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 Coding VS 低代码平台:做为天天跟它们打交道的圈内人,我说几句真心话 - 知识铺
大家好,我是芋头小宝,一个500强企业的AI解决方案工程师。
在这个一周一版本的AI圈子里,几乎每周我都能感受到一波新的浪潮。模型在加速迭代,产品工具推陈出新,同时也有一个话题正在圈子里暗暗发酵,那就是关于 Vibe Coding 和低代码平台的未来之争。
Vibe Coding vs 低代码平台:2025上半年最能搞事情的两种“物质”
在咱们深入本次正题之前,我先解释一下这两种正在“搞事情”的“物质”是什么来头:
1. Vibe Coding (氛围感编程):一个来自AI大神的天才定义
“Vibe Coding”这个词,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的“首发”来自于一位AI圈内无人不晓的大神——Andrej Karpathy(OpenAI创始成员之一)。他在今年2月的一条推文中,精准地描述了这种全新的编程状态。
我把他的“圣经”原文贴出来,核心思想就是:你完全沉浸在一种“氛围”里,拥抱AI带来的指数级能力,甚至可以忘记代码本身的存在。
Karpathy描述他自己几乎不用碰键盘,只是通过语音和AI对话,让它去完成“将侧边栏的填充减少一半”这类懒得自己动手的琐事。他总是“全部接受”代码修改,不再阅读差异对比。遇到错误信息,直接复制粘贴回去让AI自己解决。他坦言,代码的增长已经超出了他通常的理解范围,这已经不算真正的“编程”了——“我只是看到东西,说出东西,运行东西,复制粘贴东西,然后它大部分都能奏效。”
简单说来,Vibe Coding就是一种与AI的“心流”对话,充满了即时反馈和创造的快感,但过程也充满了“随缘”和不可控性。这种不可控性在“不同水平”的开发者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放大或收敛。
目前常见的Vibe Coding工具有Cusor、Trae和Copilot。
2. 低代码工作流平台 (Low-Code Workflow):一场酝酿已久的效率革命
和Vibe Coding这个“新贵”不同,低代码平台的理念其实是一场酝酿已久的效率革命。它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应用开发”工具,核心目标始终没变:如何让软件开发更快、门槛更低?
直到2014年,知名研究机构Forrester正式提出了“Low-Code”这个术语,才算给了这类平台一个响亮的现代化名号。
它的核心是业务逻辑的“乐高化”。它把复杂的程序功能封装成一个个标准化的“模块”(比如数据读取、逻辑判断、API调用),你只需要像搭积木一样,通过拖拉拽的可视化界面,就能把它们连接起来,构建出一条清晰、稳定的自动化流程。n8n、Dify、Zapier都是这个领域的典型代表。
所以,低代码的本质是工程思维的可视化,追求的是结构、稳定与效率。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n8n工作流编排界面
灵魂拷问:是否有vibe coding就不用学低代码平台的工作流编排了?
目前,圈子里有存在着两种声音:
一种是Vibe Coding的狂热信徒,已初尝vibe coding带来的胜利果实,在他们眼中,这是一种近乎魔法的、最高效的创造方式:“低代码平台的输出文件不也是结构化数据吗,这些AI编程完全也能搞定,想要什么工作流,直接跟AI对话,就能"vibe"出来,为什么还要去学习“笨重”的低代码工作流编排,他们很快就会被取代!”。
而另一边,则主要来源于经验丰富或者具有企业实战经验的工程师朋友,他们是低代码工作流的坚定捍卫者:“Vibe Coding 看起来是美好,但太不靠谱!一个复杂的系统,光是后期的debug就够你喝一壶的。低代码平台虽然像是‘戴着镣铐跳舞’,但每一步都清晰可见,稳定可控,这才是企业级应用真正需要的!”
那么,作为一名每天都在实践中切换使用这两种工具的人,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和身边朋友使用它们时最真实的感受和判断。
圈子小范围调研,来自一线的真实体感
为了让大家有更直观的感受,在我和不同类型的vibe coder交流后,总结一下他们使用vibe coding或者低代码平台时的真实状态:
前端朋友:“主要依赖模型能力,Gemini和Claude的效果还不错,Vibe Coding能出比较好看的页面,给我一些启发,不过复杂的页面还是得手动来。”
后端朋友:“如果不让我运维,一次性项目,我欣然接受,但如果AI写完,后期还需要我来理解和维护,那就不如我自己写了。”
AI解决方案工程师(我):“我的用法是组合拳。Vibe Coding 帮我快速生成一些炫酷的UI界面‘面子工程’,然后把实际的业务逻辑‘里子’部分,用我在n8n或者Dify里搭好的稳定工作流来驱动。做单任务或简单任务组合的AI应用很高效,但凡涉及到复杂的多步流程,Vibe Coding的调试时间就会指数级上升。”
当然以上观点不代表全部,他们对AI的依赖程度和使用阶段也不尽相同,但几乎完美地揭示了一个规律。我们与AI的协作关系,普遍会经历一个经典的“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曲线:
第一阶段:愚昧之巅
一开始,我们被AI的魔法效果所震撼,随便说几句话就能生成代码和界面,瞬间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充满了“我马上就要颠覆世界”的快感。
第二阶段:绝望之谷
很快,当我们尝试用它解决稍微复杂点的问题时,就会因为它输出的不可控、黑盒特性,以及那避之不去的“记忆”限制,而处处碰壁。此时我们会感到极度沮丧和无力,觉得“AI也不过如此,太蠢了,根本不靠谱!”
第三阶段:开悟之坡
直到我们不甘心,开始学习正确的“驯服”方法(比如任务拆解、结构化提示),理解了它的能力边界后,才恍然大悟,重新拾起信心,开始有策略地将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第四阶段:持续高原
最终,我们不再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再因为它犯错而气馁,而是把它看作一个能力强大但有特点的“超级副驾”,在人机协作中找到了那个效率最高的平衡点。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处于“绝望之谷”,别灰心,这说明你正在从新手向高手的路上迈进。
对比总结:四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差异
基于以上观点,结合我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我为非技术背景的朋友们总结了四个在选择工具时,必须注意的核心差异:
差异1. 维护与调试:是清晰的地图,还是无尽的迷宫?
-
Vibe Coding 出来的项目,一旦出了问题,那种感觉真的像是噩梦。一个复杂的系统,由成千上万行AI生成的、你可能并不完全熟悉的代码构成,这种“黑盒”做做自己的个人项目还行,一旦商用或者企业高并发使用,很难预估会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出了问题,大家都会说是AI写的,可是AI能帮你背锅么?
-
低代码工作流的是可视化的、可编排的,数据流向一目了然,哪个节点出了问题,红灯一亮,能立刻定位,调试过程清晰、高效。
差异2. 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
LLM的输出,说实话还是有一定的抽卡成分。同一个需求,我试两次,它给我的代码都可能不一样,而且还有可能出现越改越差的状况。这种不确定性,对于个人创意项目来说是惊喜,但对于要求7x24小时稳定运行的企业级应用来说,却是惊吓。
-
工作流的主体框架,是由一个个确定性的逻辑节点构成的,它的行为是完全可预测的,这份可靠性,千金不换。
差异3: “Token焦虑”
-
这是目前所有 Vibe Coder 心里最痛的一根刺。无论模型厂商把上下文窗口吹到128k还是400k,当我在构建一个稍微复杂点的系统时,我的潜意识里总有一个声音在倒计时:“我是不是快到上限了?” 这种焦虑感贯穿始终。然后,最怕的事情总会发生,就在你最关键的一次追问里,它因为它“忘记”了最初的某个设定,突然就“掉链子”了。那一刻,你不得不痛苦地开启一个新对话(New Chat),之前所有的铺垫和心血仿佛都付诸东流,那种挫败感,经历过的人都懂。
-
而工作流的模块化设计,天然就免疫了这个问题。每个节点各司其职,通过接口通信,它不依赖于AI那脆弱的“记忆力”。
差异4: “隐形”的门槛。
- 很多人说 Vibe Coding 门槛低,对小白友好。我承认,对于做一个“Hello World”级别的应用来说,确实如此。但如果你想用它构建一个复杂的系统,你必须具备极强的任务拆解能力和系统化思维。你得先在脑海里把整个大厦的结构图画好,然后像一位项目经理一样,把任务拆解成一个个小模块,再引导AI逐一实现并整合。说实话,这种能力,门槛绝不比学习一个低代码平台低。
分享一个有价值的发现:最牛的 Vibe Coder,脑子里都装着一张流程图
说到这里,给大家再分享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身边那些把 Vibe Coding 用得出神入化的顶级开发者,他们并不是真的在随心所欲地“Vibe”。
当你观察他们的开发过程,你会发现,他们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手动地执行着“工作流编排”!
他们会先花大量时间与AI进行对话思考,把一个庞大的系统拆解成清晰的、互相独立的子模块,以此来规避上下文长度的陷阱。然后,他们才会开启执行模式,让AI基于刚才得到的需求文档进行开发,从而保障整体的可控性。
而大多数普通开发者,则是在与AI的反复拉扯中,修修补补,最终很容易就创造出一座难以维护的“代码屎山”。所以vibe coding在一次成功率的高低上更多依赖的是需求文档是否足够详尽。
别让对工具的迷信,成为你思维的瓶颈
最后,让我们做一个更大胆的思想实验:如果有一天,技术奇点真的来了,模型的上下文限制彻底消失了呢?到那时,Vibe Coding 是不是就将一统天下?
我的答案是:即便如此,决定产品成败的瓶颈,也将从AI的记忆力,彻底转移到人类的思维能力上。
因为,即使给你一个无所不能的AI,如果你没有良好的**系统化思维和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的技巧,你给出的“Vibe”依然是模糊、混乱的。最终,一个全能的AI,也只会根据你混乱的想法,创造出一个功能强大但逻辑错乱的“怪物”。
到那个时候,“前置设计” 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这种前置设计可以来源于你的行业knowhow,也可以是你沉淀下来的AI沟通技巧,但无论如何,在你说出第一句话之前,你的脑海里是否已经有了清晰的架构,这,将成为区分平庸与卓越的根本。
所以,今天这场关于工具的争论,似乎最终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答案:
决定我们未来价值的,不是我们选择了哪一朵浪花,而是我们是否学会了驾驭浪潮本身。
而在这片浪潮中,未来最不可或缺的,是两类顶尖人才:
第一种,是AI工具的驾驭者。他们是真正的“全栈型”玩家,对Vibe Coding的灵感边界和低代码的工程底盘了如指掌。他们能够根据任务特性,扬长避短、灵活切换,将工具的组合效能发挥到极致,是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种,是业务逻辑的定义者。他们拥有极为深厚的行业知识(Domain Knowledge),不一定精通每一个技术细节,但却能将复杂的商业需求,清晰地拆解为AI可以理解的逻辑和流程。他们是AI应用的“灵魂注入者”,决定了技术的价值上限。
当然,如果你能同时兼备这两种能力,那你将毫无疑问地成为这个时代价值创造的核心,是市场上最抢手的“AI原生战略家”。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方向,它们共同指向的都是我们大脑中那个更底层的操作系统——思维。
所以,在这个机会与泡沫共存、希望与焦虑交织的AI时代,我们最需要做或者一直都要做的,就是向内求索。锻造自己思维的深度,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去拓宽视野,去终身学习,去努力打破自己思维里的那一个个“认知盲盒”。
因为工具终将迭代,唯有思维的高度,永恒。
我是芋头小宝,持续带你探索GenAI的成长宇宙。
同名知识星球已上线,感兴趣的朋友可后台私信我免费拉入。
n8n学习交流群: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收藏+转发哦~
【相关文章推荐】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ai/post/202510/Vibe-Coding-VS-%E4%BD%8E%E4%BB%A3%E7%A0%81%E5%B9%B3%E5%8F%B0%E5%81%9A%E4%B8%BA%E5%A4%A9%E5%A4%A9%E8%B7%9F%E5%AE%83%E4%BB%AC%E6%89%93%E4%BA%A4%E9%81%93%E7%9A%84%E5%9C%88%E5%86%85%E4%BA%BA%E6%88%91%E8%AF%B4%E5%87%A0%E5%8F%A5%E7%9C%9F%E5%BF%83%E8%AF%9D/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