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单日暴涨634亿美元:OpenAI为何抛弃英伟达? --知识铺
10月6日,AMD股价单日暴涨23.71%,市值激增634亿美元。这背后是一笔价值数百亿美元的豪赌——OpenAI将部署6GW AMD GPU,并获得最多10%的AMD股权。当所有人都认为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的统治地位无可撼动时,这笔交易为什么会发生?
2025年10月6日美股收盘,AMD股价报收203.71美元,单日涨幅23.71%。这一天,AMD市值增加了634亿美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半英特尔。而引爆这场股价狂欢的,是OpenAI与AMD达成的一项史无前例的战略合作:OpenAI将在未来数年内部署6吉瓦(GW)AMD Instinct GPU,并获得最多1.6亿股AMD认股权证——按当前价格计算,这相当于AMD约10%的股权。
AMD执行副总裁在电话会议中透露,这笔交易预计将为AMD带来"数百亿美元的年度收入"。更激进的分析师估算,算上连带效应,AMD有望在四年内从OpenAI及相关客户获得超过1000亿美元的新增收入。这是AMD历史上最大的单笔订单,也是AI芯片市场有史以来最具颠覆性的一次洗牌。
图1:AMD Instinct系列GPU架构,专为大规模AI训练和推理设计
634亿美元背后的交易结构
▸▸
这笔交易的复杂程度远超普通的芯片采购合同。根据AMD向SEC提交的文件,交易包含三个核心要素:6GW算力部署、分阶段认股权证释放、以及与股价挂钩的激励机制。
首先是规模。6吉瓦算力意味着什么?作为对比,这相当于能为450万个美国家庭供电的能耗。OpenAI计划从2026年下半年开始首批部署1GW容量,采用AMD即将发布的Instinct MI450系列GPU。这款芯片尚未正式发布,但AMD在公告中暗示,MI450在性能上将超越英伟达的对标产品Rubin CPX,且大量改进将基于OpenAI的直接反馈。
更引人注目的是股权结构设计。AMD向OpenAI发放了最多1.6亿股的认股权证,行权价仅为0.01美元——这几乎是无偿赠予。但权证的释放有严格条件:第一档在完成1GW部署时释放,后续随着采购规模扩大至6GW逐步解锁。同时,部分权证还与AMD股价达到特定目标价、以及OpenAI实现某些技术和商业里程碑挂钩。
图2:AMD Instinct GPU服务器机架,展示了大规模部署的物理形态
这种设计极其巧妙。对OpenAI而言,如果AMD芯片表现出色并推动股价上涨,OpenAI将通过持股分享收益,这相当于为芯片采购内置了"性能保险"。对AMD而言,股权稀释被未来四年超过千亿美元的收入增长所抵消,而OpenAI作为股东的身份也将两家公司的利益深度绑定。彭博社评论称,这种结构"将AMD定位为OpenAI的核心战略计算伙伴",而非简单的供应商关系。
OpenAI的算盘:打破英伟达依赖症
▸▸
表面上看,这是一笔芯片采购协议。但在产业观察者眼中,这更像是OpenAI对供应链安全发起的一场豪赌。
过去三年,OpenAI的算力需求以指数级增长。GPT-4的训练使用了约25000块英伟达A100 GPU,而即将发布的GPT-5据传需要的算力是前者的10倍以上。问题在于,英伟达最先进的H200、B200 GPU长期供不应求,交付周期动辄8-12个月。更关键的是,OpenAI的竞争对手——谷歌、Meta、Anthropic——都在争抢同样的英伟达产能。
2024年第四季度,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达到创纪录的305亿美元,其中AI加速器占比超过80%。但与此同时,英伟达在AI加速器市场的份额高达86%,这种近乎垄断的地位让客户缺乏议价能力。据The Information报道,部分云服务商为获得优先供应,不得不接受英伟达提出的"捆绑销售"条款——购买高端GPU的同时,必须搭配一定比例的网络设备和软件授权。
OpenAI CEO Sam Altman在X平台上表示,与AMD的合作是对英伟达采购的"增量补充",OpenAI将继续增加英伟达芯片的购买量。就在两周前,OpenAI刚刚与英伟达签署了一份价值1000亿美元的股权加供应协议。这看似矛盾的表态,实则揭示了OpenAI的真实策略:通过多元化供应商,在保持与英伟达合作的同时,建立第二供应链以对冲风险。
图3:AMD Instinct MI300X与英伟达GPU的性能对比(数据来源:AMD官方测试)
成本考量也是重要因素。虽然AMD和OpenAI均未公开具体定价,但行业共识是AMD Instinct系列的性价比优于英伟达同级产品。MI300X拥有192GB高带宽内存(HBM),而英伟达H100仅80GB,内存带宽也高出约60%。对于需要处理超大规模语言模型的OpenAI而言,更大的内存容量意味着可以在单卡上运行更大的模型分片,降低多卡通信开销。
CNN Business在报道中称,这笔交易对英伟达构成"重大挑战"。确实,当OpenAI这样的标杆客户开始公开拥抱替代方案,整个行业的采购逻辑可能发生连锁反应。
AMD的逆袭:十年磨剑终出鞘
▸▸
AMD并非一夜之间获得OpenAI的青睐。这家公司在GPU领域深耕二十余年,但在AI加速器市场长期被英伟达压制。2023年,AMD在数据中心AI芯片市场的份额仅为11%,远远落后于英伟达的65%。而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这一差距进一步拉大——英伟达占据92%的独立GPU市场,AMD萎缩至8%。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12月。AMD发布Instinct MI300系列,这是业界首款采用3D封装技术、集成CPU和GPU的AI加速器。MI300X专为生成式AI优化,单卡算力达到383 TFLOPS(FP16),内存容量192GB。更重要的是,AMD在软件生态上取得突破——ROCm 6.0平台大幅提升了与PyTorch、TensorFlow等主流框架的兼容性,开发者无需大规模修改代码即可将英伟达CUDA程序迁移至AMD平台。
然而,MI300系列的市场表现并不理想。2024年全年,AMD数据中心GPU业务收入仅56亿美元,不到英伟达同期数据中心业务(1094亿美元)的5%。症结在于生态壁垒——英伟达CUDA平台经过17年打磨,拥有数百万开发者和数千个优化库,这种先发优势难以在短期内逾越。
图4:AMD MI400系列芯片架构图,展示了CDNA技术的核心设计
OpenAI的订单改变了游戏规则。AMD在公告中透露,MI450系列的诸多改进将"基于OpenAI的输入"开发,这意味着OpenAI实质上参与了芯片的联合设计。这种深度合作在AI芯片行业极为罕见——通常只有谷歌TPU、亚马逊Trainium这类自研芯片才会如此贴合特定工作负载优化。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信号效应。当OpenAI公开为AMD背书,其他大型AI实验室和云服务商将重新评估AMD的技术可行性。SemiAnalysis在分析报告中指出,AMD MI450X IF128(配置128块GPU的机架级系统)在理论带宽上可以超越英伟达2026年下半年的VR200 NVL144,尽管复杂度和技术挑战可能限制初期成功率。
与此同时,AMD在2025年还宣布了MI350和MI355系列,声称相比上一代性能提升4倍,推理速度提升35倍。这些产品路线图表明,AMD正在从追赶者转变为平行竞争者。
行业格局:一场关于供应链主权的战争
▸▸
这笔交易的冲击波远超AMD和OpenAI两家公司。它揭示了AI时代一个更根本的矛盾:当算力成为战略资源,由单一供应商主导市场是否可持续?
从宏观层面看,全球AI芯片市场正在经历结构性变革。2025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08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超过50%。但增长的同时,供应链集中度也在提高——英伟达、台积电、ASML等关键环节的企业,掌握着整个产业的咽喉。
OpenAI的选择代表了一种趋势:大型AI公司正在通过多元化策略重塑供应链。Meta在2025年宣布将部署超过60万块GPU,其中既包括英伟达的最新产品,也涵盖自研的MTIA芯片。微软在Azure云服务中同时支持英伟达、AMD以及自研的Maia芯片。谷歌则凭借TPU系列保持了完全自主的算力供应。
对中国市场而言,这笔交易也有启示意义。当前,国内AI企业面临英伟达高端芯片出口管制的限制,AMD MI300系列同样受到影响。但AMD与OpenAI的合作模式——通过深度定制和联合开发实现性能优化——为国产AI芯片厂商提供了思路。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企业若能与头部AI公司建立类似的战略伙伴关系,或许能在生态建设上找到突破口。
从投资者角度,这笔交易重新定义了AI芯片赛道的估值逻辑。AMD股价在消息公布后的单日涨幅,超过了过去六个月的累计涨幅。市场的兴奋源于预期的改变——AMD不再只是"英伟达的替代品",而是被顶级AI公司选中的核心伙伴。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将AMD目标价上调至230美元,理由是"OpenAI订单验证了AMD在AI领域的技术可信度"。
写在最后:634亿美元豪赌的胜算
▸▸
AMD与OpenAI的这场联姻,究竟是互利共赢的战略突破,还是高风险的豪赌?
从技术角度看,AMD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MI450系列尚未量产,能否在2026年下半年按期交付1GW容量存在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软件生态的差距不是一两年能够弥补的。即便OpenAI愿意投入资源进行代码迁移和优化,其他客户是否愿意跟进仍是未知数。
从商业角度看,AMD需要证明这笔交易不是孤例。如果OpenAI之外的客户继续优先选择英伟达,AMD的产能扩张和研发投入可能面临投资回报周期过长的风险。认股权证的稀释效应也需要关注——若AMD未能达成股价目标,稀释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大于订单本身的收益。
但换一个角度,OpenAI的选择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背书。作为全球估值最高的AI公司(5000亿美元),OpenAI对芯片性能的要求极为苛刻。其愿意将未来数年的算力基础设施部分押注在AMD身上,说明AMD的技术实力已经达到可与英伟达并肩的水平——至少在特定工作负载上如此。
对整个行业而言,这笔交易最大的价值在于打破了"英伟达别无选择"的思维定式。当客户发现多元化供应链不仅可行,而且能带来成本和灵活性优势,AI芯片市场将从垄断走向竞争,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这对推动技术创新和降低AI应用成本,都具有深远意义。
10月6日这一天,AMD市值增加的634亿美元,不仅是资本市场对一笔大订单的即时反应,更是对AI时代供应链格局重构的押注。在这场关于算力主权的竞赛中,胜负远未揭晓。
这笔价值数百亿美元的豪赌,会改写AI芯片市场的未来格局吗?你认为AMD能否借此机会真正挑战英伟达的霸主地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如果这篇文章帮你了解了AMD与OpenAI交易背后的深层逻辑,点个"在看"👍 让更多人知道AI芯片市场正在发生的巨变。
转发给投资圈和科技圈的朋友,这个634亿美元的豪赌值得每一位关注AI产业的人深度思考。
数据来源:
- AMD官方公告:AMD and OpenAI Announce Strategic Partnership
- CNBC:AMD stock skyrockets 23% as OpenAI looks to take stake in AI chipmaker
- Bloomberg:AMD Inks Chip Deal With OpenAI That Triggers Explosive Rally
- Fortune:AMD stock soars after OpenAI deal
- TechCrunch:AMD to supply 6GW of compute capacity to OpenAI
- SemiAnalysis:AMD 2.0 – MI450X Chance to Beat Nvidia
- Statista:Data center/AI chip revenue statistics 2025
题图来源:AMD官方产品图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ai001/post/20251008/AMD%E5%8D%95%E6%97%A5%E6%9A%B4%E6%B6%A8634%E4%BA%BF%E7%BE%8E%E5%85%83OpenAI%E4%B8%BA%E4%BD%95%E6%8A%9B%E5%BC%83%E8%8B%B1%E4%BC%9F%E8%BE%BE/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