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重来!Notion新版本底层地震级变化,架构全变!AI建模负责人曝逻辑:单一工作流编排已经不是主流!隔离幻觉,吃自己的狗粮 --知识铺
编辑 | 云昭
许多公司会对彻底重建自己的技术栈犹豫不决。但 Notion 就是那个例外。
据了解,为了推出今年9月发布的 Notion 3.0,这家公司几乎没有犹豫就决定——彻底重建底层架构。
Notion 作为业界知名的AI应用,开始舍弃原有底层架构,这一点特别不同寻常。
近日,Notion 的 AI 建模负责人 Sarah Sachs 在采访中透露了背后的原因:
“我们不想在旧架构上硬塞智能体。相反,我们希望发挥推理模型的优势。我们重建了整个系统,因为智能体的工作方式和传统工作流完全不同。”
言外之意,他们意识到,如果要在企业级别支持 Agentic AI(自主智能体),这是必要的一步。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信号:新旧两代AI应用的技术构建逻辑发生了变化。
与传统 AI 工作流通常依赖显式的、一步步的指令和少量示例(few-shot learning)不同,新一代推理模型驱动的 AI 智能体能自己理解可用的工具、规划下一步行动,并具备更强的自主性。
所以,“我们重建了一个新架构,因为工作流程与 agent 不同。”
而重建过程中有哪些宝贵的规模化AI应用构建的经验呢?小编这就为大家整理了下来。主要有以下这五点。
“仅仅让AI完成单一任务已不够”
如今,Notion 被 94% 的《福布斯 AI 50》公司采用,总用户超过 1亿,客户包括 OpenAI、Cursor、Figma、Ramp、Vercel 等。
在快速变化的 AI 时代,Notion 意识到:仅仅让 AI 完成单一任务已经不够。
企业真正需要的是 以目标为导向的推理系统,让智能体能在多个互联环境中 自主选择、编排并执行工具。
Sachs 指出,如今推理模型在学习工具使用和遵循 Chain-of-Thought(思维链)方面“已经强太多了”。
“它们能更独立地完成一个完整流程中的多次决策,所以我们必须重构系统去匹配这种能力。”
从工程角度看,这意味着要 抛弃僵硬的 prompt 流程,转而采用一个统一的“编排模型”。
模块化子Agent
这个核心模型由一系列模块化子智能体支撑,这些子智能体能搜索 Notion 与网页、查询或更新数据库、编辑内容等。
-
每个智能体会根据上下文决定使用什么工具,比如先判断是要在 Notion 内部查找,还是去 Slack 等外部平台。
-
模型会连续检索,直到找到最相关的信息,然后自动执行后续动作:将笔记转成提案、生成跟进消息、追踪任务、更新知识库等。
在 Notion 2.0 时,AI 还需要通过 prompt 精确指定每一步的操作。
但在 3.0 中,用户可以直接把任务交给智能体——它会自主选择工具,并能并行完成多项任务。
Sachs 总结道:
“我们让它具备自选工具的能力,而不是靠 few-shot 提示一步步教它怎么做。目标是:凡是你能做的事,Notion 的智能体也能做。”
分离架构,隔离幻觉
Notion 一直奉行“更好、更快、更省”的研发哲学。在技术上,他们通过 向量嵌入微调 与 弹性搜索优化 平衡延迟与准确性。
Sachs 团队建立了一套严谨的评估体系:结合确定性测试、语言优化、人类标注数据和 LLM 审核机制,用模型评分定位偏差与错误来源。
“通过把评估流程分层,我们能明确问题来源,从而隔离掉不必要的幻觉,”Sachs 解释说。
同时,更简洁的架构也意味着——当模型与技术快速演进时,更新会更轻松。
她补充道:
“我们尽可能优化延迟和并行推理,这显著提升了准确率。”
模型的推理基于网页数据与 Notion 自身的知识空间。
最终,这次重构让 Notion 在功能与迭代速度上都得到了显著回报。Sachs 表示:“如果下一个重大突破到来,我们也完全愿意再次推倒重来。”
“上下文延迟”是主观的
在模型训练和调优中,Sachs 提出一个关键观点——
延迟(latency)是主观的:AI 不应一味追求速度,而要在正确的时间提供最相关的信息。
“你会惊讶地发现,不同客户在‘等待’这件事上容忍度完全不同,” 她说。
于是这成了一个实验:到底多慢,用户才会放弃等待?
比如在纯导航式搜索中,用户希望即时响应。
“如果你问‘2+2等于几’,没人想等着看智能体在 Slack 或 JIRA 里搜索,” Sachs 打趣道。
但在更复杂的任务中,等待反而值得。
Notion 的智能体可以自主工作 长达20分钟,在成百上千个网页、文件和资料间检索、综合。此时,用户往往乐意让它在后台执行,自己去处理其他任务。
“这其实是个产品问题,”她说,
“我们需要在 UI 层明确设定用户期望,并理解他们对延迟的心理预期。”
“吃自己的狗粮”
Notion 深知“吃自己做的狗粮”的重要性——
事实上,公司员工本身就是最重度的 Notion 用户。
团队每天在活跃沙盒中生成训练与评估数据,同时还有一个非常活跃的 “点赞 / 点踩”反馈系统。
用户毫不客气地提出想改进的地方和希望增加的功能。
Sachs 解释说,当用户点踩一次交互时,就代表他们同意让人工标注员分析那次交互(即便这意味着部分去匿名化)。
“我们每天都在用自己的工具,这让我们能获得极快的反馈循环。”
当然,她也承认,这种“自用视角”可能让团队对产品质量和功能有偏见。
为此,Notion 还邀请了一批 “AI 素养极高”的外部设计合作伙伴 提前试用新功能,并提供关键反馈。
“这和内部原型测试同等重要,”Sachs 强调。
“开放式实验能获得更丰富的反馈。
如果我们只看 Notion 怎么用 Notion,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用户最佳体验。”
持续的内部测试还能验证模型是否在退化(准确率或性能下降)。
“这样我们能确保一切都保持稳定,延迟在可控范围内,”她补充说。
她指出,许多公司在评估时过于关注历史回顾,结果反而难以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而 Notion 把评估视为衡量“发展方向与可观测性”的试金石。
“很多公司混淆了这两种评估方式,”Sachs 说。
“我们同时用两者,但在逻辑上完全区分开。”
要敢于站在前沿,不要害怕重建
如何在一个互联、安全的企业工作空间中,以负责任的方式运行智能体系统?
对希望采用 Agentic AI 的企业而言,Notion 的实践可以说是一份十分值得参考的蓝图。Sachs
-
**当基础能力发生根本变化时,不要害怕重建。**Notion 完全重构了架构,以契合推理型模型。
-
**将延迟视为“上下文相关”的问题。**不是一味追求快,而是针对不同场景优化体验。
-
**让所有输出都基于可信、经过整理的企业数据。**这是保证准确性与信任度的前提。
她最后总结道:
“要敢于做艰难的决定,敢于站在前沿。只有这样,你才能为用户打造真正最好的产品。”
总结:Notion的架构重建要点
最后,鉴于大家喜欢让元宝总结下这篇文章,这里小编也给大家总结了一下Notion3这次重构底层架构的五个要点:
-
让模型能够自主行动(autonomously)
-
Notion 意识到市场中简单、基于任务的工作流(task-based workflows)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向能够自主选择、组织、执行工具的“目标导向的推理系统”转变。
-
在 3.0 版本中,用户可以把任务交给 agent,而 agent 本身能并行执行多个子任务。它们在判断用什么工具的时候是自我选择的,不再依赖显式提示(prompt)设定一系列 scenario。
-
模块化子 agent 与统一调度模型
-
架构中包含多个子 agent(sub-agents),这些子 agent 可以在 Notion 内部搜索、在网络上搜索、查数据库、编辑内容等。它们根据上下文决定要用哪个工具(比如在 Notion 内搜索还是去 Slack 等其他平台),直到找到相关信息。
-
然后,agent 可以把笔记转换为提案、创建跟进消息、跟踪任务、更新知识库等。
-
减少幻觉(“胡言乱语” / 输出不准)
-
Notion 在追求“更好、更快、更便宜”(better, faster, cheaper)的过程中,持续迭代,平衡延迟和准确性。他们用微调的向量嵌入(vector embeddings)、弹性搜索优化 (elastic search optimization) 等方法来做到这一点。
-
评估框架非常严格,包含确定性测试、口语化优化、人工标注数据、还有把大语言模型当作裁判(LLMs-as-a-judge)来做评分。模型还要检测偏差、不一致或不准之处,从而定位问题源头。
-
理解“延迟”的情境性(Contextual Latency)
-
延迟并不总是坏事,要看用例。用户在什么情况下能容忍稍微慢一点,什么情况下不能容忍,差别很大。比如查“2+2”等简单问题时,用户期望几乎立刻得到结果;但如果是 agent 要在后台跨多个网站、文件、资料自动工作 20 分钟,那用户可能觉得可以接受。
-
界面(UI)上要设定好用户的期待(user expectations),让用户知道这个操作可能要多久。
-
自家用产品 + 快速反馈循环
-
Notion 自己也是最重度的用户 (“dogfooding”)。内部团队有沙盒环境产生训练和评估数据,还有很活跃的点赞/点踩反馈机制。用户明确不满意某次互动后,可以授权人工审核那次交互,并尽可能去匿名化分析。
-
同时,公司也与 “非常懂 AI 的设计合作伙伴”合作,让他们提前试用新功能并反馈。这样一方面能内部快速试错,另一方面能获得外部真实场景的反馈。
好了,文章到这里结束了。Notion作为AI办公类应用的代表已经向微软Office发起了冲锋,如今架构底层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说明距离规模化的企业落地的AI应用,黎明时分已至!
希望能帮助到正在使用AI开发的各位大佬们。欢迎评论区交流。
参考链接:
https://venturebeat.com/ai/to-scale-agentic-ai-notion-tore-down-its-tech-stack-and-started-fresh
——好文推荐——
超级应用的平台野心!OpenAI版小程序诞生!奥特曼深夜五连发!ChatGPT可内置应用,Codex超强更新,AI构建者时代已至
敏捷OUT,架构归来!老鸟谈软件开发历史:氛围编程时代,速度不再是第一位了!而是更聪明的框架设计!下一代coder是机器,而非人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ai001/post/20251010/%E6%8E%A8%E5%80%92%E9%87%8D%E6%9D%A5Notion%E6%96%B0%E7%89%88%E6%9C%AC%E5%BA%95%E5%B1%82%E5%9C%B0%E9%9C%87%E7%BA%A7%E5%8F%98%E5%8C%96%E6%9E%B6%E6%9E%84%E5%85%A8%E5%8F%98AI%E5%BB%BA%E6%A8%A1%E8%B4%9F%E8%B4%A3%E4%BA%BA%E6%9B%9D%E9%80%BB%E8%BE%91%E5%8D%95%E4%B8%80%E5%B7%A5%E4%BD%9C%E6%B5%81%E7%BC%96%E6%8E%92%E5%B7%B2%E7%BB%8F%E4%B8%8D%E6%98%AF%E4%B8%BB%E6%B5%81%E9%9A%94%E7%A6%BB%E5%B9%BB%E8%A7%89%E5%90%83%E8%87%AA%E5%B7%B1%E7%9A%84%E7%8B%97%E7%B2%AE/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