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和大学同学小聚,聊起这几年的变化。

小林说,他最后悔的就是刚毕业时太求稳,不敢尝试,如今三十多岁,反而更畏手畏脚。

阿杰却笑着说:“我倒是庆幸自己年轻时狠狠搞砸过几次,现在反而什么都不怕了。”

这话让我想起一个读者留言。

她说自己26岁第一次创业,半年就赔光了积蓄,当时觉得天都塌了。可正是那次失败,让她看清了自己性格不适合单干,后来进入职场反而如鱼得水。

如今32岁,已经是部门总监,她感慨:“要是等到40岁才第一次失败,我可能真的就爬不起来了。“

这让我意识到,人生最大的风险,或许从来不是搞砸,而是一辈子都没勇气搞砸。

来源:视觉中国

搞砸是成功者的必修课

记得大学时选修过一门创新管理课,教授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硅谷那些最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擅长“有效失败”的人。他们像做科学实验一样对待挫折,每次搞砸都能精准定位问题所在。

有个校友的故事特别印证这一点。

他毕业后做跨境电商,第一年就遇上物流危机,赔得血本无归。但正是这次失败,让他发现供应链才是行业命脉。

重整旗鼓后,他转型做物流系统,现在公司估值已经过亿。有次聚餐他说:“要不是当初那个跟头栽得够狠,我可能现在还在红海里打价格战。”

这让我想起英剧《黑镜》编剧查理·布鲁克说过:“你的前十个创意都是垃圾,真正的才华是从第十一个开始。”

人生也是这样,那些看似徒劳的搞砸,其实都是在为真正的突破铺路

来源:视觉中国

30岁前搞砸是命运的礼物

我表姐的人生转折很有戏剧性。

她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名校毕业进投行,却在30岁那年遭遇裁员。

整整三个月,她不敢告诉家人,每天假装上班,其实在咖啡馆投简历。

有次她路过一家手工皂作坊,突然想起自己化学专业的底子,突发奇想开始研究天然护肤品。

最初的产品简直惨不忍睹——皂体开裂、香味怪异。但正是这些失败品,让她逐渐摸清了植物精油的配比。

如今她的手工品牌已经小有名气。去年生日时她跟我说:“现在回头看,真要感谢那次裁员。要是一直在投行,我永远不会发现自己还能做这个。”

年轻时那些看似毁灭性的打击,往往藏着命运的彩蛋。

就像《饮食男女》里说的:“人生不能像做菜,等所有材料备齐才下锅。”有时候搞砸本身就是最好的准备。

来源:视觉中国

高手的失败修复术

当然,不是所有失败都必然带来成长。我见过不少人,在同一个坑里反复跌倒。区别就在于,有人把搞砸当成终点,有人当成转折点。

作家余华讲过一段经历。

他早年投稿被退,编辑说“小说写得像新闻报道”。

一般人可能就此放弃,他却特意去图书馆研究新闻报道怎么写,最后反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

这种“把批评当说明书”的能力,才是真正的生存智慧。

朋友公司有个“90后”总监,她的晋升之路很有意思。

刚入职时负责的活动搞砸了,她连夜写了份《失败价值分析报告》,不仅列出问题根源,还附上三个改进方案。这份报告后来成了公司培训教材。

她说:“比起证明自己没错,我更想证明自己值得下次机会。”

来源:视觉中国

与失败和解的人生智慧

如果你认为我写这篇文章是鼓励你做事漫不经心、稀里糊涂,搞砸就搞砸了,反正还年轻,那可真是大大的误会。

我想说的是,搞砸前你要拼尽全力,搞砸后咱们得有与失败和解的智慧。

最近重读《哈利·波特》,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

最厉害的魔法师邓布利多,年轻时也曾痴迷黑魔法,甚至间接导致妹妹死亡。这段黑暗经历没有摧毁他,反而让他成为最懂得包容他人犯错的长者。

这或许就是搞砸的最高境界——不是避免阴影,而是学会与阴影共处。

就像电影《心灵奇旅》里那个总想重启人生的22号灵魂,最后发现“火花”不是天赋使命,而是对生活本身的热情。

所以,如果你正在经历搞砸时刻,不妨试试这样想:

这次失败帮我排除了哪个错误选项?如果五年后回头看,这件事教会了我什么?此刻我能做的最小改进是什么?

人生的容错率,往往比我们想象中高得多

那些让我们夜不能寐的搞砸,终有一天会变成酒桌上的谈资,变成保护后来者的经验,变成生命里独特的纹理。

就像诗人里尔克写的:“没有什么比那些我们未曾活过的生活更可怕了。”尽情活吧,错了咱们从头来过。

而早点搞砸的幸运在于,我们还有大把时间把教训酿成智慧。

所以,别怕搞砸。怕的应该是,到了输不起的年纪,才第一次面对失败。

去年我开始在公众号上发表文章,第一篇数据非常惨淡。但正是那次失败,让我意识到自己更适合写有温度的内容而非干货。

你看,连这篇关于搞砸的文章,都来自一次搞砸的经历。

来源:即梦AI

作者:霜满天。