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econdMe看人工智能C端落地的可行性分析 --知识铺
首先还是要祝大家双节快乐,难得假期让所有人都可以停下来休息,一时间感觉总可以静下来看看书,思考思考一些问题。看到了一个好玩的人工智能项目Second Me(第二个我),上一篇我刚提到数据的未来应该是无人化,就在消费端看到了这样一个面向C端的“虚拟自我”的人工智能应用,我有预感这个开源项目是可以孵化出一个超越DAT(抖音、阿里、腾讯)的国际级公司,于是非常感兴趣,想着研究一下这类应用在未来商业上的可行性。
什么是Second Me?
Second Me (第二个我)是一个开源AI身份系统,旨在为用户创建完全私有的个性化AI代理。 它不仅仅是一个AI助手,而是一个能够代表用户真实自我的数字分身。通过本地训练和部署,Second Me 确保用户的数据完全由自己掌控,避免了传统AI系统中数据被大公司掌控的风险。
Second Me 的核心目标是保护用户的独特身份,同时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在AI时代中表达自我。它支持全球互联,允许用户的AI代理与其他AI代理进行协作,形成一个去中心化的AI网络。这种设计不仅保护了用户的隐私,还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智能扩展可能性。
这是Second Me的官网
Second Me 的主要功能
-
训练你的AI自我:通过分层记忆建模(HMM)和个性化对齐算法,Second Me 能够捕捉用户的身份、理解用户的上下文,并真实地反映用户。
-
扩展你的智能网络:将你的AI自我从本地设备扩展到去中心化网络,允许任何应用或用户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与你的AI自我进行交互。
-
构建未来的应用:Second Me 提供了一个角色扮演框架,允许你的AI自我在不同场景中切换角色,同时保持你的核心身份。
-
100%隐私和控制:Second Me 确保你的信息和智能完全本地化,数据不会泄露给第三方。
Second Me 的技术原理
-
分层记忆建模(HMM):Second Me 使用三层(L0-L2)分层结构,从短期交互记忆到长期个性化认知记忆,确保AI代理能够快速识别模式并适应用户的演变。
-
个性化对齐算法:基于先进的强化学习技术,Second Me 将用户的分散数据转化为深层次的个性化理解,确保AI代理能够准确反映用户的偏好、行为模式和决策习惯。
简单来说Second Me就是你自己用你自己的私人数据可以训练一个本地化部署的“贾维斯”(就是钢铁侠里面,帮助钢铁侠控制机器的那个人工智能)。
Second Me的愿景和理念是什么?
先看下官方自己是怎么说的。
我翻译一下
我们创造第二个我: 代表而不是取代"我"的人工智能自我
这就是我们开创 Second Me 的原因: 第一个开源 AI 身份系统,提供 100% 私密、深度个性化的 AI 代理,专为代表您的真实自我而构建。它不仅了解您的偏好,还理解您独特的思维模式,在不同的环境中代表您,与其他第二我形成协作网络,并在新兴的代理经济中创造新的价值。
我们的使命很明确:保护您的独特身份——您的“我”,同时为您提供一种强大的新方式来在人工智能时代存在和表达自己。
我再中译中一下
Second Me 想要在未来AGI(全人工智能世界)中第一个创建出一个给予你自己(自我)的一个真实的虚拟人物,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Facebook们(含微博、小红书之类的社交媒体)是在互联网世界,为你创造一个数字ID,你用的是这个ID去开展交流,那Second Me试图在一个数字化世界里,创造一个“真实的”虚拟自我。
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概念的时候的确被惊艳到,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头号玩家》这个电影,电影里的未来世界就是几乎所有人因为现实世界的痛苦,选择只领取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然后其余时间都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进入到虚拟空间,在那个虚拟的空间里冒险,游戏,恋爱还有其他生活。这个项目已经有点初步那个场景的感觉了。
Second Me的商业化可行性呢?
目前Second Me是开源项目,其本身目前没有商业化的进程出现,但是我在听云栖大会的时候其项目负责人谈到过,他们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web3世界中的facebook, 我深以为然。我一直觉得Web3世界一定和当前互联网的Web2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以阿里巴巴(商贸、支付)、腾讯(通讯)和抖音( 社交媒体)这几个主力方向都会出现基于Web3逻辑的新公司出来,替代掉原来这几个。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DAT(抖音、阿里、腾讯)会一直常青下去,但客观事实是不太可能的,就像现在的Meta在基本盘萎缩后,已经艰难在自救回来,大公司的路径依赖和自我革命是极为困难的,随着Web3世界的不断扩张,新的世界级公司会出现,同样这些老牌的公司会被迫转型。关键在于商业逻辑是一致且闭环的。
Second Me 需求真实性分析
我判断对于虚拟世界的身份需求是一个刚需,就像我国刚通网络的时候,那时候拨号上网,座机号就成了身份入口;随着门户网站的来临,各公司的账号成了身份入口;现在互联网世界因为管理原因,基于手机号衍生的微信号、抖音号几乎一统了所有程序的登陆入口;那是否可以大胆设想,下一步进入到全虚拟世界时候,我们也需要一个基础身份认证机制,来识别、管理、监管和链接真实自我和虚拟世界的渠道,Second Me的这种机制,是一种刚需的存在。
Second Me 阶段竞品分析
曾经我一度觉得数字人这个方向是一个注定会撞上天花板的方向,我相信很多人就算读到这里了,也会把Second Me当成另一个数字人项目,我这里重点区分一下,数字人指的是虚拟设立一个纯数字的人,Second Me项目我称之为 “虚拟人”, 是把一个真实的自我、自我数据和自我思维虚拟化之后的“虚拟世界的人”。
数字人项目的极限,我能想象到的就只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虚拟偶像类的,像我很喜欢的洛天依、Yuri歌手,甚至我自己用开源的资源都做了一个我们单位的数字人,只为了纯好玩。
B站大神做的虚拟歌手
AI音乐MV「SURREAL(超现实)」数字歌手Yuri_哔哩哔哩_bilibili
自己依靠平台软件做的好玩的数字人
另一种就是将训练好的数字人投放到具身智能机器人身上,有点像钢铁侠把所有超级英雄的脑波数据都放在机器人身上结果诞生了“奥创”,这个超级反派一样。这种项目目前还没出现,但是我认为出现这类的应用只是时间问题,即便我国不做,就我最近看美军的立项情况来看,我预感美军在做这个。
但是Second Me不是数字人项目,以往数字人项目几乎都发生在B端,因为企业级客户有能力和需求去做这个,但是虚拟人项目是发生在C端的应用,随着一系列基础设施铺设好以后,虚拟人项目就会如同“QQ”一样,每个人都会申请注册并创建一个,这两类项目既不是一个赛道的,也不是一个目标群体的。
Second Me 落地性分析
看到Second Me这个项目最让我惊喜的可能就是它的落地性,因为刚好感觉和最近国家层面的几个事串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牵引发展作用的联动。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这些年建设的数据中心其实都存在需求不足的情况,甚至今年专项债应该都不批数据中心尤其是政务数据中心的建设了,主要原因就是目前处于算力富裕的阶段。客观讲长期看算力应该是不够的,但是就在当下这一年到两年时间内,由于没有大型的算力需求应用的出现,很多算力中心空置率很高。Second Me这种项目单个看起来占用算力不大,但是如果规模一旦形成,对于算力需求极为庞大,是可以充分消耗当前的空置算力。
二是Web3对这种身份识别的业务存在刚需。从最早的区块链钱包算起,历经NFT,数字人等阶段性发展,Web3世界其实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组织和交易系统,不论是DAO还是DeFi之类的社区治理逻辑已经运作了很多项目,但是这些东西集中在极客手里,很难被大众参与。现在还是以加密世界为主,但是终究这些东西是要走到大众手中,如同稳定币一定在下个阶段取代加密货币一样,加密世界也需要被身份系统“招安”后才能被公众感知到。
看到类似Second Me这样好玩的项目是令人开心的,虽然目前只是一个开源的初期项目,但是能看到这个方向是对的,沿着这个方向在C端是可以诞生一个国际级公司的,如果创始团队可以成功的经营一个高品质的交流社区,运营得当的话,我估计第一个头疼的应该就是腾讯了。
喜欢的话请记得点赞、评论和转发!!!谢谢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ai/post/20251007/%E4%BB%8ESecondMe%E7%9C%8B%E4%BA%BA%E5%B7%A5%E6%99%BA%E8%83%BDC%E7%AB%AF%E8%90%BD%E5%9C%B0%E7%9A%84%E5%8F%AF%E8%A1%8C%E6%80%A7%E5%88%86%E6%9E%90/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