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不是“下沉渠道”,而是“产业协同”的价值节点。本文以汇通达为例,系统梳理其数字化赋能路径,从供应链整合、数据驱动到服务协同,帮助产品人理解如何在“低密度市场”中构建“高价值连接”,重塑产业价值链的底层逻辑。

一、案例背景:被“折叠”的10亿级市场

中国近七成人口常驻县域及以下,却长期被主流商业体系折叠。传统流通链路“省代—市批—县批—乡镇二批”层层加价,导致农村货架上山寨横行、质次价高;38%的乡镇小店因缺数据、缺金融、缺运营,平均寿命不足3年。与此同时,家电、农资、新能源等品牌商下沉意愿强烈,却苦于找不到可持续、低成本、可管控的通路。

汇通达正是在**“供需双盲”的裂缝中,于2012年应运而生,定位为专注农村市场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以让农民买得好、卖得好、经营得好**为使命,十年间覆盖21省、2.2万个镇、超21.7万家会员店,GMV突破千亿元,成为农村商业数字化重构的样板”。

二、痛点再解剖:把“暗伤”拆成“明清单”

传统乡镇店像一座“孤岛”

进货要辗转七、九道批发环节,正品率被稀释到六成,畅销款却常年缺货;柜台下是一本本手工台账,滞销货越堆越厚,现金被压97天转不动;3公里内的老主顾走了一波又一波,却没有会员系统能把他们留下来;想去银行贷款,可抵押物只有几排货架,旺季一到,只能咬牙借月息两分的高利贷。

品牌商同样焦虑

新品下乡要历经省、市、县三级分销,30%费用耗在关系维护;从工厂到终端平均耗时54天,市场反馈滞后一个季;农村订单拆零率高,单票履约成本是城市3.2倍;假货串货横行,价盘失控,品牌心智被迅速稀释。

宏观层面,农村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高达18%,比城市多出6个百分点;商业基础设施薄弱,数字鸿沟与金融鸿沟叠加,导致“最后一公里”不仅是物流难题,更是数据、信用与信任的系统性缺口。

三、汇通达的数字化解法:把“孤岛”连成“大陆”

图 1 核心模式转变图

乡镇店赋能:从“杂货铺”到“云商”

汇通达用“平台+乡镇会员店”切入,先帮小店做减法再做加法。

减法:砍掉中间层级,平台直连2000余家品牌工厂,一站式采购让进货成本直降8%—15%;智能选品算法根据区域消费画像推荐SKU,把滞销率从15%压到5%以内。

加法:免费部署SaaS“智慧门店”系统,3分钟完成商品上架、库存同步、会员建档;打通美团、抖音本地生活,让小店同时拥有线上云店,夜间订单占比迅速提升到12%。

乘法:接入供应链金融,凭进货流水即可获30万元信用额度,年化利率低至8%,不到民间高利贷一半;平台还配套店管家运营顾问,每月一次到店诊断,从陈列、话术到直播脚本手把手教,一年内单店日销过万元的比例从3%提升到18%。

供应链反向重构:从“推”到“拉”的柔性链路

过去品牌商“拍脑袋”生产,如今汇通达把21.7万家门店POS数据实时回传,形成农村消费热力图。某头部空调品牌依据平台数据发现:河南周口、山东菏泽等地农户对“防直吹”功能需求高出全国均值42%,于是快速推出乡镇专供机型,上市三个月即卖出12万套,库存周转天数缩短22天。

在物流端,汇通达联合区域经销商共建Hub仓+前置仓网络:大家电集中囤在Hub仓,小件快消下沉到镇级前置仓,通过T+1镇村公交带货、众包骑手等方式,把单票履约成本从18元降到6.8元,时效由72小时缩至24小时。

更进一步的C2M试点也在展开:平台把农户换购的废旧电动车电池数据回传工厂,合作厂商据此研发长寿命、可回收电池,再以以旧换新包销方式直供乡镇,既解决回收难题,又让工厂精准锁定订单。

生态协同:让乡镇店成为“农村数字驿站”

图 2 产业赋能生态图

汇通达把门店升级为“ multiservice”节点:除了卖货,还能收包裹、办话费、卖保险、拓光伏。以江苏宿迁为例,一家60㎡的会员店叠加快递代收点后,日均人流量从80人次增至260人次,带动家电销售增长35%;平台引入某险企“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农户在店里扫码投保,保费政府补贴70%,店主张阿姨每单还能拿到8%佣金,一年增收两万元。

数据在生态内闭环流动

门店POS—平台中台—品牌工厂—金融机构,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金融机构基于真实交易数据给予品牌商应收账款质押授信,给予农户“生产经营贷”,平台再以动态库存监管降低坏账率,多方风险可控、利益共享。

四、模式创新:农村产业互联网的“汇通达范式”

组织方式创新平台+小微取代多级批发,用数字协议替代人情关系,把分散的乡镇店变成“统一品牌、统一系统、统一采购、统一服务”的分布式网络,既保持本地化温度,又获得规模化效率。

技术路径创新

以门店SaaS为末梢神经、以数据中台为大脑,再叠加AI选品、区块链溯源、IoT智能仓,形成低成本、可复制的“轻量级”数字基建,单店部署费用控制在1800元以内,3天即可上线。

价值分配创新

平台只抽取品牌方2%—3%的技术服务费,把8%—15%的进货价差让利给小店;金融利息、广告营销、增值服务多方分润,确保“小店先赚钱、平台再分账”,因此门店黏性强,自发转介绍率高达42%。

五、规模复制与迁移:从“家电”到“全屋、全车、全村”

汇通达起步于家电,但底层逻辑是农村流量入口——谁抓住小店,谁就抓住农民的钱包。

**跨品类:**目前已覆盖家电、农资、农机、新能源、家居、白酒、出行等12大品类,农资复合肥上线首年就卖出156万吨,为平台贡献GMV 180亿元。

跨区域:从江苏、安徽起家,快速复制到华中华南,再到西北、东北,针对区域差异做“模块化”调整:南方水稻区主推农用无人机,北方旱田区侧重大型农机融资租赁;高原地区推光伏储能,沿海渔区推冷链设备,均沿用同一套平台+小微+数据内核。

**跨主体:**地方政府把汇通达作为县域数字商业体系建设的落地抓手,山东、江西等多地政府出资建设县域Hub仓,平台负责运营,既盘活闲置土地,又带来新增税收;运营商、银行、保险公司将门店视为下沉渠道,多方共建“数字乡村服务综合体”,实现“政府得政绩、企业得市场、农民得实惠”的帕累托改进。

六、理论回响:农村产业互联网的“三重启示”

“最后一公里”本质上是“最后一米”的信任问题

农村是熟人社会,谁能在店主和村民之间建立数字信用,谁就能掌控网络。汇通达让小店先赚钱,用真实收益说话,比任何广告都有效。

产业互联网不是“技术+”而是“关系×”

单纯上一套软件无法解决层层割裂的利益,只有重构“品牌—平台—小店—农户”的价值分配方式,让数据成为新增财富的催化剂,而非割韭菜的镰刀,才能实现自循环。赋能的规模化关键在于低成本、快回报、零风险。乡镇店抗风险能力弱,任何重投入、长周期都会吓退他们。汇通达把硬件成本压到千元级、把回报周期缩到3个月、把失败风险通过退货、金融、保险层层对冲,才换来21.7万家门店的用脚投票。

七、结语:从“汇通达”到“汇通天下”

汇通达用十年时间证明,数字化不是城市的专利,最传统的农村市场也能在技术的催化下长出新的商业文明。它以平台为支点、以数据为血脉、以小店为触角,把城乡二元的断裂带变成“双向奔赴”的互通桥,既让农民享受到同城市民一样的商品与服务,也让品牌商找到可持续、可管控、可预期的增量市场。未来,随着5G、AI、低空物流、分布式光伏等新型基础设施持续下沉,农村产业互联网将不止于卖货,更会走向卖服务、卖能源、卖碳汇、卖生活方式。汇通达的故事,或许只是序章——当更多汇通达涌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才真正从口号变成日常。

本文由 @荨环麻疹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