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第四医院慢病管理系统摄影/于玉金)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玉金 沧州报道

2025年6月,患者刘某在大浪淀乡卫生院就诊期间,经AI影像系统评估为肺结节高危人群,随即上转至沧州市第四医院(南皮县人民医院)并最终确诊。主治医生结合AI智能推荐的治疗方案,为其制定了精准的诊疗计划,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地救治,实现了“早发现、早治疗”的诊疗目标。

刘某的经历,是南皮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作为河北省省级示范县,南皮县医共体以“数智化”为关键突破口,构建起以县级医院为核心、三级医疗机构高效协同的整合型医疗服务新体系。

“今年以来,南皮县医共体成员单位的设备利用率提升100%,事业性收入同比增长9.8%。具体来看,乡镇卫生院的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33.95%,住院人次增长68.8%,床位使用率提升2.76%。分级诊疗制度落地见效,县域内双向转诊患者同比增长17.46%,人均住院费用下降7.53%。根据回访统计,患者整体就诊满意率已提升至90%以上。可以说,在AI技术的全面赋能下,南皮县医共体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沧州市第四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玲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智能化升级之路

南皮县医共体是以沧州市第四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南皮县中医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站、育康医院以及九处乡镇卫生院(涵盖辖区内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388个一体化村卫生室)共同组成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的全面覆盖。

沧州市第四医院已实现医疗信息化的全面贯通与数据互联。目前,县中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的HIS系统、PACS系统已与该院完成一体化整合,公共卫生平台与该院自主研发的慢病管理平台也实现系统对接,基本构建起从公共卫生筛查到住院诊疗的全流程信息闭环。

尽管系统层面初步打通,但在实际运行中仍面临一定困难,尤其在推动医师下沉、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方面,存在人员不足的现实瓶颈。

为应对县域医疗人才短缺、技术能力薄弱等痛点,沧州市第四医院积极引入AI技术,持续强化服务能力,着力突破关键瓶颈。一方面,推动AI辅助诊疗落地应用,依托影像中心结合AI技术开展辅助检查与诊断,减轻基层人才下沉带来的经济与技术压力,实现“信息多跑路、AI助诊断”,让基层患者及时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另一方面,创新建设慢病管理平台,整合县域内的医疗数据、公共卫生数据及可穿戴设备数据,借助AI智能实现“采集自动化、分析智能化”,完成慢病患者的筛查入组、分级管理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有效降低并发症与急性发作风险,减少医保支出。

更为关键的是,南皮县医共体已在智慧化建设中迈出实质性步伐。今年3月,沧州市第四医院(南皮县人民医院)与数坤科技正式启动数智医共体战略合作。

刘玲介绍,数坤科技在影像辅助诊断方面技术成熟,为“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她以“基层卫生院全胸诊断——一扫多查”举例,基于一次肺部CT平扫,即可完成对肺结节、肺三维重建、靶重建、胸部骨折、肺炎、肺气肿、钙化积分评估、骨质破坏评估、骨密度评估等多项疾病的筛查检测,从而识别高危病例,再经上级医院医生审核签字,即可快速得出准确诊断结果。

“AI数智化模式高度契合国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要求,既依托县医院的雄厚技术支撑,又借助县委、县政府主导的政策优势,真正打通了县域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刘玲表示。

筑牢慢病管理网底

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目标,构建覆盖慢性病全流程的健康管理体系,已成为破解基层医疗管理难题的关键路径。可以说,能否有效管理好慢病患者,是衡量医共体建设成效的核心标志。

为有力支撑“健康南皮”建设,沧州市第四医院逐步构建起慢病管理的“1+1+N”南皮模式,建立起集健康教育、风险筛查于一体的自动化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与信息共享,有效推动了慢病患者及高危人群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间的协同管理。

沧州市第四医院慢病管理中心主任张保军向本报记者介绍,该院自主研发的慢病管理平台,通过机会性筛查与主动性筛查相结合,为县域内慢病患者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并提供随访服务、分级分层管理、个性化健康方案制定、健康教育推送、疾病与高危人群风险评估,以及上下转诊等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闭环健康管理服务。

记者在走访该院慢病管理中心时注意到,全院血糖管理中心的电子屏幕上,正实时滚动显示着以红、黄、绿三色标识的血糖数据,分别对应不同级别的病情危险程度。张保军透露,目前该平台在管慢病患者已达95007人。

为进一步推广数智医共体建设,精准提升基层医生对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常见慢病的诊疗能力,更好地满足辖区患者的长期管理与诊疗需求,沧州市第四医院于今年启动了“心电一张网”“卒中一幅图”“血糖一盘棋”专项培训。

据了解,本次培训打破了传统“集中授课”模式,采取“每周深入一个乡镇”的精准下沉方式,仅用9周时间便实现全县9个乡镇全覆盖,有效解决了基层医生因工作繁忙、路途遥远而参训难的问题,全县基层医生参会率超过96%。

张保军进一步介绍,培训内容紧密贴合临床实际,涵盖慢性病最新诊疗指南解读、典型病例深度剖析及实操技能训练,并引入互动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强化基层医生的临床思维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训结束后,医院组织统一结业考试,通过率达100%,合格者获颁结业证书。针对未能参加集中培训的医务人员,医院还在第10周统一安排至县医院进行补训与补考,确保“不漏一人、全员达标”。

张保军表示,通过系统培训,基层医生对慢病的识别准确率显著提升,部分乡镇卫生院已具备卒中溶栓能力。例如,潞灌镇卫生院单月完成卒中溶栓治疗2例,展现出基层服务能力的实质性进步,为县域慢病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医院已建立起科学、便捷的上下转诊通道,实现‘重症上转、稳定下转”,并落实‘上转减、下转免’的住院起付线优惠政策。”刘玲还表示,依托医院信息系统,为县域慢病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上接京津冀优质资源,下联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切实打通群众就医“最后一公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