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最近几天,AI圈的风向有点不一样。

智能体Pro据财联社消息,9月29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新闻发布会上,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亲自“点题”——智能终端和智能体,已经成为人工智能落地的直接载体,国家将制定政策指引、协同技术攻关、从供需两端发力,全面推动它们加快普及。

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讲,AI的重心正在从“云端”滑向“端侧”,从“算法”下沉到“设备”,从幕后走向我们生活的前台。

图片

一场从云到端的迁移正在发生

过去几年,AI的故事都在云上,大模型、数据中心、算力调度。但那些离普通人有点远,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是聊天机器人的回答更聪明了,搜索结果更精准了。

而李超的这次讲话释放出一个更有爆发力的信号:AI要走进硬件,变成你能摸得着的产品。

比如,工厂里的质检机器人自己判断瑕疵产品;家里的智能家居设备主动调节温度和采光;手腕上的穿戴设备帮你做“微体检”;巡逻机器人自主识别危险情况并处理。

这些东西的共同点就是,它们不只是“接收命令”的机器,而是有感知、有规划、能决策、会行动的智能体。

这正是人工智能“+”行动的初心,让AI赋能千行百业,让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实现双向奔赴。

图片

三张底牌:政策、技术、市场

发改委的思路已经非常明确。接下来国家会同时打出三张牌。

政策这张牌,是先把方向和规则立好,营造一个尊重规律、规范有序的生态环境。没有标准和规则,企业不敢投、不敢卷,生态就起不来。

技术这张牌,是要企业协同创新、开源共享。过去各家关起门来搞模型、搞硬件,效率不高。未来AI公司、芯片厂商、终端厂商、行业巨头要在一个生态里协作,大模型要更轻量化,硬件要更智能,系统要更协同。

市场这张牌,是最直接的爆发点。国家会在教育、医疗、养老、出行等场景先行试点示范,打造实用、好用、爱用的新产品。同时,还会通过开放应用场景、消费补贴等手段刺激需求,让智能体和终端走进千家万户。

图片

顶层设计已经布好局

其实,如果把这次发改委的表态和8月国务院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放在一起看,你就会发现这不是一时的“热词”,而是一盘大棋。

政策已经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

2027年,智能终端和智能体的应用普及率要超过70%

2030年,智能经济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35年,要全面进入“智能社会”的发展新阶段

这意味着,AI不再只是技术突破的代名词,而是将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公共治理、生活服务全面升级的基础设施。

图片

全球同步:产业巨头也在押注

有意思的是,这场“智能体+终端”的竞赛,不只是中国在下场。

OpenAI已经开始招募苹果的硬件团队,联手立讯精密布局AI原生设备。AI不满足于做软件,它要长出“身体”和“神经系统”,去和真实世界交互。

与此同时,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也在政策层面加码,提出要推动智能终端迈向更高水平智能化,制定终端分级标准,鼓励创新应用。整个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从芯片、传感器,到设备、系统、应用,都在被这股潮流重新洗牌。

写在最后

这次国家发改委的表态背后,是一个趋势的正式确立,AI的未来,不仅在数据中心和大模型,也在我们的手表、耳机、机器人、汽车和家电里。

智能体是大脑,智能终端是身体,它们的结合,将成为未来十年最重要的技术和产业浪潮。而谁能在这场“从云到端”的迁移中抢到入口,谁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核心玩家。

AI正在加速下沉,风口已经从模型的参数,吹向了你手里的设备。

来源:综合财联社等整理

编辑:数字菁英网、智能体Pro,转载请注明来源

声明:刊载或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违反公众平台运营规范,请联系feedback@digitalelite.cn删除。

图片

 近期活动  

 申请标准编写 

图片

 数字菁英服务 

图片

 数字菁英网 

数字菁英网为百万数字中国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服务,下有Ai全域数字化、智能体Pro、首席数据官GOVCDO、人工智能GOVCDO、数据发展GOVCDO等,服务人工智能、可信数据空间赋能全域数字化转型新业态。

图片

图片

#AI #智能终端 #智能体 #云端 #端侧 #人工智能 + #大模型 #算力 #芯片 #传感器 #智能经济 #智能社会 #产业链 #数字化转型 #信息化 #数据中心 #开源 #协同创新 #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