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OpenAI为中心,各家公司联手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商业博弈。它们每一次的合纵连横,都在塑造着未来十年科技世界的权力版图。对AI圈近期大事件的一些个人理解:

  1. 客户的力量崛起:以OpenAI为代表的需求方,成功地利用其巨大的采购能力,撬动了整个上游芯片产业的格局。

  2. 联盟与背叛:OpenAI在早期深度绑定微软的同时,也在多方建立合作,寻求解绑和扩张;微软在投资OpenAI的同时,也在Azure上拥抱所有模型。

  3. AI算力战争新格局:英伟达一家独大的时代正在结束,一个由**英伟达(领导者)、AMD(追赶者)、英特尔(复兴者)**三方构成的“新三国”格局正在形成。OpenAI将AMD扶上“二号供应商”的宝座,对英伟达发起了最直接的挑战。英伟达在与英特尔竞争的同时,也成为了它的客户。昨天的敌人可能是今天的朋友,关系错综复杂,一切都为自身利益服务。


一、微软和OpenAI的博弈

  1. 2025年9月,苹果发布会,宣布与OpenAI合作,将AI功能深度集成到iOS中
  • 解读:OpenAI (技术方) 找到了 微软 (主要盟友) 之外最强大的分发渠道——苹果。

  • 影响:

  • OpenAI的胜利:获得了触达全球十亿级高端用户的机会,生态版图极大扩张。

  • 微软的尴尬:虽然能通过投资协议从OpenAI的成功中间接分润,但这无疑削弱了微软生态的独特性,显示了OpenAI强烈的独立意图。微软与OpenAI的“博弈”关系首次公开化。

  1. 2025年9月23日,全球两大最强监管机构(美国和欧盟)联手宣布对“云巨头与AI实验室的联盟”进行反垄断调查
  • 解读:微软 (云巨头) 与 OpenAI (AI实验室) 的深度绑定关系,受到了来自外部(监管)的直接打击。

  • 影响:

  • 这件事的影响力不亚于当年欧盟对微软Windows捆绑IE浏览器,或全球对谷歌搜索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它将深刻地重塑AI行业的竞争规则。

  • 为微软和OpenAI的联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1. 2025年9月,OpenAI与甲骨文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总价值据报道高达3000亿美元的云算力长期合同。后续OpenAI、甲骨文和软银联合宣布,作为“星际之门”项目的一部分,将在美国新建五个大型AI数据中心。
  • 解读:甲骨文 (Oracle) 作为OpenAI的第二大云供应商,其“独立备胎”的战略地位反而因此得到凸显,成为对冲监管风险的受益者。

  • 影响:

  • OpenAI获得战略自主权,实现“解绑”,削弱了微软在合作中的控制力和话语权。

  • 甲骨文 (Oracle)   地位跃升,从“备胎”到“并驾齐驱”。

  • 微软 (Microsoft) 失去了作为OpenAI“唯一指定”核心基础设施伙伴的独特性。在与OpenAI的未来谈判中的筹码被削弱。

  • 云计算三巨头(AWS, Azure, GCP)格局被打破,全球云计算正式从“三巨头”时代,迈向了“四强争霸”的新格局。

二、AI算力新格局:英伟达、AMD、英特尔

  1. 2025年10月6日,OpenAI与AMD的五年“超级合作”及潜在股权协议被正式证实
  • 解读:OpenAI 正式将 AMD 扶上“二号供应商”的宝座,对 英伟达 发起了最直接的挑战。

  • 影响:

  • AMD的加冕:获得了来自行业灯塔的终极背书,正式成为英伟达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 英伟达的危机:市场对其垄断地位和高利润率的可持续性产生了最大的一次动摇。

  1. 2025年10月7日,英伟达宣布赢得巨额主权AI订单,并预告下一代芯片架构“Copernicus”
  • 解读:就在市场认为格局将变之时,一天之内发动了惊人的反击。英伟达 (王者) 直接回应 AMD (挑战者),展示了其无可匹敌的技术代差和开拓新市场的能力。

  • 影响: 迅速稳定了投资者信心,证明了其技术护城河依然深厚,市场需求远未饱和。

  1. 2025年10月7日,英伟达宣布将采用英特尔的先进封装和未来部分制程
  • 解读英伟达 (垄断者) 与 英特尔 (昔日霸主) 这对宿敌,竟然达成了合作。

  • 影响:

  • 英特尔的复兴:其晶圆代工战略获得“世纪验证”,股价暴涨,正式宣告重回牌局中心。

  • 英伟达的远见:展现了其为对冲地缘政治风险、实现供应链多元化的深远战略布局,显示了其格局远不止于和AMD的短期竞争。

  • AMD的压力:刚刚获得的利好,马上就被英特尔“王者归来”的叙事所部分冲淡。


总而言之,2025年秋季的这场风波,标志着AI行业告别了单纯的技术探索,正式进入了真金白银、刺刀见红的商业战争时代。

算力即权力,生态即壁垒,合纵连横取代了单打独斗。

未来,市场的目光将聚焦于在新格局下,谁能真正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不可动摇的市场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