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集体走进智能体“致富课”,转身重划一条起跑线 - 知识铺
不知道你是否刷到过这样的新闻:《Manus带火智能体,小学生也能开发,有人3月赚10万》《智能体搞钱指南:零代码搭一个,卖100份赚8万,普通人的新杠杆》《智能体,80/90后翻身的唯一机会》……各种吸睛标题铺天盖地,将智能体描绘成普通人逆袭的“财富密码”。
去年,智能体摇身一变,成为科技圈最火热的搞钱赛道。在海外,谷歌发布会上,“一人开发800个智能体”的创业神话频繁被提及,智能体订阅模式已然成熟。在国内,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技术门槛大幅拉低,让大量会用电脑的草根用户直接轻松开发智能体。虽说国内参与人数多,智能体应用更细分,但相比海外市场,付费变现能力始终差强人意。
今年,就在普通人仍旧为如何搭建“一个能赚钱的智能体”苦苦摸索时,大厂们已不动声色地将战局推向新维度。
01
巨头开卷“智能体工厂”
4月,阿里巴巴发布百炼平台,上线的MCP服务可快速让大模型转化成真实场景的生产力工具。用户仅需简单的配置工作,无需代码几分钟即可完成一个智能体应用的搭建。
平台同步上线高德、无影等50多款阿里巴巴和三方MCP服务,满足不同场景的智能体应用开发需求。
8月,百度发布全端通用智能体“GenFlow2.0”,支持超100个专家智能体同时干活,3分钟并行完成超5项复杂任务,生成速度超主流同类型产品10倍,实现“分钟级交付、过程可干预、记忆可追溯”。
随后,钉钉推出以智能体驱动的“钉钉ONE”。该产品借助多智能体协同驱动的工作流,将办公场景中分散在聊天、待办、会议、文档等模块的信息进行总结排序,再以卡片流形式主动推送给用户,以此重构工作方式。这样用户处理工作时,只需像刷短视频一样上下滑动,便能处理日程、审批、重要消息等事务。
公开数据显示,仅在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有超过50款智能体产品发布。从阿里到钉钉,一系列高频动作背后,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与过去在单智能体上推进“从0到1”的工具化探索不同,大厂们正将竞争焦点同时转向多智能体“从1到N”的应用场景跃迁。
一场围绕智能体生态的激烈竞争,正在拉开序幕。
02
“数字员工”价值凸显
1831年,法拉第在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时,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变压器装置。变压器感知电压过载,立即执行熔断决策——这一基础决策过程,其实已勾勒出智能体的核心运行逻辑:感知环境、自主判断并采取行动。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其演进路径正沿着“聊天机器人 → 副驾驶 → 智能体”不断升级。聊天机器人仅能被动应答;“副驾驶”已具备一定辅助能力;而智能体的根本突破,在于它不仅“听指令”,更能“做决策、真执行”。它能够主动感知环境、规划任务步骤,并调用工具完成目标。
换言之,我们今天所说的智能体,本质上是一个“数字员工”。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体和单调的聊天、简单的问数不可同日而语,或许目前我们与其交互的形式依旧是通过对话框,但智能体的本质是“执行”。 在实际场景中,智能体可将传统依赖人力的流程,压缩为一句指令即可启动的端到端任务链。
值得一提的是,“一句话让智能体帮我办事,把AI处成办公搭子,让它一次性办10个人的事,效率提升10倍”,不仅是体验革新,更是用户入口的重新分配机制。
于互联网大厂而言,推进智能体,打造智能体生态,对内可显著提升效率、释放人力、降低运营成本;对外,则是抢占流量入口、实现商业变现的核心抓手。与传统AI能力相比,智能体推动厂商从“卖算力”“卖模型”升级为“卖解决方案”甚至“卖业务成果”。企业可通过调用次数、月度订阅或按效果分成等模式收费,获得更高价值、更强黏性的客户。那些率先在用户侧实现智能体规模化落地的厂商,将有望主导下一轮平台流量格局的重构,并在这场智能体驱动的商业终局中占据制高点。
03
“深度应用”主导商业变现
据天眼查及IDC报告预测,中国企业级AI Agent市场将在2028年达到保守估计27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IDC在《中国AI Agent企业级应用现状与推荐》报告中强调,AI Agent的核心价值已清晰聚焦于“大模型调度能力”与“全链路自动化闭环”,其目标正是推动企业从流程效率提升走向决策智能化。
简单来说,传统SaaS时代,企业购买的是功能模块、界面入口与服务时长;而进入智能体时代,企业将为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任务成果买单——比如“生成一份行业研究报告”或“调度完整审核流程”,而不是为背后的组件和系统付费。
因此,智能体是否具备价值,到底具备多大的价值,关键不在于它能够被多少人使用,而在于有多少任务能够被售卖、被复购,并最终转化为持续现金流。企业不会为技术概念付费,只会为实际价值买单。行业竞争焦点正从比拼AI技术本身,转向技术赋能与商品化能力的较量——从这个角度看,巨头之间围绕智能体的竞争,或许现在才刚刚拉开序幕。
深度应用,是跨越超级智能的支点,是AI时代将一直被持续讨论的核心议题。
随着行业逐渐从追求技术先进性的“实验室阶段”,过渡到重视商业成效的“实战阶段”,只有那些能真正解决企业问题、并证明自身商业价值的智能体公司,才能在这场耐力赛中坚持到最后。
或许,智能体竞争的终局,不仅取决于技术是否领先,更取决于这些“数字员工”能否真正撑起企业的营收报表。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index.zshipu.com/ai/post/202510/%E5%A4%A7%E5%8E%82%E9%9B%86%E4%BD%93%E8%B5%B0%E8%BF%9B%E6%99%BA%E8%83%BD%E4%BD%93%E8%87%B4%E5%AF%8C%E8%AF%BE%E8%BD%AC%E8%BA%AB%E9%87%8D%E5%88%92%E4%B8%80%E6%9D%A1%E8%B5%B7%E8%B7%91%E7%BA%BF--%E7%9F%A5%E8%AF%86%E9%93%BA/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