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Image

一周前,OpenAI 发布了 Sora 2 模型,并同步推出了带有社交平台属性的 Sora 应用。目前,用户仅能通过 iOS 应用使用该模型生成视频。无论在视觉细节、人物形象、环境纹理,还是声画同步方面,Sora 2 相较早期版本都有显著提升。一时间,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类由 Sora 2 生成的短片。

Sora 应用的推出,标志着 OpenAI 正尝试进入一种全新的商业路径——从基础模型提供商转型为视频内容的创建、分享与聚合平台,以此拓展收入来源。然而,这种转型注定充满挑战。发布初期,OpenAI 采用 opt-out 机制,默认允许用户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内容,除非版权方主动退出。但在各方强烈反对下,仅过三天,Sam Altman 便宣布将调整为“类似 opt-in”的机制,承诺提供更细粒度的控制权,并探索收益分成方案。

即便市场上已有 YouTube Content ID 这样成熟的版权管理机制,OpenAI 也难以在 Sora 中复制这一模式并获得版权方的认可。YouTube 之所以能建立基于 opt-in 的匹配体系,是因为它处理的是确切的、可比对的作品;而 Sora 生成的只是统计意义上的相似结果,并非对原始素材的复制。换言之,YouTube 解决的是“发现已存在的作品是否被使用”,而 Sora 面临的却是“判断生成内容是否过于接近某个作品”的问题——后者在技术与法律上都要复杂得多。

即便能妥善处理版权问题,Sora 2 的商业化仍受制于高昂的成本结构。Altman 承认,用户生成的视频数量远超预期,而每个 10 秒视频都需消耗大量计算资源,却往往只服务于极小的受众群体。若在生成阶段引入“版权感知模型”,虽可部分缓解侵权风险,却势必压缩创作自由;若在生成后执行相似度检测,又会显著提升运营成本。

这种两难局面揭示了当下 AI 产业的奇特现象:以英伟达为代表的硬件厂商赚得盆满钵满,而以苹果为代表的终端厂商,则通过在设备端深度整合 AI 能力、强化生态闭环,为自有产品创造了清晰的增值路径,反而是那些构建模型本身的企业,仍在为如何兑现估值而苦苦探索。产业链两端盈利可观,中游路径却愈发模糊。

Sora 2 无疑是一次值得关注的技术与商业实验。它或许能成为生成式视频的重要里程碑,但若最终用户体验和商业回报均不尽如人意,也将进一步放大这一行业症结——迫使厂商与投资者重新思考,AI 服务的真正价值,究竟该体现在能力、内容,还是场景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