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打破 “标准误区”:TOG 产品调研不是第一步,而是贯穿全程的 5 步闭环–知识铺 description: 打破 “标准误区”:TOG 产品调研不是第一步,而是贯穿全程的 5 步闭环–知识铺 date: 2025-10-10 01:33:15 category:

  • 知识铺 tags: []

调研不是起点,而是系统闭环的核心机制。本文基于 TOG 方法论,系统梳理产品调研在五步流程中的角色演化,帮助产品人理解如何将调研从“阶段任务”升级为“全程驱动”,实现从认知澄清到价值验证的闭环设计。

说起来,我对 “产品设计全流程” 的深度思考,纯属 “被逼出来的”。之前领导跟我说,回归岗位后暂时没给我安排具体活儿 —— 但我这职场 “老黄牛”,哪能闲得住?早就习惯自己找 “地” 耕了。当时就想:不如趁这空当,把产品设计全流程梳理一遍,也算给自己充充电。

可刚冒出这想法,我就犯嘀咕:“产品设计全流程”,这不就是一搜一大把的标准方法论吗?网上各种框架、步骤写得明明白白,有啥好梳理的?但闲着也是闲着,我还是把这 “任务” 分给了我的 AI 小弟们 —— 元宝、文心、kimi、豆包……

结果让我挺意外的:这些 AI 小弟确实各有神通,给出的内容很全面,但总觉得差点 “TOG 的魂”。也正是这次尝试,让我悟透两个道理:

第一,AI 再厉害也代替不了真人,尤其是需要结合行业特性、实操经验的思考;

第二,TOG 行业的 “分享欲” 是真的低,远不如 TOC 领域开放 —— 有点像老板硬逼老员工带新人,总带着点 “藏一手” 的感觉,想找份贴合 TOG 实际的流程参考,难!

没办法,AI 靠不上,同行问不出,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可刚梳理到 “第一步”,我就发现不对劲:事情根本没我想的那么简单。

打破 “常规认知”:调研不是 “第一步”,而是贯穿全程的核心

以前不管看多少方法论,都默认 “产品设计第一步是调研”。但结合我做 TOG 项目这么多年的经验,尤其是常被用户 “遛来遛去” 的经历,我越想越觉得:调研从来不是只做一次的 “第一步”,而是要贯穿产品设计全生命周期的 “主线”

光想没用,我干脆结合实际项目,把 TOG 产品的用户调研拆成了五步 —— 这里先只说用户侧的调研,内部技术评估、商务沟通这类暂不展开。

1. 0 度调研:搞懂 “基本盘”,搭好框架

这一步更像 “摸底”,核心是了解项目背景和大概需求。比如拿到一个政务项目,先搞清楚 “这是给哪个部门用的”“要解决他们什么核心问题”“有没有相关政策文件或参考案例”。

完成 0 度调研后,不能直接往下走,得做两件事:一是赶紧补充相关业务知识,比如涉及城管执法就去了解执法流程,涉及智慧社区就去查社区治理的关键节点;二是整理调研时拿到的物料(如需求清单、会议纪要),分析出 “已知信息” 和 “待确认信息”,然后列出下一步要问的问题清单。这一步做完,心里对项目就有个大概框架了。

2. 补充调研:补全细节,出 “粗版 PRD”

基于 0 度调研的问题清单,再去跟用户做补充沟通。比如之前没确认的 “需求优先级”“数据来源”“交付时间要求”,这一步要逐一问清楚。

一般到这一步,就能输出一份比较粗的 PRD 了 —— 不用写得太细,把核心功能模块、业务逻辑、关键约束条件列明白就行,主要是给团队和用户一个 “初步共识”。

3. 设计过程调研:卡在 “两难” 时,及时回头确认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但对 TOG 产品至关重要的一步。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 “两难选择”:

  • 有些功能,用户没提、不影响整体流程、工作量不大、后续加也方便,这种我一般会把优先级排后,先不做;
  • 但有些功能,哪怕用户没提,可方案A和方案B差别极大,而且跟核心业务关联深,后续调整起来特别麻烦,这种就必须回头再跟用户调研确认,不能自己拍板。

等这一步搞定,详细的 PRD 基本就能定稿了 —— 毕竟核心细节都跟用户对齐了,后续返工的概率会小很多。

4. 试用调研:开发完 “尝鲜”,调小问题

产品开发完成,核心功能测试通过后,别着急交付,先邀请部分用户试用。这一步主要看 “实际使用场景下的体验”:比如操作流程是否顺手、有没有不符合用户习惯的设计、有没有影响使用的小 bug(如数据加载慢、按钮位置不合理)。

重点是收集 “需要微调的部分”,比如用户觉得 “某个查询步骤太繁琐”,或者 “报表展示不够直观”,这些问题及时改,能大幅提升最终交付的满意度。

5. 使用效果调研:看 “是否真解决问题”,闭环复盘

产品交付使用一段时间后,还要做最后一次调研 —— 核心是看 “当初的痛点难点有没有真的解决”。比如之前用户反馈 “手动录入数据太耗时”,现在用了系统后效率有没有提升;数据质量怎么样,能不能支撑后续的分析需求;用户日常使用中还有没有新的问题。

这一步不只是 “验收”,更像是 “闭环复盘”,既能确认产品价值,也能为后续迭代或类似项目积累经验。

写在最后:TOG 产品的流程,得 “接地气” 才有用

梳理完这五步,我才算真正明白:为啥网上的标准方法论总觉得 “不落地”—— 因为 TOG 有太多 “非标” 的场景,太多需要结合实际经验的判断。

AI 给不了你 “用户没提但必须确认的功能”,同行不会轻易告诉你 “怎么跟政府用户高效沟通调研”,只有自己在项目里摸爬滚打,把流程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梳理出真正好用的 “方法论”。

现在再看 “产品设计全流程”,我不再觉得它是 “固定框架”,而是 “根据项目灵活调整的工具”—— 而调研,就是让这个工具落地的核心。毕竟对 TOG 产品来说,多跟用户确认一次,就少一次后续的 “返工”,多一分成功的把握(ps:做好记录,同步给关系人,最好能签字【全是血泪】)。

本文由 @陈拉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