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观点 国产替代深水区:建筑央企用场景AI重塑“中国建造”竞争力 --知识铺
一
一场从“设备智能”到“场景智能”的战略跃迁正在建筑行业悄然发生。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交集团等央企巨头,正以AI技术为引擎,推动行业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并在此过程中构建起自主可控的国产技术生态。
在新型举国体制深化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宏观背景下,建筑央企肩负起双重使命:既是AI技术落地的“试验田”,又是国产替代的“主力军”。
这一角色定位既源于国家信创产业发展的刚性要求——国资委79号文明确2027年实现央企国企信息技术全栈国产化替代,也顺应了全球AI技术革命浪潮——2025年全球AI在建筑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保持25%以上。
01 从设备AI到场景AI,战略升级的必然之路
建筑央企的AI应用历程呈现出清晰的三个阶段演进特征。2018-2022年是设备AI普及期,聚焦单机自动化与精度提升;2023-2024年进入场景AI探索期,突破跨设备协同与数据闭环构建;2025年后则迈向场景AI规模化期,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决策。
这种演进本质上是从“能力升级”到“系统重构”的战略跃迁。设备AI阶段如同“智能菜刀切菜更快”,专注单点工具优化;场景AI则是“智能厨房系统自动完成减脂餐制作”,实现端到端目标优化。
浙江建投智能建造机器人集群的实践表明,设备AI阶段因数据孤岛导致的协同效率损失超过30%,而场景AI通过“数据-算法-业务”闭环可实现整体效率提升40%-60%。
02 技术基石:数据、算法与国产化的三位一体
场景AI的深度落地依赖于“数据-算法-算力”三位一体的技术框架。数据治理方面,建筑行业长期面临“数据孤岛”与“标准混乱”挑战,超60%央国企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问题,同一业务指标定义差异率达45%。
头部企业通过“标准化整合+实时化采集”双路径推进数据治理。中国建研院以自主可控“XDB+AI®”标准为核心,构建跨领域可扩展BIM标准数据集,将多源异构CAD图纸、BIM模型转化为标准化数据,实现“一模到底”的协同模式。
算法创新采用“通用大模型+垂直小模型”架构。中铁先锋大模型(671B参数)、DeepSeek-R1等大模型通过千亿级参数规模支撑跨场景知识迁移,垂直小模型则通过场景化训练实现“专精特新”。
国产自主可控是可持续发展根本保障。截至2025年Q1,建筑央企AI模型国产化率达78%,较2023年提升45个百分点;算力设施国产化芯片占比超60%,中国建筑、中国铁建等企业实现核心业务系统100%信创替换。
03 标杆实践:设计、施工与全产业链智能化
建筑央企基于各自业务禀赋形成了差异化技术路径。中国建筑聚焦设计环节,其ArchiMind模型与EasyBIM国产软件深度耦合,通过读取建筑方案自动生成结构设计方案,将传统需8小时完成的工作压缩至2小时,效率提升300%。
中国中铁深耕高危复杂施工场景,依托工程大数据构建垂直领域大模型。其盾构/TBM工程大数据中心累计沉淀1200亿条施工数据,训练的隧道施工垂直模型使人工干预频次减少70%,在崇太长江隧道项目中直接节约成本2.3亿元。
中交集团探索全产业链价值重构,通过蓝翼大模型串联“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各环节。智能疏浚作业系统在13艘挖泥船上应用,实现挖泥效率提升10%、万方土油耗降低5%,并将虚拟现实仿真培训系统开放给行业头部企业,推动疏浚领域智能化标准共建。
04 挑战与突破:技术融合与组织变革的双重博弈
战略升级过程需跨越技术融合、组织变革与生态协同的多重壁垒。技术层面,建筑行业长期存在的“数据烟囱”问题突出:设计、施工、运维各环节分别依赖独立系统,导致多源数据难以互通。
-
组织层面,传统科层架构与AI敏捷开发模式兼容性不足。58%的企业缺乏明确的数智化战略规划,导致AI项目落地周期冗长。加上建筑行业数字化人才缺口率高达65%,既懂工程管理又掌握AI技术的跨界人才尤为稀缺。
-
生态层面,建筑行业长期存在数据共享意愿低、标准不统一痛点。不同企业开发的AI模型接口协议、数据格式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场景落地周期延长40%。
应对这些挑战,建筑央企通过“数据中台+轻量化模型”破解设备AI协同难题,通过“敏捷实验室+人才双轨制”打破科层壁垒,依托“数据共同体+标准共建”模式推动国产AI产业链协同创新。
05 未来展望:构建建筑行业场景AI的中国方案
建筑央企的AI战略升级遵循“场景试点-全面推广-生态主导”的三阶段演进逻辑。短期(2025-2026年)聚焦安全管控、设计优化等高价值场景突破;中期(2027-2028年)通过企业级AI中台构建实现场景复用;长期(2029年后)目标是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与生态联盟构建,主导全球基建AI技术话语权。
未来重点布局三大战略方向:深化“AI+新型基础设施”场景创新,推动国产AI技术与“一带一路”基建项目融合,探索“数字孪生+具身智能”前沿技术。
通过场景AI的规模化应用,建筑央企将实现三大战略目标:为全球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样本”,重塑行业技术标准,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建筑智能生态。
预计到2035年,建筑央企将实现AI技术在全产业链的体系化应用,带动行业整体效率提升20%以上,推动国产替代从“国内应用”向“国际输出”的战略升级。
这场从“设备AI”到“场景AI”的战略升级,不仅关乎建筑行业本身的转型升级,更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引领地位的重要一环。
建筑央企通过“数据筑基-算法突破-场景落地-生态共建”的递进路径,正为“中国建造2035”战略提供核心支撑,推动建筑业从“经验驱动”向“AI驱动”的根本性变革。
二
**三
写在篇尾
正如这场从“设备AI”到“场景AI”的跃迁所揭示的,建筑央企正在做的,不仅仅是一场技术升级,更是一次贯穿产业链、组织形态与创新生态的整体重塑。
它们以国产化为根基,以场景为牵引,在隧道、桥梁、港口、城市中默默部署智能系统,把AI从“单点工具”变成了“全域赋能”的神经中枢。更重要的是——它们正在输出一种范式:中国的重大工程,正成为AI最佳落地场景;中国的建筑智能化,正在定义下一代全球建造标准。
未来,当我们看到无人疏浚船自主航行、AI设计师实时生成低碳方案、智慧工地跨全球协同作业——那不再只是科幻电影的片段,而是建筑央企以技术为笔,绘制出的智能建造新图景。
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敬请关注“先锋观点”栏目,
一起见证中国工程的AI时代。
#建筑央企 #国产AI #场景智能 #智能建造 #数字化转型**
#新手做自媒体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新手写公众号
“不成一家之言,仅呈一孔之见。”
免费阅读精华文章
张国清四川调研,向央企发出哪些创新告诫?
国资委联学会议新要求:建筑央企要担当城市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专题研报:解读国资委党委会议精神——央企的新使命、新战略与新方向
先锋观点 | 建筑央企迎战“十五五”:三大新动能重塑四大新优势
张与张工作室
2025年10月6日,写于北京朝阳花语城
阅读 10万+
撰文不易
让我们
为“先锋观点”
点点赞
点点“钟意作者”
鼓励下小编
打赏五毛,帮小编点杯咖啡吧
让我们继续安静地等待他分享最新的观点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ai/post/20251007/%E5%85%88%E9%94%8B%E8%A7%82%E7%82%B9-%E5%9B%BD%E4%BA%A7%E6%9B%BF%E4%BB%A3%E6%B7%B1%E6%B0%B4%E5%8C%BA%E5%BB%BA%E7%AD%91%E5%A4%AE%E4%BC%81%E7%94%A8%E5%9C%BA%E6%99%AFAI%E9%87%8D%E5%A1%91%E4%B8%AD%E5%9B%BD%E5%BB%BA%E9%80%A0%E7%AB%9E%E4%BA%89%E5%8A%9B/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