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AI落地19」联想百应智能体:从基础服务到增长赋能,以AI重构中小企业的生产力 --知识铺
AI 的价值不是‘能做什么’,而是‘能主动做成什么’。
在 AI 技术向企业服务渗透的过程中,“技术与场景脱节”“成本与价值失衡” 的问题始终突出:很多 AI 工具要么陷入 “高精尖却用不起” 的困境,要么停留在 “基础响应却解决不了核心问题” 的层面。联想百应智能体 2.0 的核心价值,恰恰在于跳出这一怪圈:以 L3 级 “自主协作” 能力为核心,从企业最基础的 IT 运维痛点切入,逐层延伸至办公效率、营销增长场景,最终形成 “降本 - 增效 - 开源” 的全链路生产力解决方案,而非单纯的技术堆砌。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01
—
企业IT服务的本质:锚定生产力全链路痛点
企业服务的本质是 “工具适配生产力需求”,但传统模式下,IT 低效 - 办公割裂 - 营销乏力,三大核心场景长期处于 “效率割裂” 状态,形成三重矛盾闭环:
1、IT 运维:被动救火,效率卡脖子
传统 IT 运维依赖 “员工报修 - 人工诊断 - 手动试错” 流程,故障描述往往模糊(如 “电脑卡顿” 未提及内存占用、软件版本等关键参数),导致诊断耗时。以 200 人规模的企业为例,2 名 IT 管理员日均需处理 20 个需求,单个问题解决时间普遍在 8-10 分钟(含登录员工设备、测试解决方案),且多数工具会推送 3-4 个备选方案,试错成本高(如某制造企业曾因选错打印机驱动,导致 2 小时无法正常打印)。
2、办公场景:工具混战,协同效率低
员工日常办公需在 Excel、PPT、翻译软件、数据可视化工具间频繁切换,仅处理数万行客户数据就需数小时 —— 某长三角外贸企业统计显示,其销售部门整理季度海外订单数据时,3 名员工需耗时 3 小时统一格式、生成对比表;且多任务协同缺乏统一入口,如 “翻译合同 + 同步至项目群” 需跳转 3 个工具,操作链路冗长。
3、营销增长:获客闭环断裂,开源能力弱
传统营销面临 “三难”:一是获客成本高,盲目投放导致转化率不足 1%(2025 年《中国中小企业营销成本报告》数据);二是网页搭建难,需专业技术人员,某零售企业过去搭建 1 个促销活动页需 3 天;三是转化无追踪,投放后无法实时监控线索动态,导致 “投入看不到回报”,开源能力始终薄弱。
而联想百应智能体的第一性原理,正是以 L3 级 “自主规划、按需生成、闭环解决” 的能力,打破这三重割裂,让 AI 从 “被动响应指令” 升级为 “主动解决问题的生产力伙伴”。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02
—
AI方案落地:从 IT 运维破局,逐层延伸全场景赋能
企业落地AI应用方案,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先找到突破点。联想百应智能体,正是从 IT 运维破局,再逐层延伸至办公、营销全场景赋能。
(一)IT 运维:从 “精准诊断” 到 “自主解决”,重构效率基准
IT 运维是企业数字化的 “基础设施”,只有先解决 “设备稳定、故障快修” 的基础需求,才能向更高阶的办公、营销场景延伸。联想百应智能体通过 1.0 的 “痛点突破” 与 2.0 的 “L3 级升级”,彻底重构运维效率:
1. 1.0 基础破局:解决 “诊断慢、方案乱” 的核心痛点
针对传统运维 “诊断依赖人工、方案需试错” 的问题,1.0 版本推出 “AI 识图诊断 + 多方案博弈” 能力:员工只需上传故障截图(如软件报错界面、设备异常弹窗),智能体就会基于联想 30 余年 IT 运维经验(累计处理超 1000 万次企业 IT 问题),直接推送 “最优解决方案”,而非 3-4 个需手动测试的选项。
例如某企业有 200 名员工、2 名 IT 管理员,每天至少要处理 20 个 IT 需求,过去解决一个问题可能需要登录员工界面,耗时 8-10 分钟。但有了百应智能体,员工截图发送、管理员上传分析,半分钟内就能获取最优方案,两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区别于其他智能体提供 3-4 个需手动测试的方案,联想百应会基于联想丰富的IT 运维经验,直接推送最准确的解决方案,效率大幅提升。
2. 2.0 L3 级升级:实现 “自主规划 - 执行 - 追溯” 的闭环
2.0 版本的核心突破,是从 “提供方案” 升级为 “自主解决”:针对设备卡顿、系统补丁安装等高频问题,智能体可自动调用 MCP 工具库(含 200 + 运维工具)诊断,识别问题后生成专属工具并执行修复,最后输出含 “问题原因 - 操作步骤 - 修复效果” 的报告,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二)AI 办公:从 “工具协同” 到 “全场景智能”,承接 IT 效率红利
当 IT 运维解决 “设备稳定” 的基础问题后,智能体进一步向办公场景延伸,破解 “工具割裂、数据处理低效” 的痛点,让效率提升从 “硬件端” 传递到 “人力端”:
1. 1.0 基础优化:减少 “操作跳转”,降低协同成本
1.0 版本推出 “三联屏” 交互设计:左侧为传统功能菜单,中间是办公工作台(支持文档编辑、数据录入),右侧是 AI 交互条 —— 员工无需在多个工具间切换,如在工作台内编辑合同文档时,可直接调用右侧 AI 翻译功能,实时将中文条款转为英文;制作报表时,AI 条可自动统计数据并生成初步图表,操作耗时减少 50%。
2. 2.0 全场景升级:“超级办公助手” 的效率跃迁
2.0 版本将办公能力从 “协同优化” 升级为 “智能驱动”,基于数据驱动业务决策,比如处理数万行数据表格时,只需一句话指令,智能体就能自动完成格式统一、生成透视表与可视化图表,让数据决策更高效。
k087hwsa77zmx29lyabk4pbeonve0h369329.jpg
(三)AI 营销:从 “精准获客” 到 “全链路赋能”,完成增长闭环
企业数字化的最终目标是 “开源增长”。在 IT 降本、办公增效的基础上,联想百应智能体 2.0 向营销场景延伸,解决 “获客难、转化散” 的核心问题,形成 “降本 - 增效 - 开源” 的完整链路:
1. 1.0 基础获客:聚焦 “精准触达”,降低投放成本
1.0 版本通过 “AI 官网助手 + 智能用户圈选” 提升获客精准度:AI 官网助手可自动回复访客咨询(如产品价格、服务流程),识别高意向客户后推送销售联系方式;智能用户圈选则基于企业现有客户数据(如历史消费、咨询记录),筛选 “高潜力潜在客户”,避免盲目投放。
2. 2.0 L3 级突破:“自动化工具 + 部分链路覆盖” 的营销重构
2.0 版本在获客基础上,新增 “自动化内容生产” 能力,核心解决 “营销物料制作难、网页搭建慢” 的痛点:
L3 级营销网页自动搭建:无需技术人员,输入 “活动主题(如 618 促销)、核心内容(产品列表、预约入口)”,智能体 10-15 分钟内完成网页搭建,支持 “产品展示 - 在线预约 - 数据统计” 功能,某零售企业搭建 “夏季新品促销页” 仅用 12 分钟,过去同类工作需 3 天;
AI 海报生成:输入 “促销信息(如‘满 200 减 50’)、风格要求(简约风)”,智能体自动生成 3 套海报设计方案,可直接用于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投放,设计效率提升 10 倍(过去设计 1 套海报需 1 小时,现在 6 分钟完成)。
联想百应智能体 2.0 的价值,并非停留在 “功能描述” 层面,而是通过 “成本 - 效率 - 增长” 三维数据,从 “IT 降本” 到 “营销开源” 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生产力。
03
—
案例启示:中小企业如何落地AI?
中小企业落地AI不依赖 “高精尖技术堆砌”,而是紧扣 “企业真实需求”。从联想百应智能体 2.0 的落地实践中,给出了三大参考:
一:从 “基础高频场景” 切入,逐层延伸价值
企业 AI 落地无需 “一步到位”,应优先选择 IT 运维这类 “高频刚需、痛点明确” 的基础场景:这类场景用户接受度高、效果易验证,能快速积累信任。,正是因为基础场景的效率提升让用户看到价值,进而愿意尝试更高阶的功能。反之,若直接切入复杂的 “全链路营销”,易因 “操作复杂、成本高” 导致落地失败。
二:L3 级能力的核心是 “自主闭环”,而非技术参数
区别于 “响应式 AI”(需用户持续发指令),L3 级智能体的关键是 “自主规划 - 执行 - 复盘” 的闭环能力:IT 运维中自动修复故障、营销中自动搭建网页,均无需人工干预 :这种 “能自己解决问题” 的能力,才是生产力跃升的核心。
三:“低门槛 + 低成本” 是中小企业 AI 落地的生命线
中小企业对 AI 的核心顾虑是 “不会用、用不起”。联想百应的解决方案直击这一痛点:操作上,多端联动(手机 APP 补全 PC 端场景)+ 简化交互(1 小时可掌握基础操作),降低使用门槛;成本上,1099 元普惠套餐(限量 1000 台)替代传统 “定制化开发”(动辄 10 万 +),让 L3 级 AI 从 “大企业专属” 下沉至中小客户。
联想百应智能体 2.0 的价值,从来不是 “L3 级技术的炫技”,而是对 “企业需要‘能用、好用、用得起’的 AI 生产力” 这一本质的回应。它没有一开始就追求 “全链路营销” 的宏大目标,而是从 IT 运维的 “2 分钟故障解决” 做起,到办公场景的 “1 分钟数据处理”,再到营销场景的 “12 分钟网页搭建”: 每一步都贴着中小企业的真实需求走,每一个功能都有已落地的案例与数据支撑。
这种 “从基础服务到增长赋能” 的递进逻辑,恰恰是 AI 真正融入企业生产力的关键:它不只是一个工具,更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 “伙伴”。用低成本解决基础痛点,用高效率释放人力价值,用精准化助力业务增长。这也为百万中小企业迈入 AI 时代,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作者:刘宏利 资深战略顾问与AI企业应用顾问
免责声明:
1、本文章所引用的所有数据、案例及行业分析均来源于 2022 年 1 月至文章发表日期间的公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官方披露、权威媒体报道及行业研究报告。我们已尽力核实信息的准确性,但受限于数据获取渠道和时效性限制,无法对信息的绝对真实性、完整性和精确性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文中涉及的企业经营数据、技术应用效果等均为特定时期的阶段性成果,仅供参考。
2、本文章仅作为企业 AI 落地的案例分享与学术探讨,所载内容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商业建议、投资建议或营销决策依据。任何企业或个人依据本文内容进行的营销活动、技术投入或商业决策,均应自行承担相应风险。对于因依赖本文内容而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本文作者及发布方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3、本文涉及的 AI 技术应用案例,其效果受数据质量、应用场景、操作规范等多重因素影响,可能存在技术局限性。人工智能模型的输出结果具有概率性特征,实际应用效果可能与案例描述存在差异。任何企业在部署类似 AI 系统时,应充分评估自身业务需求及技术适配性,并寻求专业技术支持。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ai001/post/20251011/%E4%BC%81%E4%B8%9AAI%E8%90%BD%E5%9C%B019%E8%81%94%E6%83%B3%E7%99%BE%E5%BA%94%E6%99%BA%E8%83%BD%E4%BD%93%E4%BB%8E%E5%9F%BA%E7%A1%80%E6%9C%8D%E5%8A%A1%E5%88%B0%E5%A2%9E%E9%95%BF%E8%B5%8B%E8%83%BD%E4%BB%A5AI%E9%87%8D%E6%9E%84%E4%B8%AD%E5%B0%8F%E4%BC%81%E4%B8%9A%E7%9A%84%E7%94%9F%E4%BA%A7%E5%8A%9B/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