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定价权争夺战开启! 七部门方案引爆AI与制造业融合新机遇

10月11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首次将算力与人工智能并列提升至制造业转型的核心战略高度。

文件明确要求“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并推动AI技术与制造全链条深度融合。

这一政策标志着算力从辅助资源正式升级为制造业的生产要素,AI则成为优化生产模式的“大脑”。

政策核心:算力从“基建”跃升为“生产要素”

方案提出“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强调区域化、行业化算力中心的建设。

这与过去粗放式的数据中心投资形成鲜明对比,政策要求算力资源必须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例如,文件中提及的共享制造模式,需通过算力网络实现“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这意味着算力调度能力直接决定生产效率。

工信部数据显示,此前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的服务业务对营收增长贡献率已达60%,而算力与AI的融合将进一步放大这一效应。

AI渗透制造业全链条:从概念到落地

方案明确引导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等场景应用。

以医疗设备领域为例,迈瑞医疗通过“设备+IT+AI”模式搭建数智医疗生态系统,其重症决策辅助系统已落地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提升急诊救治效率。

制造业巨头海尔智家则依托“三翼鸟”场景品牌,实现个性化智慧家电解决方案,去年场景交易额突破51亿元。

这些案例显示,AI正从单点技术工具转变为重构商业模式的核心驱动力。

产业链受益图谱:硬件先行,服务赋能

政策红利沿产业链传导,算力硬件领域率先受益。

数据中心需升级液冷、全光网络等绿色技术,GPU、DPU等高端芯片需求激增。

寒武纪、壁仞科技等国产芯片企业迎来替代机遇。

在应用层,行业大模型成为竞争焦点,拓尔思、科大讯飞等企业加快布局工业、能源等垂直场景解决方案。

云服务商如阿里云、华为云则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算力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轻量化转型工具。

区域实践与挑战:均衡发展成关键

各地已展开差异化探索。

北京推出服务型制造领航工程,提出“整机+数据+全生命周期服务”等五种新业态。

江西构建“链主企业+公共平台”生态,盛泰精密光学通过5G智能工厂将摄像头模组日产能提升至20万颗。

但转型仍面临瓶颈:东部算力需求旺盛但能耗受限,西部资源闲置问题待解;中小企业因成本高难以独立部署AI系统。

政策此次强调“共享制造”,正是通过平台化模式降低门槛,例如鼓励企业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资本动向:理性布局替代概念炒作

方案发布后,算力租赁板块资金流入明显,工业富联、中科曙光等企业受关注。

但市场反应趋于理性,机构更看重企业落地能力,例如订单增长与客户付费意愿等硬指标。

与2023年“东数西算”政策相比,此次方案更聚焦产业应用实效,要求算力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而非简单扩大基建规模。

例如,青岛双星的“胎联网”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管理轮胎全生命周期,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

数据要素化:AI燃料的合规路径

方案将工业数据要素供给与算力、AI并列,要求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

这需要建立数据共享流通机制,同时强化安全保障。

陕西鼓风机集团从设备供应商转向工程节能服务商,其转型依赖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优化能力。

但数据跨境流动风险、企业数据孤岛等问题仍是挑战,政策要求完善网络与数据安全体系,为AI落地保驾护航。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