习能力”(能通过反馈持续提升),更让 Agent 具备了 “自我进化” 的潜力,进一步放大了价值。
五、新一代 Agent 的经典框架:ISM(复旦大学 2023 年提出)
要理解新一代 Agent 的运作逻辑,可参考复旦大学团队 2023 年论文中提出的ISM 框架—— 它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 Agent 拆解为 3 个核心模块,用一个例子就能看懂:
框架拆解:感知→大脑→行动
- **感知模块(输入口):**负责从外部环境获取信息,支持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模态数据,再将原始信息转换为大模型能理解的“向量格式”;
- **大脑模块(思考中枢):**核心就是大语言模型,负责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决策、规划;
- **行动模块(输出端):**将大脑的决策落地,通过调用工具(如搜索引擎、机械臂、软件接口)与环境互动,改变环境或服务用户。
实例:“查天气并准备伞”
- 用户指令:“帮我看天气,会下雨吗?如果会,准备一把伞”;
- 感知模块:抓取实时天气数据、分析卫星云图、读取天气预报文字;
- 大脑模块:结合“实时天气(短期记忆)”和“当前季节(如梅雨季,长期记忆)”,推理出“明天会下雨”,并判断“需主动准备伞”;
- 行动模块:调用机械臂,从储物间取出雨伞递给用户。
这个例子完美体现了 Agent 的核心能力:自主感知→独立决策→主动行动,而非被动等待指令。
六、落地现状:四大核心组件,难点在 “规划” 与 “工具”
2025 年的 Agent 已不是纯理论,而是有大量落地案例。观察主流产品可发现,一个典型的 Agent 由四大组件构成,但成熟度差异极大,直接影响落地难度:
关键结论:落地的核心挑战在 “后两者”
- 大语言模型和记忆体属于“拿来就能用”的成熟组件,成本低、效率高;
- 规划模块和工具需要大量“定制化工作”——比如为教育场景设计“课程规划逻辑”,为办公场景集成“文档处理工具”;
- 这也是2025年市场急需“Agent工程师”的原因:现成方案无法直接套用到具体场景,需工程师针对性开发。
七、最后:为什么 2025 年要强调 Agent?它和 ChatGPT 有何不同?
很多人用过 ChatGPT、豆包等大模型产品,会疑惑:“我已经在用 AI 了,为什么还要关注 Agent?”
核心区别在于 “被动响应”与“主动解决问题”的差距 ,可分为三个层级对比:
总结
- **广义Agent:**能感知环境、作用于环境的事物,早已融入生活;
- **2025年的核心:**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新一代Agent,靠“超级大脑”和“顶级沟通”能力,成为能主动解决问题的“个人助手”;
- **落地关键:**聚焦规划模块与工具的定制化,这是当前技术落地的核心突破口。
2025 年成为 “Agent 元年”,不是因为概念新,而是因为技术终于成熟到 “能真正服务于人”—— 它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而是能走进日常、提升效率的实用工具,这也是它值得期待的核心原因。
本文由 @酸奶AIGC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ai001/post/20251011/2025%E5%B9%B4AI%E7%84%A6%E7%82%B9AI-Agent%E5%9F%BA%E6%9C%AC%E6%A6%82%E5%BF%B5%E7%B2%BE%E8%AE%B2/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